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甲基丙烯酸甲酯-异氰脲酸三烯丙基酯(MMA-TAIC)本体自由基交联共聚动力学、溶胶和凝胶生成率和溶胶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TAIC加入对聚合转化率一时间关系影响不显著.聚合动力学可通过聚合温度和引发剂含量进行调节;MMA-TAIC交联共聚过程中凝胶点出现较晚(转化率50%~60%),凝胶点后凝胶分数先随转化率增加快速增加,溶胶相对分子质量快速降低,当转化丰较高(如>90%)时,凝胶分率和溶胶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趋缓;聚合温度和引发剂含量对凝胶分率-转化率和溶胶相对分子质量-转化率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链转移剂存在的情况下MMA均聚体系和MMA—AE共聚体系高转化聚合动力学。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与凝胶效应临界点转化率无关;作为第二单体的丙烯酸酯含量和酯基碳原子数的增加可提高临界转化率;体系最终转化率决定于聚合温度,而与引发剂浓度和第二单体的种类与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徐玲  唐舜英 《塑料工业》1990,(4):7-11,20
在60~90℃范围内,以AIBN、BPO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本体共聚,研究了高转化率下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及单体配比对共聚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升高、引发剂浓度增大及单体配比中MMA含量增加,均使MMA~St共聚速率增大。但当聚合反应进行到转化率达70%左右时,聚合速率开始显著降低?当转化率达到90%以上时,聚合反应几乎停止。推导并关联了高转化率下共聚动力学模型,在转化率70%以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该模型为MMA~St共聚生产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双官能团引发剂2,5-双(2-乙基己酰过氧化)-2,5-二甲基己烷(TX-141)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自由基聚合动力学,考察了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的聚合活化能为91 kJ•mol-1左右,计算得到TX-141引发剂的分解活化能为140 kJ•mol-1左右,与实验值接近;TX-141引发剂的反应级数约为0.72,说明MMA聚合终止基元反应中单基和双基终止并存.同时与相似半衰期的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比较,发现当TX-141引发剂浓度为BPO的1/2时,两者在各个聚合温度下的聚合动力学曲线几乎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有明显增加,随聚合转化率增加,TX-141与BPO引发的聚合物数均分子量之比从1.2变化到1.33;由TX-141引发的聚合物低转化率时DSC曲线出现放热峰,而高转化率以及BPO引发的聚合物则没有.说明双官能团引发剂TX-141引发聚合时,在低转化率下TX-141引发剂的2个过氧键没有全部断裂,随聚合进行,断裂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5.
在60~90℃范围内,以AIBN和BPO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本体共聚,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共聚反应凝胶效应的影响,比较了几种确定凝胶效应临界转化率的方法。发现各种方法求得的临界转化率实验值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均有线性关系,并导出了计算各种聚合条件下凝胶效应临界转化率的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苯乙烯/双(2,3-二溴丙基)反丁烯二酸酯共聚动力学,分别讨论了单体的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对共聚合体系的转化率-时间曲线的影响,结果发现,聚合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影响很大,单体的配比影响较小。所建立的反应速率模型可以对转化率小于20%的聚合速率进行描述,而在高转化率下,由于凝胶效应的影响而难以准确描述。  相似文献   

7.
偏二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偏二氯乙烯(VDC)-丙烯腈(AN)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讨论了AN的水溶性对树脂组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玻璃封管中进行了高温(110~170℃)高转化率(>80%)苯乙烯-低顺丁橡胶接枝共聚,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转化率等因素对聚合速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发现在较低温度(110℃)下存在凝胶效应,在较高温度下则无凝胶效应;加入橡胶使苯乙烯聚合速率和分子量降低,橡胶起着缓聚和链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环氧乙烷大单体与丙烯酸酯的三元接枝共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偶氯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将大单体聚环氧乙烷(PEO)与小单体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苯溶液中进行共聚,合成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共聚时间对大、小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探讨了共聚条件对接枝效率及接枝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前期,大单体的转化率大于小单体,而在聚合后期,小单体的转化率大于大单体;加大引发剂ATBN的用量或延长共聚时间,可提高接枝效率,其值可接近90%;随着大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投料质量比的增加或MMA质量分数的增大,接枝效率下降;随着AIBN用量的增加,接枝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降;随着共聚时间的延长,接枝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其值在1.5×105~4.5×105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测凝胶含量的方法对SBS热塑性弹性体在紫外光辐照下的光交联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光交联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采用安息香二甲醚(BDK)作为引发剂、三聚异氰酸三烯丙酯(TAIC)作为交联剂,能使SBS快速有效地发生交联,且凝胶含量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交联环境(空气、N2)、温度、样品厚度进行了对比,而且初步研究了蒙脱土(MMT)的加入对交联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聚氧乙烯(PEO)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AA)共聚,合成了三元规整接枝共聚物,并经离子中和生成了离聚体。研究了共聚条件对各单体转化率及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产物经纯化后用红外光谱仪,膜渗透压计,凝胶渗透色谱仪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共聚物的平均接枝数,结晶度,力学性能及吸水性,还研究了丙烯酸质量分数,PEO质量分数,中和度及不同离子对离聚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开始大单体的转化速率大于小单体的,后期则相反。大单体转化率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增加,随大单体占总单体的质量分数及大单体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下降,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则随聚合时间增加而增加,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降低。共聚物有一定结晶度及100%-200%的吸水率。三元共聚物中和成离聚体后拉伸强度明显增加,呈热塑性弹性体性质。铅或锌离子中和的离聚体拉伸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以UV-Vis分光光度计法和Photo-DSC法分别研究了合成的3种可聚合胺类助引发剂DMPDA、EGDPM、EGMPM与二苯甲酮(BP)组成的引发体系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及引发1,6-已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的紫外光聚合动力学.考察了助引发剂胺的含量对BP的光化学初级过程和对引发HDDA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光强和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胺含量的增加,BP的光化学初级反应速率增加,从而使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增加,单体最终转化率、最大反应速率增大,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所需的时间减小.  相似文献   

13.
朱梦冰  徐思佳  张洪文  丁永红  俞强 《化工学报》2009,60(11):2931-2936
对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醚酯/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共聚体系分别实施常规自由基聚合(F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通过观察聚合速率、双键转化率、凝胶点以及交联网络的发展,比较FRP、ATRP和RAFT共聚合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和交联行为。3个聚合体系均出现了自加速现象,ATRP体系的自加速由扩散控制的自由基脱活造成,RAFT体系的自加速来自于扩散控制的自由基加成。在ATRP和RAFT交联体系中,初级链的缓慢增长和充分松弛减少了分子内环化,抑制了微凝胶形成,因此其凝胶点远低于FRP体系。ATRP和RAFT交联网络通过凝胶自由基与单体加成以及支化链的结合而不断发展,导致凝胶含量和交联网络密度随转化率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4.
将合成的聚氨酯预聚体可聚合乳化剂(APUA)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乳液聚合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引发剂体系和乳化剂对聚合体系的聚合稳定性和动力学影响,并与SDS乳化剂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用油溶性引发剂(AIBN)和水溶性引发剂(K2S2O8)都能引发该体系的聚合反应,而且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都相当高。用AIBN作引发剂时,APUA和SDS两种乳化所对应的动力学曲线不同,但APUA比SDS的聚合速率大得多,其分别类似于微乳液聚合(miniemulsion)和微悬浮聚合(microsuspention),且聚合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凝胶。当乳化剂APUA用量适合时,凝胶量极少,聚合体系是稳定的;而当用K2S2O8作引发剂时,两乳化剂对应动力学曲线相似,聚合过程不产生凝胶。但当引发剂用量较大并以APUA作乳化剂时,在聚合过程中会出现全部粒子突然粗化现象,而以SDS作乳化剂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种子乳液聚合制备MCPU-PMMA复合乳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改性蓖麻油合成了软段中含不饱和双键的阴离子聚氨酯水分散液(MCPU),将其作为可聚合乳化剂和种子成分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聚,制得了MCPU-PMMA复合乳液。1HNMR谱图显示MCPU中含有双键结构,共聚后双键消失。通过考察单体转化率和复合乳液平均粒径、凝胶量及成膜耐水及甲苯性探讨了影响种子乳液聚合的多种因素:采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单体转化率高,乳液粒径小,成膜耐水及甲苯性好;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为164.86kJ/mol,反应温度控制在70℃较适宜;聚合反应速率Rp∝[I]1.0856,引发剂用量宜控制在聚合有效组份总质量的0.5%。  相似文献   

16.
液体EPDM(三元乙丙橡胶)是相对低分子量的乙烯-丙烯-共轭二烯三元共聚物,针对它的研究较少。该文主要研究了采用DCP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硫化的液体EPDM的固化和力学性能。液体EpDM在引发剂DCP和助交联剂TAIC的作用下。凝胶含量随DCP增加无明显变化,而随TAIC增加而增大。力学性能有相似变化,不随DCP增加而改变,但随TAIC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交联产物的凝胶含量所表现出的其交联程度的状况导致相同的力学性能变化。实验表明,当DCP为4%、TAIC为12%时,液体EPDM的交联产物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管洁  包永忠  黄志明  翁志学 《应用化工》2006,35(3):192-194,197
为了合成适于药物包衣用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MMA-EA)共聚物胶乳,对以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的MMA-EA乳液共聚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初期共聚速率随着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共聚物乳胶粒子平均粒径随着乳化剂、引发剂浓度和聚合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乳胶粒子数目增加所致。通过调节乳化剂、引发剂以及反应温度可以达到合适的聚合反应速率,最终合成出转化率大于95%的MMA-EA共聚乳液。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先酯化后共聚的方法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考察以甲基丙烯酸(MMA)和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原料酯化合成大单体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A)过程中阻聚剂对苯二酚用量、酸醇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对酯化率的影响.以犬单体MPEGMA与马来酸酐、MMA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共聚合成聚羧酸类减水剂,考察减水剂合成过程中MPEG相对分子质量和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以及减水剂掺量对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聚荆质量分数为0.4%、酸醇摩尔比为1.5:1、反应温度为120℃时,酯化率可达到92.3%.当MPEG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5%,合成的减水剂掺量质量分数为0.3%时,水泥的净浆流动度可达281mm.  相似文献   

19.
易国斌  王永亮  康正  崔亦华  崔英德 《化工学报》2007,58(10):2669-2674
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聚己内酯(PCL)的乙酸乙酯溶液中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亲水-疏水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己内酯(PCL)半互穿网络水凝胶(PVP-semi-IPN-PCL)。凝胶中PCL的熔融温度Tm无明显变化,而Tm吸热峰形状随PVP含量变化。凝胶平衡溶胀率(ESR)随PVP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结合水量的增大尤其显著。由于“笼蔽效应”,低浓度引发剂时,偶氮二异丁睛(AIBN)引发制备的凝胶ESR低于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剂。交联剂浓度较低时,以戊二醛交联形成凝胶的ESR较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交联形成的凝胶大。浓度较高时,戊二醛交联凝胶ESR较NMBA低。PVP含量(质量)分别为20%、40%、60%、80%时,凝胶溶胀动力学Fick模型中的n值分别为0.854、0.471、0.466、0.253,说明在合适的PVP含量时,凝胶的溶胀动力学符合Fick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杨醛和二乙烯三胺反应合成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新型配体——N-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通过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表征N-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以乙-溴代丙酸乙酯(EBP)为引发剂,用N-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催化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考察聚合体系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EBP/溴化亚铜/N-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体系和MMA/EBP/溴化亚铜/N-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且具有"活性"和可控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前者为1.46,后者为1.34),加入溶剂后,催化活性和自由基浓度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