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Ni(naph) 2 -Al(i Bu) 3-BF3·OEt2 -Et2 O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特点 ,考察了Al/B摩尔比、Al/Ni摩尔比、Ni/Bd摩尔比、Et2 O/B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同稀硼单加体系相比 ,乙醚的加入不仅保持体系较高的聚合活性 ,而且还能稳定地控制聚合物分子量。Al/B比的变化对聚合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显著 ,Al/Ni比、Ni/Bd比、Et2 O/B比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Ni(naph)_2—Al(i—Bu)_3—(BF_3·OEt_2+酯)[简称Ni—Al—(B+酯)]催化体系引发丁二烯聚合中,水对聚合活性、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聚合体系内水量增加,cis—1,4链节含量有所下降,trans—1,4/1,2值则明显提高,分子量分布先加宽,后变窄,而分子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明显变化。隧Al/B比增大,cis—1,4链节含量提高,trans—1,4/1,2值变小。本催化体系聚合平缓,诱导期较长,在H_2O/Al=0.33~1.25(摩尔比,下同),Al/B=0.4~1.6的范围内,聚合转化率均高达85%以上。当H_2O/Al=0.42时,催化活性最稳定。  相似文献   

3.
用NdCl_3nTBP/Mgcl_2—Al(i-Bu)_2体系催化合成聚异戊二烯,研究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加少量单体陈化,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当I_P/Nd=100时,Nd/I_p=2×10~(-5),转化率可达96%,值化效率为2.3×10~4g胶/gNd,提高陈化浓度可降低催化剂用量,向I_p—Al—Nd三元陈化体系中加第四组份—Al_2(i—Bu)_2Cl_2,则催化活性明显提高,分子量降低。本体系提高陈化温度对聚合产物的微观结构无影响,而使分子量分布变窄。随聚合温度的提高,产物的cia—1,4结构含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ROR′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特点,考察了Al/B摩尔比、Al/Ni摩尔比、Ni/Bd摩尔比、ROR′/B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还考察了该体系的凝胶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中醚的加入不仅保持体系较高的聚合活性,较好地控制聚合物分子量,而且还能降低体系的凝胶含量。Al/B比的变化对聚合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显著,Al/Ni比、Ni/Bd比、ROR′/B比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Ni(naph)_2-[Al(i-Bu)_3+C_8H_(17)OH]-BF_3·OEt_2[简称Ni-(Al+ROH)-B]体系在不同ROH/Al(mol比)值下催化丁二烯聚合的规律,井应用磁化率法测试了Ni与(Al+ROH)(Al剂)的反应。结果表明,随ROH/Al值的减小,Al剂对Ni的还原能力增大,两者的关系可表示为ROH/Al=0.52-0.67ln(Ni/Al剂);催化活性提高,但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催化稳定性下降。在最佳ROH/Al值为0.7—0.8时,聚合物的顺式-1,4含量为95.7%—96.3%。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考察了 MoCl_4-(i-Bu)_2AlO CH_3(简称Mo-Al)体系在加氢汽油中对丁二烯(Bd)聚合的催化行为,研究了Al/Mo(摩尔比,下同)值、Mo/Bd值、聚合温度和乙酸乙酯用量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 50℃,Mo/Bd=2.0×10~(-4),Al/Mo=20—40,聚合 7小时,转化率可达80%以上。聚合物的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分散指数增大,在40—60℃时,分散指数为3.4—9.3;在一定程度上,可用聚合温度作为调节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一种手段。乙酸乙酯的适宜用量为1%。聚合物的1,2-链节含量在80%以上,几乎无顺-1,4链节。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研究了MoCl_2(OC_3H_(17))_2-(i-Bu)_2AlOPh 体系催化丁二烯的聚合规律,考察了聚合条件对聚合转化率、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测定了聚合物的1,2-链节含量、结晶度及立构序列分布。本体系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活性较高。聚合温度可作为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一种调节手段。1,2-链节含量稳定于70%以上,结晶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茂金属催化体系具有超高活性和单一活性中心,是催化α-癸烯聚合的理想催化剂。用茂金属催化体系rac-Et(1-Ind)2Zr Cl2/MAO对1-癸烯聚合制备高粘度润滑油基础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反应体系可能的聚合机理。考察了催化剂浓度、Al和Zr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r和1-癸烯物质的量之比为8×10-5,Al和Zr物质的量之比为100,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1-癸烯的转化率为91.6%。聚合产物的整体性能较为优异,运动粘度(100℃)为393.9 mm2/s,粘度指数为271,数均分子量为9 091,分子量分布为1.691 3。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简称P)配体对二氯二氧钼/烷基铝(简称Mo/Al)催化体系催化异戊二烯(Ip)聚合规律的影响,考察了P/Mo(摩尔比)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测定了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表征了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P/Mo为5时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最高,单体转化率可达80%以上。在最佳聚合条件,即Al/Mo(摩尔比)为10、Mo/Ip(摩尔比)为4×10-4时,聚异戊二烯(PI)数均分子量为1.29×105,分子量分布指数为3.87,PI的1,4-、1,2-和3,4-结构的摩尔分数分别为54.2%、21.0%和24.8%。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工作已经表明,在以稀土催化体系进行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时,Al(i-C_4H_9)_3中的Al(i-C_4H_9)_2H含量增大,不仅可提高共聚合活性,而且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均能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仔细研究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在Ln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在前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MoCl_3[CH_3(CH_2)_(3-7)COO]_2-(i-Bu)_2Al(RCOO)催化体系的聚合规律及有机酸在该体系中的作用。 原料、聚合程序、聚合物分析及助催化剂的制备同前报。  相似文献   

12.
MoCl_2(RCOO)_2-(i-Bu)_2AlO-■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以加氢汽油为溶剂,考察了MoCl_2 (RCOO)_2-(i-Bu)_2AlO-体系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行为,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催化活性、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催化体系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主催化剂MoCl_2(RCOO)_2 中R基(正烷基、异烷基、苯基)的种类和碳原子数对丁二烯的转化率没有明显影响;除聚合温度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有影响外,其他聚合条件都几乎不影响单体的插入方式;1,2-链节的立构体中以全同链节含量较高,可达60%。  相似文献   

13.
江洪波  毋少庚 《化工进展》2015,34(4):1088-1092,1121
采用桥联茂金属催化体系rac-Et(1-Ind)2ZrCl2/Al(iBu)3/[Me2NHPh]+[B(C6F5)4]-催化1-癸烯聚合,考察了茂金属浓度、Al/Zr摩尔比、B/Zr摩尔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转化率、黏度和摩尔质量的影响.当反应条件为1-癸烯20mL、甲苯20mL、Zr/烯摩尔比8×10-5、Al/Zr摩尔比80、B/Zr摩尔比1.5、温度80℃、反应时间1h时,转化率达到96.2%.采用13C NM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优化条件下所得的聚合产物具有高黏度指数(259)和低分子量分布(2.088),可作为理想的润滑油基础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4.
在丁二烯聚合的Ni(naph)2-Al(i-Bu)3-BF3·OEt2(简称Ni-Al-B)催化体系中引入第4组分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简称P),考察了P/B(摩尔比)、Al/B(摩尔比,含P体系)对丁二烯聚合活性和聚合产物结构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GPC)和GPC-激光光散射仪-黏度计在线联用系统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微观结构及支化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B不大于0.03、Al/B为0.5~1.0时,单体转化率均达到85%以上;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可通过改变P/B或Al/B进行调节;P的引入对聚合产物的高顺式1,4-结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聚合产物中高相对分子质量级分支化程度较不加入P时明显提高,聚合物溶液的剪切黏度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Al(i-Bu)_3(简称Al)为助催化剂,研究了Ti(OC_8H_(17))_(4-n)Cl_n(简称Ti)体系在己烷中合成1,2-聚丁二烯的聚合规律。本体系与Ti(OC_4H_9)_(4-n)Cl_n 体系和Ti(OC_2H_5)_(4-n)Cl_n体系相比,催化活性较高,其转化率分别为 >90、~85和 <80%;与Ti(OC_4H_9)_(4-n)Cl_n体系相比,聚合物分子量较低,[η]分别为5 dL/g和>15dL/g。体系中的氯含量是影响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n值升高,催化活性和1,2-链节含量均降低:n=1,2,3,转化率分别为 73、44和 22%,1,2-链节含量分别为~70、~55和<50%。改变氯含量和聚合温度,可合 1,2-链节含量控制在 40-75%。最佳聚合条件:Al/Ti=25—40(mol比),温度60℃,时间4一6h。在此条件下,聚合物的凝胶含量<15%,且为疏松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茂金属催化体系Ph_2C(Cp-9-Flu)ZrCl_2/C_6H_5NH(CH_3)_2B(C_6F_5)_4/Al(~iBu)_3催化1-癸烯聚合,考察了催化剂浓度、Al和Zr以及有机硼化物和Zr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并采用核磁共振对其产物与1-癸烯在Ph_2C(Cp-9-Flu)ZrCl_2/MAO催化下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Zr和1-癸烯物质的量之比为10×10~(-5),硼化物和Zr物质的量之比为1.5,Al和Zr物质的量之比为100,反应温度为60℃的条件下,反应时间120 min,1-癸烯的转化率为93.6%,运动黏度(100℃)为3 684 mm~2/s,黏度指数为367,数均分子量为2.9×10~4,分子量分布为1.85;聚合时单体主要进行1,2插入,产生亚乙烯基端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两个双吡唑亚胺镍配合物:双-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配合物1)和双-4-甲氧基-N-(苯基-1-3,5-二甲基吡唑基亚甲基)苯基亚胺二溴化镍(配合物2)在甲基铝氧烷(MAO)的助催化作用下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各种聚合条件如温度、Al/Ni摩尔比、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活性、单体转化率、聚苯乙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MAO和2/MAO两个催化体系对苯乙烯聚合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0.73×10~5~8.18×10~5g PS/(mol Ni·h)之间;所得聚苯乙烯(PS)的重均分子量在6.76×10~3~12.97×10~3g/mol范围内,分子量分布在2.0左右。通过IR、~1H NMR和~(13)C NMR分析表明,所得的聚合物为无规聚苯乙烯。  相似文献   

18.
在WCl_6-C_4H_(?)OH催化体系中各种助催化剂对聚合活性的影响表明,以Al(i-Bu)_(?)为助催化剂体系的聚合活性最高,AlEt_2Cl和AlEt_3体系的聚合活性相近;CH_3PhOH/Al(i-Bu)_3=1(mol比)的助催化剂体系和Al(i-Bu)_3体系的聚合活性相近,但适宜Al/W(mol比)的范围增宽,醇类作助催化剂的配位体时,体系的聚合活性降低;在实验条件下,Al(i-Bu)_2H体系无聚合活性;以AlEt_3、Al(i-Bu)_3、Al(i-Bu)_2OPhCH_3和Al(i-Bu)_2OC_4H_(?)分别作助催化剂时,对产物分子量影响较小,并均能得到1,2-结构含量大于85%的1,2-聚丁二烯。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研究了MoCln(OC_(16)H_(33))_(4-n)-(i-Bu)_2AlOPh与MoCln(OC_4H_8)_(4-n)-(i-Bu)_2AlOPh体系催化丁二烯的聚合规律,考察了MoCln(OC_8H_(17))_(4-n)-(i-Bu)_2AlOPh体系适宜的C_8H_(17)OH/MoCl_4 值范围。聚合温度可作为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微观结构的调节手段;醇用量对催化活性及分子量有影响,适宜的C_8H_(17)OH/MoCl_4 值范围是4—8。所得聚合物仍属高1,2-结构。  相似文献   

20.
VO(P_(204))_2/烷基铝合成低分子量3,4-聚异戊二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VO(P_(204))_2/烷基铝为催化体系,对异戊二烯进行聚合,考察了不同烷基铝、铝/钒物质的量比、陈化时间和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VO(P_(204))_2-Al(Oct)_3催化体系在己烷中,铝/钒物质的量比为4.0,于40 ℃下的聚合物收率大于40%.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35×10~4 g/mol,分子量分布为3.1;其微观结构中含有约50%的3,4-结构单元,并且聚合条件对产物的微观结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