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降低热塑性塑料热膨胀系数的主要方法,按添加物的种类分为:一般颗粒材料填充改性、空心玻璃微珠填充改性、负热膨胀系数材料填充改性、稀土氧化物填充改性、高热稳定性材料填充改性、橡胶共混改性、多种材料混杂复合改性等.对未来降低热塑性塑料热膨胀系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硅橡胶具有对人体组织无毒和生物相容性好等良好性能,因而被广泛用于医用材料、医疗器械和药物缓释材料等,其中抗菌剂主要包括天然抗菌剂、金属型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及复合抗菌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填充型抗菌剂改性硅橡胶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对比了不同类型填充型抗菌硅橡胶材料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出填充型抗菌硅橡胶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全球塑料制品年产量超过2.2亿t,而其原料基本全部或部分来源于石化资源,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白色污染的越演越烈,如何平衡工业应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塑料行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难题,而高填充技术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高填充技术主要采用少量塑料基体和大部分的廉价粉体制备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石化资源,同时粉体对生态环境也不构成任何威胁,具有很高的工业化应用价值。当前的高填充塑料有很多种,如不可降解塑料类的聚乙烯高填充材料、聚丙烯高填充材料,这类高填充塑料基本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可生物降解塑料类如PBS高填充材料、PBAT高填充材料、PLA高填充材料等,这类高填充塑料基本还处于研究阶段,并逐步成熟,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EDI膜堆填充材料的研究现状,认为离子交换树脂仍是今后填充材料的主要研究对象,离子交换纤维和其它新型填充材料的研究亟待有新的突破。同时,以树脂为例,对离子交换材料的3种填充方式(混合填充、分层填充、分置式填充)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对EDI膜堆填充材料及其填充方式的研究与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碳酸钙晶须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钙晶须具有无机晶须的优良性能和低的成本,可作为增强增韧材料填充到其他材料中,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晶须材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碳酸钙晶须作为填充材料在复合材料、涂料以及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姜承永 《塑料工业》2008,36(4):71-73
1 填充材料处理有机硅助剂的功能 用于填充材料处理的有机硅助荆通常是具有反应活性的有机硅化合物或聚合物.应用有机硅助剂处理填充材料,通过化学键合或物理作用,改变了填充材料的表面结构或赋予填充材料以附加性能,从而改善填充材料的加工性能,提高复合材料和填充塑料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产品开发     
正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成研发热点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导电性、稳定性、加工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成为研究开发热点,是一种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导电材料。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主要有:(1)共混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①聚苯胺复合材料;②聚吡咯复合材料;③聚噻吩复合材料。(2)填充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①碳系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②金属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③金属氧化物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相似文献   

8.
海洋油气配重管阳极部位的填充关系配重层的整体质量和寿命。环氧砂浆由于其强粘接性和高强度等优异特点在建筑、水利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针对阳极填充用环氧砂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的配置,施工工艺、性能测试以及与其他填充材料的对比展开,结果表明,用环氧砂浆填充配重管阳极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1~#环氧树脂填充料是一种刚性轻质填充材料,具有填充、粘合、补强及密封等作用。该材料对许多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均有良好的粘合性能,对各种几何形状的空间均具良好的填充性。耐水、人工海  相似文献   

10.
轮胎工业用填充材料及填充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炭黑作为补强材料已经伴随着橡胶工业,特别是轮胎工业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由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蓬勃发展和橡胶原材料市场的剧烈竞争以及人们对轮胎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填充材料的使用日益扩大,发展迅速。因此,增加填充材料的品种和来源,控制填充材料的质量和提高填充材料的性能以及改进填充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的弯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漂珠作为轻集料,制备出密度在1700-1950kg/m~3的超高性能轻质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ght-weight Concrete,简称UHPLC),对其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并根据ASTM C1609标准研究其弯曲性能。研究表明:密度范围在1700~1950kg/m~3的UHPLC,其抗压强度在78.8~114.2MPa;2%体积率钢纤维掺量的UHPLC在开裂后有明显的挠度硬化行为,表现出优异的抗弯性能;根据ASTM C1609测试指标,随着密度的增加,UHPLC的初裂强度、0.5mm挠度下的残余强度、2mm挠度下的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弯曲韧性均增加;U1900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比抗弯强度分别为114.2MPa、22.4MPa、11.7k Pa/kg·m-3,其抗弯性能可达国家标准《活性粉末混凝土》RPC160水平,比抗弯强度超过RPC最高等级RPC180。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化学与工业》2023,87(1):22-25
  相似文献   

17.
周万  张逸尘  陆怡 《化工机械》2010,37(4):422-424,478
应用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液压胀接性能的关系,根据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胀接原理,给出了可实现胀接的必要条件,为选择合理的管子和管板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Cyclone Separators an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s (ESPs) are both effective particle separators. The former are more efficient at removing the larger particles, while the latter more suited to removing the smaller size classes. We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cyclone”, constructed by simply retrofitting an electrode coaxially to a small existing “Whitby” cyclone. Tests were performed with respect to particle size, resitivity, loading and various other operating parameters. Non‐electrical separation efficiencies ranged from 71 to 75 % an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dditional electrical forces the increase in separation efficiency was between 17 and 21 % at a cyclone Reynolds number of 19000, with the most conductive particle most easily separated. Further parametric testing correlated the effects of dust loading, electrocyclone Reynolds Number and particle cut upon separation efficiency.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the separation of the smallest size cuts (D < 38 μm) of the dust sample almost doubled upon application of the corona. We conclude, based on this initial study of small devices, the range of use of cyclones may be extended significantly by the application of additional 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9.
以含氟乙烯/乙烯基单体共聚氟树脂(FEVE)为基料,Ti O2/Al2O3复合颗粒为主要耐磨增硬填料,协同聚四氟乙烯(PTFE),制备了高性能氟碳涂料,并对涂层综合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体系的颜料体积浓度(PVC)为30%,Ti O2/Al2O3复合颗粒含量为14%,PTFE含量为6%时,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达到最佳,且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耐候保光性,同时常规理化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20.
PID控制器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过程工业中PID控制器的使用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本文以PID控制能实现的最小方差为基准,当被控过程模型未知,通过对正常运行数据拟合模型,再估计PID能实现的最小方差及其相应的PID控制器参数。仿真研究表明,估计结果与已知模型时的计算结果近似,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得到的控制器参数能够明显改善过程输出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