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莲纤维的热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莲纤维的热学性能,采用热重和差热分析方法测试了莲纤维的热学特征,同时还测试了莲纤维热收缩率和极限氧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莲纤维的TG曲线有2个失重阶,在160℃左右开始热分解,主失重温度约为260℃;莲纤维的DSC曲线呈现出双熔融峰,较高熔融峰为324.7℃,较低熔融峰为377.7℃;莲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和干热空气收缩率分别为0.36%和0.3%,莲纤维的燃烧特征与棉、麻纤维类似,极限氧指数为17%-19%。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壳聚糖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采用热重(TG)法测试了纤维的热学特征,对纤维耐热性能和极限氧指数进行了测试,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受热后纤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的TG曲线有三个失重台阶,在270℃左右开始热分解,900℃分解完全,残炭量8.6%;纤维热稳定性好,耐湿热性优于耐干热性,随干热和湿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纤维性能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下降幅度大于断裂强力;壳聚糖纤维极限氧指数38%,燃烧特征属于难燃纤维。  相似文献   

3.
超吸水纤维的热湿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超吸水纤维的吸湿性能,强伸性能及摩擦性能,为超吸水纤维的纺纱及其后加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超吸水纤维在不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的吸湿性能和放湿性能,分析热湿条件对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以及纤维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超吸水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下降,断裂伸长逐渐提高;温度对超吸水纤维摩擦性能的影响不大;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提高,超吸水纤维的断裂强度不断下降,摩擦因数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蛋白纤维的热学性能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热重分析TG和DSC分析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热学特征 ,得出大豆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和分解温度。同时采用各种仪器测试并简要分析了大豆蛋白纤维的耐热性、热收缩率以及极限氧指数 ,并与羊毛纤维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张芮  郭静  杨云明  张森  于跃 《纺织学报》2018,39(3):7-13
针对海藻酸钠/磷虾蛋白(SA/AKP)复合纤维在盐溶液中溶胀问题,利用硼酸与复合纤维交联反应制备了耐盐性SA/AKP 复合纤维。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 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复合纤维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和结晶性,考察了交联度和纤维形态的关系,评价了纤维力学性能与交联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硼酸与海藻酸钠的羟基反应产生了B-O 键;随着交联时间的延长、交联温度的升高,SA/AKP 复合纤维的溶胀度降低,并在交联时间为30 min、交联温度为80 ℃以后趋于平衡,此时溶胀度由未交联纤维的136.99% 降低到82.30%,纤维的耐盐性明显提升,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18cN/dtex;交联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交联温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未交联纤维与交联纤维表面存在纵向的沟槽结构,交联纤维经过盐溶液处理,表面仍具有沟槽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再生纤维素纤维为基体,MS-200型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密胺树脂为功能性添加助剂,制备改性密胺树脂-纤维素复合纤维。介绍MS-200型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密胺树脂的制备方法,并对改性密胺树脂-纤维素复合纤维的形态结构、热学性能、阻燃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MS-200型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密胺树脂-纤维素复合纤维的截面形态与普通纤维素纤维类似,改性密胺树脂在纤维横截面中均匀分布;与普通纤维素纤维相比,改性密胺树脂-纤维素复合纤维的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但残碳率增加,极限氧指数升高,干断裂强度和湿断裂强度都有提升,但纤维中改性密胺树脂的流失量较大,干态下断裂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将LOTAN纤维和几种阻燃纤维的性能,如极限氧指数(LOI值)、回潮率、体积比电阻、断裂强度、热稳定性、化学性能等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发现LOTAN纤维:LOI值高于39%,可用于生产阻燃防护纺织品;回潮率高、体积比电阻较大,可纺性差;断裂强度低,但热稳定性好;耐酸性优于耐碱性;烟气毒性试验评定级别为F0~F1,纤维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8.
聚苯硫醚(PPS)脆性较强影响纤维的可纺性,通过在纺丝设备上增设徐冷装置拟旨改变聚集态结构以提高PPS纤维的韧性,研究了徐冷温度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徐冷温度对PPS纤维的结晶度有较大影响,其中,随着徐冷温度的升高,PPS初生纤维(UDY)结晶度减小,减小幅度为29.8%,而PPS牵伸丝(DT)结晶度随之增加,增幅为12.0%;UDY取向度随着徐冷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降幅为7.8%,DT丝的取向度随着徐冷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增幅达15.3%,达到175℃时,又呈下降的趋势;随着徐冷温度的升高,PPS DT丝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最大增幅达到9.9%,达到175 ℃后开始降低,断裂伸长率变化趋势与断裂强度相反,最大降幅达到31.2%;随着徐冷温度的升高,PPS纤维的干热收缩率逐渐降低,最大降幅达46.6%,在温度超过175℃时,呈上升趋势,初始模量随着徐冷温度的逐渐增大,最大增幅为12.7%.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纯胶原纤维的强度,在相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分子量壳聚糖与胶原进行共混,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不同壳聚糖含量的胶原/ 壳聚糖复合纤维,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胶原与壳聚糖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氢键作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棒状胶原分子的有序排列和一定的自组装结构随复合纤维中壳聚糖的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胶原分子的有序排列程度降低;与纯胶原和壳聚糖纤维相比,复合纤维的结晶性降低,胶原纤维分子链间距离的衍射峰约在6.7°和7.5°之间出现偏移;当胶原与壳聚糖质量比为8:2时,二者相容性最好,复合纤维断裂强度与纯胶原纤维相比提高了31.3%。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涤纶常压难以上染的问题,对一种新型改性涤纶的热性能和染色性能进行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分析等对纤维形貌及热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纤维具有纵向沟槽及横向十字形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2℃,结晶温度为131℃,熔点为241℃,初始热分解温度为402.8 ℃。利用亚甲基蓝上染纤维,测得纤维的染色饱和值为5.8。使用Maxilon 阳离子染料(红、金黄、蓝、黑)对织物进行染色并绘制上染速率曲线,结果表明:入染30 min后可达到染色平衡,染色保温时间为30min,染色样品色牢度均能达到4级左右;黑色染料用量为5%(o.w.f )时,K/S值变化趋于平缓,干湿摩擦牢度为4∽5 级。  相似文献   

11.
涤纶燃烧因出现熔滴现象而甚少被用于阻燃防护服,文章采用自制阻燃剂对涤纶和毛织物进行阻燃处理,阻燃效果较好,并探讨了毛/涤混纺织物的阻燃性及断裂强度。结果表明:自制的氮磷复合阻燃剂对涤纶的阻燃级别可达B2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28.4%;对毛织物的阻燃效果可达到B1阻燃级别,极限氧指数可达34.7%;阻燃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明显高于阻燃毛织物;阻燃毛/涤混纺织物极限氧指数均能达到难燃材料级别,当涤纶含量高于50%时,混纺织物断裂强力高于芳纶等织物。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硫酸铜溶液浸泡处理海藻酸钙纤维,制得了铜离子改性海藻酸钙纤维;测试了改性后纤维的红外光谱、物理机械性能、耐食盐性能、吸湿性、抗菌性、热分解性能以及极限氧指数(LOI)等.其中,断裂强度为3.28 cN/dtex,比未改性的纤维强度提高了25%.耐食盐性提高,在食盐溶液中浸泡未发生凝胶化,但仍会发生损伤,造成纤维的断裂强度下降,而吸湿性和阻燃性能下降,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显著且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粘胶/二硫代焦磷酸酯(VF/DDPS)纤维的阻燃及力学性能,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协同阻燃剂添加到VF/DDPS基体中,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得VF/DDPS/GO复合纤维。借助热重分析仪、极限氧指数仪、微型量热仪和单丝强力仪研究GO对VF/DDPS复合纤维热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VF/DDPS纤维相比,当GO质量分数为2.0%时,VF/DDPS/GO复合纤维的残炭量从20.0%增加到29.7%,极限氧指数从27.8%升高到29.1%,热释放速率峰值从141.5 W/g降低到99.4 W/g,干、湿断裂强度分别从2.08、0.96 cN/dtex增加到2.20、1.17 cN/dtex;GO的添加可提高VF/DDPS炭渣的石墨化程度和致密度,增强炭渣的热质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对位芳纶纤维和美国杜邦生产的Kevlar 49纤维为实验材料,通过高温恒湿条件持续不同时间段的断裂强力变化来表征芳纶纤维的热降解性能,并利用纤维分子量、聚合度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实验前后纤维结构变化引起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实验表明,两种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经过持续的高温处理后,纤维的分子量、聚合度、断裂强力和氢键结合力均呈下降趋势,对纤维起到了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了一种以腈纶预氧化丝为主,并混入不同质量分数芳纶的复合滤材,对其形态、纤维缠结性能、力学性能、透气性、孔径尺寸和过滤性能等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的直线段长度可用来表征滤材纤维缠结程度;添加芳纶,提高了纤维缠结程度和滤材的致密性,提高了滤材断裂强力和 断裂伸长率,减小滤材孔径尺寸;对于粒径≧1.0 μm 和≧2.5 μm 的微粒,芳纶质量分数小于10% 时,复合滤材过滤效率无明显变化,芳纶质量分数大于10%时,复合滤材过滤效率随着芳纶质量分数增大而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阻燃处理对聚乳酸纤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HBCD、TBB、TBP-A、TBP-A-2EO、TPP共5种阻燃剂对聚乳酸织物进行阻燃处理。聚乳酸纤维对TPP和TBP-A的吸收率最高,但对TBP-A的吸收率超过4.38%时,聚乳酸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仍保持在25.9%左右,而对TPP的吸收率仅为3.05%时,极限氧指数即可达到27.8%。当TPP的含量提高到12.8%时,极限氧指数反而下降至25.4%。扫描电镜观察和DSC测试表明,此时的纤维表面上出现过量的TPP结晶,拉伸强力下降了70%。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通过TPP适当的处理,可以实现比较好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腈纶织物的阻燃性能,采用氰基水解酶对腈纶织物进行预处理,再用硼酸锌对腈纶织物进行阻燃整理。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Zeta电位测试、增重率测试及限氧指数(LOI值)分析,研究了氰基水解酶-硼酸锌整理后腈纶织物的阻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酶处理能促进硼酸锌阻燃剂在腈纶纤维上的吸附与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腈纶织物的阻燃性能。与单独阻燃剂整理的腈纶织物相比,酶预处理后再阻燃整理织物的增重率提高了4.9%,LOI值提高了10.3%,腈纶织物的限氧指数能达到27.8%。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了PET/ECDP/PEG共混纤维的纤度与力学性能.吸湿性能、抗静电性能和染色性能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不同纤度PET/ECDP/PEG纤维的碱减量过程进行了研究.随着共混纤维细度变细,拉伸强度和初始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降低,抗静电性能提高,染色性能提高,纤维的碱减量率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