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种新型蛋白质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少量不同的添加剂于蛋白质型发泡剂中,用泡沫体积和稳定时间作为衡量发泡剂性能指标,研究了其对发泡剂性能的改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的3种物质对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蔗糖和氯化镁改善作用较明显,当其掺量为0.1~0.3g/100mL发泡液时,发泡体积大于720mL,泡沫稳定时间也在30h以上。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蛋白质发泡剂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发泡剂的发泡特性及泡沫稳定机理,并介绍了本文采用的基础蛋白质发泡剂的主要性质.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改善蛋白质发泡剂泡沫稳定性的几种化学物质.实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和蔗糖对发泡剂的发泡过程和泡沫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茶皂素改善作用较明显,当其在发泡液中掺量为0.3g/L时,100mL发泡液的发泡体积为740mL,泡沫稳定时间在28h以上.  相似文献   

3.
活性污泥蛋白质混凝土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污泥蛋白质的发泡性能,探讨了三乙醇胺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种改性剂对发泡剂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并将其应用于制备泡沫混凝土砌块.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蛋白质浓度为2%,搅拌转速1000 r/min,搅拌时间15min时,发泡剂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较好;三乙醇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发泡剂的发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有改善作用,三乙醇胺的最佳掺量为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最佳掺量为0.7%.  相似文献   

4.
简述发泡剂的发泡方法及泡沫破灭的机理,并分析泡沫稳定的机理和条件,介绍试验选用的蛋白质发泡剂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复配出一种稳泡剂,将其与发泡剂复配能较好的改善发泡剂泡沫的稳定性。通过改变稳泡剂的添加浓度,测试稳泡剂对发泡剂发泡倍数、稳泡时间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防灭火三相泡沫的性能,主要对高分子凝胶剂、表面活性剂、稳泡剂等5 种试剂利用正交实验进行三相泡沫发泡剂的复配优化。采用自主设计的空压机和发泡枪测定该复配体系的发泡倍数和稳定时间,正交实验设计为5 因素4 水平。结果表明:通过对该复配体系的发泡倍数和稳定时间综合分析,当AES、6501、K12、PAM、FM-550 的质量比为6 ∶ 6 ∶ 9 ∶ 0.3 ∶ 2 时泡沫性能最优,高分子凝胶剂、表面活性剂、稳泡剂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将高分子凝胶发泡剂与市售矿用三相泡沫发泡剂进行三相泡沫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高分子凝胶发泡剂形成的三相泡沫的发泡倍数增加了52%,稳定时间增加了117%。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型混凝土发泡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牛蹄角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Ca(OH)2和NaHSO3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合成出性能优良的蛋白质型混凝土发泡剂.以此发泡剂为母液,稀释到一定浓度,添加表面活性物质进行复配研究,考察其对发泡剂母液的发泡和稳泡性能的改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原有蛋白质发泡剂生产工艺的改进相对提高了其发泡稳泡性能,进行复配后效果尤其显著,泡沫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添加的几种物质对发泡剂的泡沫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明胶的改善作用最明显.适宜的复配方案:发泡剂母液用量为50mL,浓度为20%,明胶:0.05g,十二烷基硫酸钠:0.45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g.以此方法制得的发泡剂性能为:起泡比44.8,沉降距4mm,泌液量2.4mL.  相似文献   

7.
发泡剂对沥青发泡和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掺发泡剂泡沫沥青的微观结构模型,分析了发泡剂在沥青发泡过程中的作用原理.从改善沥青发泡与提高冷再生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角度出发,选择了3种发泡剂(A,B,C),并分别进行了沥青发泡试验和混合料劈裂强度试验.结果表明:A发泡剂(Redicote C-450)对泡沫沥青膨胀率的影响较小,对泡沫沥青半衰期基本无影响;B发泡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泡沫沥青膨胀率和半衰期影响都较大;C发泡剂(仕博阳离子中裂型乳化剂)对泡沫沥青膨胀率基本无影响,但使泡沫沥青半衰期提高了1倍;A,B,C发泡剂均可大大增强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使用先进冷再生设备时,发泡剂的选择应着重考虑其抗剥落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机增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作为泡沫稳定剂,研究其对泡沫性能的影响,并将HPMC改性泡沫应用于泡沫混凝土.结果表明,HPMC可以提高发泡剂的黏度,抑制泡沫液渗流、气泡内气体溢出,从而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但HPMC会降低发泡剂的发泡倍数,影响发泡剂的起泡能力.HPMC改性预制泡沫应用于泡沫混凝土中可以提高泡...  相似文献   

9.
废渣泡沫玻璃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废玻璃、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发泡剂和稳泡剂制备泡沫玻璃。试样密度为480kg/m3,导热系数为0.15W/(m·K),抗压强度为2.9MPa。对发泡温度、发泡时间和发泡剂用量对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各添加剂在泡沫玻璃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发泡剂复配研究,以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简称AES)为基础,分别复配不同掺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K12)和α-烯烃磺酸钠(简称AOS),并添加适量不同稳泡剂配制成复合发泡剂。通过测量泡沫的发泡倍数、沉降距、泌水量来评价发泡剂的发泡性能。结果表明,以硅树脂聚醚乳液(MPS)为稳泡剂,当AOS取代40%的AES时,发泡剂表现出良好的泡沫稳定性,发泡倍数可达到38.3倍。  相似文献   

11.
动物蛋白类混凝士发泡剂的制备与发泡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氢氧化钠、盐酸和人发为主要原料制备XK型动物蛋白混凝土发泡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明胶3种稳泡剂对合成发泡剂进行复配改性,并对复配发泡剂的稳泡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稳泡剂能不同程度提高合成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其中以LAS与明胶复配的改性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2.
对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发泡剂、稳泡剂等5种试剂运用正交实验法开展泡沫性能筛选实验。采用自主设计的机械臂振荡装置测定该复配体系的发泡倍数和25%析液时间。采用自主设计的泡沫耐热性测定装置测定该复配体系的热稳定性时间。正交实验设计为5因素4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发泡剂和稳泡剂产生了较好的协同作用,复配体系的25%析液时间较单一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提高了10倍以上。对该复配体系的发泡倍数、25%析液时间、泡沫热稳定时间综合分析发现:当Si-4903、APG、BS-12、黄原胶、6501质量浓度比为10∶20∶10∶1∶1时泡沫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混凝土泡沫剂的发展状况,分别介绍了以蛋白质为主要起泡源的蛋白质泡沫剂和表面活性剂类化学物质的活性剂泡沫剂,并对蛋白质发泡剂和活性剂发泡剂的有关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介绍了泡沫剂稳定性能,并探讨了外加剂在泡沫剂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发泡剂掺量对泡沫混凝土的孔径、抗压强度、密度、导热系数以及发泡剂利用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剂掺量(质量分数)为5%~6%时,泡沫混凝土孔径均匀,其抗压强度、密度及导热系数最佳,发泡剂利用率最大.发泡剂利用率和发泡剂最佳掺量的提出对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动物蛋白和微生物蛋白类发泡剂为基础发泡剂,分别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复掺来制备生物基发泡剂,探究CTMAB掺量对生物基发泡剂泡沫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2种生物基发泡剂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适量CTMAB有利于提高泡沫性能,动物蛋白发泡剂(A型)和微生物发泡剂(M型)中CTMAB的最佳掺量分别为0.7%和0.5%;M型发泡剂制得的泡沫孔径分布均匀且尺寸较小,稳定性优于A型;M型泡沫混凝土的孔径分布均匀且尺寸较小,水化生成C-S-H的钙硅比较低,水化产物结构致密,其抗压强度(3.3MPa)高于A型泡沫混凝土(2.1MPa).  相似文献   

16.
对混凝土发泡剂的性能测试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用Waring Blender搅拌法来测试混凝土用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其测试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得以验证,而且应用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7.
Screening pure cultures of 65 mycol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Mycolata) isolated mainly from activated sludge with a laboratory based foaming test revealed that not all foamed under the conditions used. However, for most, the data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flotation theory as an explanation for foaming. Thus a stable foam required three components, air bubbles, surfactants and hydrophobic cells. With non-hydrophobic cells, an unstable foam was generated, and in the absence of surfactants, cells formed a greasy surface scum. Addition of surfactant converted a scumming population into one forming a stable foam.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 foam depended on a threshold cell number, which varied between individual isolates and reduced markedly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 Consequently, the concept of a universal threshold applicable to all foaming Mycolata is not supported by these data. The role of surfactants in foaming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evidence is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surfactin synthesised by Bacillus subtilis may be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