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占北京市全市面积的13%,其中分布着4000个行政村,村庄民居的风貌控制一直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都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对北京的风景名胜区内30余处村庄的农宅风貌调研,对其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历史演进和乡土特色进行综合评价.探讨风景区农宅的演变规律和原因,从政策、经济、产业、城乡关系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要求2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12月4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办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旨在宣传风景名胜区重要价值、作用和意义,扩大我国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高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意识。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处长毕建玲主持,总规划师唐凯公布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全面介绍我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就。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区     
<正>总结会议ZONGJIE HUIYI全国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有关要求,全面总结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工作,解决突出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工作总结会议。会议指出,风景名胜区要全面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确定的"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16字方针;要站在中央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风景名胜区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跻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大省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从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出发,阐述风景名胜区发展取得的成效,探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新优势、新机遇,从而提出了福建省要逐步构建资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交通便捷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使之形成"两带、三圈、五区、五线、七心"的空间布局,以及为实施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风景境域被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被蚕食,传统风景名胜区的优势旅游资产被闲置,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首批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景区虽然风景优美,文化深远,但游客量一直得不到提升。在对景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后,从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活化与游线整合两方面,分别对琅琊山风景区亭园入口、山林景观的设计,以及琅琊山风景区游线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未来传统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明华  张祎然  王阳 《规划师》2013,29(7):110-113
当前,许多风景名胜区存在"过度城镇化"的问题,而毗邻风景名胜区的城区却面临发展迟缓的困扰,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华阴城区毗邻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状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使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微弱,城区未能与风景名胜区同步发展。基于此,研究提出华阴城区与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城景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明确城区作为风景名胜区中心服务基地的发展职能;深入挖掘与适度利用城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化城景空间;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拓展旅游延伸产业项目;组织"一站式"游线网络,实现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背景及保护培育规划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引出生态资源评价及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通过评述与分析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及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构建了较国内现有研究更加科学、客观的基于生态资源评价结果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此方法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判断矩阵的校核得出特定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受到破坏与威胁的程度及其敏感性,对于风景名胜区生态保育规划中优先和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确定、保护策略与措施的制定,以及风景名胜区性质功能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4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办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旨在宣传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价值、作用和意义,扩大我国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遗产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提高大众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意识。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毕建玲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公布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全面介绍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就。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来自全国50多家媒体参加了会议,并就风景名胜区内违章建设现象、门票  相似文献   

9.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5,(12)
基于城景互动的理念,文章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分类界定,提出了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3种亚类:市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风景名胜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全国分类标准,按照"多规合一"的发展要求,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用地分类提出调整与深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与旅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嘉乐 《中国园林》2000,16(2):29-31
本文论述了旅行与游览的不同概念,列出了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保护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强调风景名胜区不是产业没有理由成为企业,不能利用人民自己的财产从人民身上谋利。明确了风景名胜区管理与旅游服务是两种不同的专业领域,就深入了解各自的本质,掌握不同的运行规律,严格分工,紧密衔接,才能使风景名胜区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邑郊游憩地和社会"八景"活动,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凝聚着中国乃至世界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大都设有"国家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堪称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中国风景名胜区经历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受中华文明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的影响,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风景名胜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属地管理方式,展望未来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及体系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了解,结合国际上保护地管理规划经验,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认为在现有风景名胜区规划框架之下,单一目标和项目清单式的规划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目前新的调整时期,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亟须进化与改革,有必要重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和体系,使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国泰 《中国园林》2007,23(4):9-12
风景名胜遗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它却面临着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威胁。根据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设立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科学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规和景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系统并建立遗产资源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反馈控制达到预警目的,确保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无误,达到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1978—2018年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主动公开的364份公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统计和内容分析,明确风景名胜区公文数量和类别变化的3个阶段,总结风景名胜区在法规标准、设立、规划、保护和监督管理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历程及内容,揭示40年间风景名胜区在建设部门主管与各部委办的协同管理下,作为国家重点风景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地所形成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检查”并全面监督的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点明其在制度建设中存在滞后性及其法规管理尚需完善,以期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的相关文件颁布,是对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中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支 撑该项工作的落实,亟须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风景名胜 区整合优化具体实施路径,特别对于庐山这样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交织重叠的区域尤为关 键。综合考虑政策逻辑、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形成行政事 权、特色保护、特色发展、协调治理、基础评价5个维度的评 估体系,构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路径模型,最后通过反向思 考对相关政策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