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女性心理及行为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因素作为空间背后的文化投影,对于空间的生产往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私家园林的重要使用者,中国古代女性与古代私家园林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探析古代私家园林中女性的行为与空间的社会含义,从园林空间的功能表达和女性特质解读私家园林空间的营造逻辑,以弥补因传统无性别差异视角审视园林空间而造成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多以男性士绅视角解析清代江南园林空间,基于女性视角的探析仍未深入。本研究选取清代江南107位女性所作园林诗词5837篇,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建构园林词汇网络,进行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社区检测分析。发现女性对植物景观的认知最多,对亭、楼、阁建筑类型认知最广,多关注建筑构件窗、檐、砌、阑;其认知结果为:园林构景具季候性、时间性特征;主要活动于庭、园、院中空间拓扑结构呈线形或环形的女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云嘉燕  王浩 《风景园林》2022,29(5):130-134
作为园史研究的新热点,现有探讨侧重解析或真实或虚构的园林女性空间,未能揭示两者异同。清初女性倪仁吉设计的实存香草园与假想宫庭园让对照真幻女性在场园林成为可能。基于镜像理论比较两园园居空间、植景技法、造园观,发现香草园活动空间安排自由,宫庭园活动空间较遮蔽;香草园承袭士人植景技法并创新于配色,宫庭园兼容士商皆推崇的植景技法;香草园基于女性视角营造,宫庭园以男性视角建构。镜像映照出女性视角下的园林观,将其嵌入清初社会后折射出男性视角下的营造观,终以双重性别意识形态呈现出被清初程式化建构掩盖的多元女性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解读中国古代文人园林出发,从文字对空间意境体验的作用引申开去,联系屈米的"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工具来分析传统园林中的诗意与意境的建构。提出"读"文字是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意境"的独特线索。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在强调地域性的全球背景之下,该如何重新诠释、延续中国传统空间的诗意或探索建筑空间意境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
在永宁摩梭人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揭示摩梭人通过日常词语、民歌谚语、神话传说及达巴经的语言实践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屈从地位,而摩梭文化中女性性别的建构挑战与质疑了以往民族志资料中的固有观点,为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进行跨文化的性别研究与比较提供了一个与"常识"相悖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视觉经验是园林创作的基础之一,文人在园林绘画创作中从多重角度对园林的观照,是文人山水审美的综合呈现,也是产生园林空间和意境的起点。文章基于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园林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文人视角,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针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中的作品进行了园林空间分析、视觉经验总结及景点路径复原,并生成了明代拙政园全景式画卷,试图追溯东方古典山水艺术的视觉思维与园林境域观望的一致性[1]。  相似文献   

8.
风雅的养成——园林画中的古代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作为居住空间的特殊品类,是传统社会重要的女性教育空间,在园林画中多有体现。以传世的园林绘画为考察对象,结合文献史料,从女性的自然常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园林空间对于古代女性健康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作用。可以发现,园林空间在古代女性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女性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学习生活技能的场所,以及提高文化和艺术造诣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君子慕林泉"~([1])是古代文人创作山水画和园林的追求。文章基于类型学的视角,对山水画与园林中环境与人的行为构成法则的研究,理解在传统自然观指导下的居游空间的特点,以建筑学的手法创作分析性质模型对其进行抽象表达。探求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营造理念,在当代居游空间创作中的现实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杜心恬  冀凤全 《风景园林》2023,30(11):130-136
【目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的“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现象,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引发热议而备受关注。【方法】基于人的空间体验视角,采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图像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园林空间情境中,游者是如何通过身体经验的变化扩大了对原本空间尺度的感知,形成了园林中对于“远”意的体验效果。【结果】3种园林空间类型:眼前有景、一隔两岸、无限空间,分别对应3种身体经验中“远”意效果的生成方式:意识中的情境变化、记忆的叠加与忘却、填补想象的世界。在园林体验中,意识的流动与身体的运动成为相互作用的2个力,在主体知觉形成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最终可以发现,以上3种对于园林“远”意的空间感知,体现的是头脑中意识运动的绵延,由此也呈现出异于西方传统透视学中的空间观念。这为中国园林设计实践、营造准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园林文化的内涵予以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20,(1)
网师园是江南传统私家园林的典范,其理景设计方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过往关涉网师园空间理景设计的研究大多基于游观者的"园外视角",而文章尝试从园居者的"园内视角"来体验和还原园林空间环境理景的功能与情境。通过这一视角转换可以发现,网师园中的游廊、夹巷、四面厅和风景墙等都具有过渡空间特性。"园内视角"不仅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解释这些过渡空间设计的精妙之处,可以更清晰完整地解读园林空间环境理景设计的整体美与一致性,还可以为今人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设计提供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茜  曹磊 《建筑与文化》2014,(1):99-100
意境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学,后成为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理论,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园林讲求通过空间塑造实现意蕴的提升与欣赏者对空间的解读.如《周易·系辞》中所述“立象以尽意”,在空间意境塑造中,设计者将情感与文化物化为“象”传递给空间体验者,通过对空间中“象”的感知与体验,激起人们丰富的文化情感而达“意”.在空间中,“象”与“意”相互作用而形成空间意境.通过对空间意境生成的研究可有效塑造场所的特质,将中与西、古与今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从传统美学中寻求启示,从文化层面提升空间设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象学理论为解读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景观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基于现象学视角剖析山地寺庙园林营造的禅意匠心,通过对重庆华岩寺相地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序列、八景文化的调研分析,归纳华岩八景生成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物象,探讨其场所实境建构的方式方法及现象学审美体验。用跨文化的思考模式,从自然观、空间体验、风景审美等方面探讨山地寺庙园林蕴含的现象学色彩,总结山地寺庙园林环境营造过程中文化价值要素融于空间物质要素的一般方法,为当下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景观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华中建筑》2021,39(8)
该文以清代皇家园林园中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轴线和格网两个层面对其布局中体现出来的空间生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园中园空间布局中,轴线和格网作为空间生成的基础媒介,体现出明显的程式化特征。轴线以单轴突显为基础,通过平行、垂直、错位、消解等方式在空间中结合山水地形关系进行演绎,为形式自由多变的园林空间生成提供多种可能性;而格网作为古代城市建筑规划中的重要手段,在皇家园林中进一步发展与演绎,通过增加、拼接、平移、层叠的方式在保证模数关系的同时,结合轴线演绎结果形成尺度合宜的空间单元。最后阐述了空间布局体现的语法规则是在体系化建设系统与技艺有序传承背景下,受皇权思想和自然山水美学等观念的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健康思想与经营理念,其理论与思想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归纳。通过查阅古籍资料、结合传统医学理论,挖掘与分析古典园林营建中康养思想的生成环境与养生内涵,并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探析其在健康思想引导下的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目的的园林建构活动与健康生活。从健康科学含义出发论及知觉、感觉、肌体三大方面,从健康环境决策、健康园景营建、健康园居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证,进而获得现代语境中古典园林健康思维的生成机制,并对其在当代健康园林设计中的理论价值进行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对充实当代健康园林理论,促进以健康中国为导向的风景园林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园林继承传统时应该有机地融合传统与现代,过于强调传统会造成悖谬的错误。恰到好处地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创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与韩国的传统园林在历史空间上有一定的连贯性,同时又各有独到之处。因此对于中韩传统要素在现代空间中再现形式的比较研究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分析专家学者再现传统方法的观点,归纳出在现代空间中继承传统的3种方法:传统的模仿再现、传统的改用再现、传统思想的再现。根据此方法比较分析水与石要素在中国与韩国现代空间中的再现形式并找出异同点。  相似文献   

17.
莲荷造景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悠久的历史,探析其造景手法与文化意象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通过对古籍的查阅与整理,文章以江南传统园林为背景,研究莲荷造景在园林中的观赏特点和价值,从生境营造和空间营造两方面探析莲荷造景在园林中的造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叙事具有重要地位,叙事情境所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与园林空间的形成息息相关。解析传统园林中的叙事性形态,以理论的视角分析和理解园林中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时空并置的脉络,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们在园林修建过程中对空间的认知及景致形态构成。用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王世贞建立的弇山园,以一个长程视野对以王世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人的山水趣味、创作实践,以及实践中人物经历和历史事件对园林形态的映射进行梳理,可以在探讨传统园林形式美法则认识的同时,进入一种对更为深入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沿循并交错"园林"和"图绘"的平行系统去探寻园林艺术发展的内涵,以材料本身视觉和美学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形成对明代绘画中园篱的多模态解读,则能产生对此时期园林修建的趣味所向、文化内涵及时代风格等对园林空间形态映射的清晰理解,并在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同时,通过园篱这个物质载体去体会特定时代的园林风格,重新感知并梳理转化形成当今园林发展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15,(7)
<正>背景园林的建设强调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传统的精华。苏州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有对其系统论述的研究著作,也有对其造园艺术、空间、旅游、植物配置等方面的专项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生态"进行探讨。本文中所阐述的"生态",是指在园林建设过程及成果中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一种设计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