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泛指一切有关油气生、排、运、聚的机理性研究。文中所说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 ,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 ,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发育的格架下 ,通过对温度、压力 (势 )、应力、含烃流体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 ,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再现油气生、排、运、聚乃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 ,这实际上是含油气系统意义上的一种定量动力学研究体系。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由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两部分组成 ,在理论上集成了石油地质学的动力学研究成果 ,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三维格架上进行的。这个研究系统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 ,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 ,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系统。该系统在珠江口盆地的实际应用 ,表明了这一研究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广义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泛指一切有关油气生,排,运,聚的机理性研究。中所说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含烃流体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再现油气生,排,运,聚乃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这实际上是含油气系统意义上的一种定量动力学研究体系。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由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理论上集成了石油地质学的动力学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三维格架上进行的,这个研究系统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系统。该系统在珠江口盆地的实际应用,表明了这一研究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高精度层序地层高频沉积旋回、泥岩欠压实、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封闭条件和盐湖盆地地层发育盖异性特征,东濮凹陷古近系—第四系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顶部它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混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混合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底部自源超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其中、下部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油气系统。这种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对深化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和阻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断陷盆地幕式成藏的特点,按照油气生排烃、运移、聚集成藏的不同过程,从油气运聚动力和阻力的角度,分析动力与阻力在幕式成藏关键时期的相互关系,建立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持续运移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和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通过计算关键时期成藏动力与阻力,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定量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和距离,最终指出油气聚集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   

9.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油气成藏系统及其划分原则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成藏系统与含油气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移、聚集地质单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相关的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油气藏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运载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的高势面和有效输导体系的展布特征等。成藏系统分析对高勘探区油气资源评价和成藏组合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应首先进行成藏系统的划分,再在纵向上分系统进行成藏组合的划分与评价。以东营凹陷博兴洼陷为例,将其划分为5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油气成藏系统又分别划分出下、中、上三套不同的成藏组合;对各成藏系统、不同成藏组合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各成藏系统的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界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12.
在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各种地质因素,包括快速底层数据建模、模拟数据的透明化、油气初次运移模型、多因数控制的油气运聚模拟、油气最优运移路径的法线追踪等,建立了地质模型,并将地质模型转化成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提升了该系统的模拟能力,使该系统成为地质学家的一个油气系统三维可视化分析工具.利用该系统对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开展了实际应用,得出丽水凹陷总生烃量为158×108t,其中生油78×108t,生气79×1011m3,从而对该凹陷的油气勘探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拟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没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1)多期成藏,形成复杂油气系统,油气藏高度分散;(2)晚期(喜马拉雅期)成藏,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5.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济阳坳陷为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孔隙流体压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及幕式置换。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中流体地质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含油气系统中的流体地质作用贯穿于烃类生成、运移、聚集及后期演化的各个阶段。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油气的角度出发,将含油气系统中的流体地质作用划分为流体自身作用、流体一流体作用和流体一岩石作用3大类。分析了各种作用的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及其对合油气系统中流体性质的影响,指出含油气系统中多种流体地质作用的综合性研究和定量性模拟是今后流体地质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