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亟须建立统一的农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回顾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演进历程,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然后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方案实施和耕地保护空间落地,深入剖析南京市农用地用途管制中面临的问题,如管制对象不全面、管制手段较单一、管制程序未闭环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农用地地类与空间管制分区类型,根据“耕保优先、行为管控、分区准入、分类管制”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农用地用途管制对象和目标,提出基于“分区—用地/项目—行为”管控逻辑的农用地用途分区分类管制准入规则,将涉及农用地用途管制相关的行为分为农业生产行为、生态保护行为和建设行为等3类,再细分为15种用地或项目类型,并详细明确相应用地或项目与用途管制分区之间的空间准入和管制要求,包括认定标准、管制依据、分区准入和功能管制要求等,从而有效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为国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改革探索地方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村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回顾了广东省村庄规划和建设的历程,将其大致归纳为整治型、控制型和试验型三种类型,总结了各个类型的村庄规划编制的背景、内容、经验与问题,提出村庄规划编制应着眼于全域规划、关注产业、强调实施和公众参与四个规划理念,重点在完善村庄规划的内容体系、加快制定覆盖全域的村庄用地分类标准两个方面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村庄规划较少考虑居民行为方式及活动空间特征,实用性不足。基于此,文章将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引入实用性村庄规划,尝试构建“三级四类五目标”的规划框架:首先,在行政村空间范围内,依照居民行为方式将活动空间划分为基础生活圈、便捷配套生活圈、外延生活圈;其次,在3个圈层内对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四类要素进行梳理,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为目标确立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最后,将此框架引入新岐社区的规划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曹先密  徐杰 《城市勘测》2021,(2):61-64,68
科学开展现状村庄分类,以指导各类乡村规划的编制及有效实施,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乡村地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两方面着手,探讨村庄分类评估思路,综合运用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构建量化分析模型,并提出结合实际镇村酝酿沟通结果对初步方案进行调校,得到最终村庄分类方案,对于面向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县域乡村地区村庄类型的科学划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进而助力村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导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纲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与标准,科学地对村庄进行分类.旨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之下,探索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分类体系和可实施性强的分类方法.在分析影响村庄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村庄分类的“二步法”,即“综合研判+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为例,在村庄分类实践中构建了由6个准则层,共计18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值计算,得出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分值,结合综合研判结果与村庄发展模式将村庄划分为6类,最后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引导策略与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角     
《北京规划建设》2007,(5):186-187
温家宝:搞好“两个服务”,得到“两个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将有章可循;建筑节能标准强制执行;北京奥运会首批新建场馆交付使用; 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房用地布局规划公布……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村庄规划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文章分析了目前村庄规划控制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村庄用地类型,构建了村庄规划控制体系、提出了村庄规划建设用地构成与户均建设用地标准建议值,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村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先分区、后分类"的思想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村庄分类方法.现有方法大都以一种不确定或主观的标准直接进行村庄分类,难以适应村庄演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弥补这种不足,文章以宏观稳定性应对微观不确定性的思路,基于地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提出了"两级三步法"的村庄分类方法.并运用"两级三步法",对秦皇岛海港区北部区域村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全域空间整体上可分为城镇化地区和农村地区,城镇化地区可细分为城镇集中建设区、产业集聚区,农村地区可细分为采空区、生态保护区、其他地区,在此基础上,将全域204个村庄划分为3大类、7小类,并提出了村庄分类规划指引,为推行差异化的村庄规划建设和编制村庄规划提供决策先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 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 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 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 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迫切需要国土空间规划 背景下的乡村产业—空间量化分类的探索性研 究,客观反映乡村的发展程度,科学把握乡村 发展差异和特点。本文充分剖析了国家与地区 相关政策,进而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产业-空间问 题,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构建“产村互动” 耦合发展模型,以具备典型特征的陇东黄土高 原沟壑区显胜乡村庄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与空间 两大系统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计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等手段,评价 探析其产业—空间耦合互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在规划响应方面得出如下启示:以科学 评价现状为基础,分类引导乡村产业空间振兴;以统筹空间布局为核心,打造镇村一体发展新单 元;以加强生态修复为策略,同步经济效益与空间效应;以延续历史文脉为补充,实现文化引领三 产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村镇规划标准》(G850188—93)自20世纪90年代颁布以来.对我国城市规划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两个标准相互分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城乡建设分割的局面。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城乡之间迫切需要一个连续、系统的用地分类体系。从传统城乡用地分类的困境出发.针对都市区这一类特殊空间单元.文章提出以“都市组团”、“都市绿郊“为都市区发展的目标空间.以“城镇用地”.“乡村用地”和“城乡一体化用地”表征都市区空间用地发展的区域角色.以此为基础形成‘6大类,33中类’的都市区城乡用地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