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建筑废弃物的来源及组成成分、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后,提出对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利用有利于拓宽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品种,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同时提出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建胡过程中的处理模式,实现建筑废弃物的"零外运",有利于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在提高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建筑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旧建筑物的拆除及“更新换代”过程,对于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大多为填埋、随意废弃和焚烧,只有少量被回收利用,因而造成了大量建筑资源的浪费以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如何实现建筑废弃物的高效绿色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建筑废弃物的分类遴选是提高其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步骤,针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分选过程及再利用途径进行相关的研究,总结了建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分类遴选方式及其对建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垃圾制砖发展新型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系灾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地区造成大量房屋垮塌,形成的建筑垃圾需要解决。据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确认,仅绵竹市地震灾区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就超过1700万吨。为妥善处理并在灾后重建中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这批建筑垃圾,减少垃圾长期堆放所占用的土地资源,防止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河北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和全国人民一起,积极投入到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当中来,为灾后重建贡献一分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2)美国美国建筑废弃物主要处理方式,一是将现场的建筑废弃物全部运往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工厂,然后再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这种方式只将金属材料和砖瓦分拣出来,其它可利用的组分或因分拣困难和废料一起被丢弃了,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也被浪费了。二是在现场就将金属材料、木质材料、砖瓦、纸板和其它经加工后可再利用的组分分类,然后分别运往相应的回收机构,剩余不能再利用的废料就被运到垃圾厂堆放或填埋,这种是分类细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船厂2E1-1地块改造项目,介绍了在历史建筑物改造修缮中,通过对老旧构件进行简单处理或深度改造,使其成为建筑的新构件而被再次利用的做法。该做法在保证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同时,解决了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绿色施工。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浙江桐庐永东建材有限公司自混凝土砖和建筑废弃物破碎加工生产线建成以来,积极采用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材料,再加管桩企业的废弃资源,在混凝土砖生产和建筑废弃物破碎加工过程中,切实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排放点的跟踪管理,做到厂区内废弃物的可循环重复利用,坚持清洁生产、不新增废弃物、不污染环境的原则,使废弃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新墙材行业协同处置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的能力,推进了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亮辉  候慎安 《市政技术》2015,(3):193-195,200
介绍了京新高速公路(北京市五环路—六环路段)采用建筑废弃物填筑路基的施工过程,从建筑废弃物颗粒成分与工程特性入手,在填筑路基试验段中,明确采用重型碾压和冲击碾压相组合的工艺进行路基压实,并以沉降差为主要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对建筑废弃物颗粒均匀性处理、基底处理、填筑施工工艺及边坡防护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综合分析表明,采用建筑废弃物填筑路基节省了施工费用,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四川平武县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当前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山地生态的特殊性的观点。在总结了山地生态特征基础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通过多工种团队合作的扁平化同步工作模式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宏观生态纪念体系农村规划建设制度建造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还没有灾害垃圾管理规划,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害垃圾特别是建筑垃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垃圾分类处理、科学规划及资源化利用,不仅能提高我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  相似文献   

10.
建筑废弃物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经过一定技术和工艺处理后再生利用,达到改善环境、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绿色可循环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建筑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理论,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了建筑废弃物填料基本性质,并通过室外回填试验验证了建筑废弃物应用于场地回填的可行性,提出利用建筑废弃物在场地中回填再生利用。结果表明: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建筑废弃物在场地回填再生利用中,CBR强度高,水稳定好,承载力高,沉降变形小,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战后台湾的发展作为被支配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典型,移植与认同一直是整个台湾社会的重要课题,对主流文化价值的亦步亦趋,反应在建筑形式的探索上,从现代到后现代乃至解构与极简,本质上仍然只是形式上的移植与转化,反映了殖民母国的文化支配,而另一个系统,来自台湾内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地方主体性的建构,在后现代建筑理论的脉络中,通过建筑实践慢慢形成,而这也是面对这一波全球化冲击的有力回应,这样的取向不只是反映在建筑形式之上,更有意义的是在制度的改变与营建的过程中,积极而直接透过民众参与的民主化程序,以具体的“地方化”面对日益艰难的环境议题。  相似文献   

12.
北川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县城的重灾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这两个唯一特性使得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北川新县城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基本取向,借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指出新北川城镇风貌与建筑风格的塑造应该秉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古羌与新羌相和谐的创作原则,并扼要介绍了城市设计方面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金磊 《建筑创作》2010,(5):212-219
本文通过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及两年前汶川"5·12"8.0级巨震的初步分析,研究了灾后重建的源于城市与建筑安全设计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一次比一次巨大且复杂的灾难令人刻骨铭心,但它更昭示人类,下一次灾难降临城市该如何应对。无数灾例说明,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越有必要发问是否进行了安全设计,只有从系统化与灾难周期全过程的视角去把握灾难对策(技术与文化、自然与人为、社会与经济、心理与生理、职业与责任等)才真正有望形成一个与和谐社会趋于一致的城乡建设的安全环境与可保障空间。  相似文献   

14.
5.12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很多学校建筑的倒塌和师生的伤亡,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总是从反思开始的。日本作为一个对防灾和灾后重建有相当经验的国家, 对其与学校建筑抗震有关的法律、法规、抗震标准和抗震措施等进行研究, 总结其应对地震的经验和特点,可以促进建筑界人士反思,并为完善我国学校建筑标准及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胡俊强 《重庆建筑》2015,(10):59-62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骨架,其设计严重影响着建筑的经济性。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经济性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结构设计阶段的损失与浪费,对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建筑结构设计角度分析建筑经济性,分别从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以及旧建筑改造三方面分析其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设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建筑设计方案。另外,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经济性远远高于新建建筑,其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支持建筑文化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分为两个方面同是物质技术,二是精神文化。当以形式服从于功能为美学原则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技术至上的时候,建筑设计过渡到后现代主义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代主义相比较,后现代主义更多地是从建筑设计的外表和形式上用模糊多元的方式来弥补现代主义建筑对功能性的一味推崇而导致的缺陷,在根本上却依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实质性的东西。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应从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寻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等建筑教育从创建伊始到不断发展、完善,无不与经济社会进步、建设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高等建筑教育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从战略原则上,高等建筑教育要主动适应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建筑产业化相关研究,加快培养建筑产业化所需专业人才,积极为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从发展对策上,高等建筑教育需借鉴顶层设计理念,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办学特色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建筑产业化与高等建筑教育科学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的灾后重建规划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灾后重建必须在以生态、安全为目标导向的前提下,认真分析评估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极其长远影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调整优化人口和城镇布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正伟 《新建筑》2000,(6):43-45
建筑语言材料唯有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传达视觉审美信息的建筑语言,因此,谈论建筑语言,就必须很实在地去研究它的词法规则、句法规则和修辞规则。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建筑已进入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流派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建筑的多元格局亦已初露端倪。面对困惑与挑战,对当代建筑思潮进行反思,也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现代主义建筑的观念,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当代中国建筑的追求三个层面,探讨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