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次生底水油藏,在油藏顶部剩余油富集,该类剩余油称为"油帽子"。针对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的具体特点,利用正交模拟试验方法对剩余油富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类剩余油主要受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避射比例和韵律性的影响,影响程度为: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韵律性避射比例。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越大油层中的"油帽子"现象越明显,水驱采收率越低;油藏厚度越大,油藏顶部剩余油越富集;正韵律油层比反韵律油层在油藏开发中后期更容易形成"油帽子"。  相似文献   

2.
基于渤海L油田典型厚层疏松砂岩油藏开展了储层韵律性和渗透率级差两大地质因素对厚储层油藏纵向水淹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提取典型井组地质参数,建立了均质、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等9种韵律性平板可视化实验模型和反韵律模型的4种渗透率级差平板可视化模型。韵律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韵律性条件下,厚储层油水运动规律特征不同,在初期见水时刻和含水98%时刻,剩余油分布特征各异,最终采收率差异明显。不同级差实验结果表明:厚储层油藏见水时刻临界动用级差大于水淹级差;含水98%时刻,临界动用级差和水淹级差较接近,揭示初始见水时未动用的储层,水淹后的高含水期更难动用。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后续调整井挖潜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苏丹块状底水油藏H油田为原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正韵律、反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复合反韵律底水油藏的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夹层半径、厚度及分布条件下各种韵律油藏的开发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对不同韵律底水油藏,含夹层油藏的开发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控水效果随着夹层半径的增大而变好;夹层厚度对开发效果影响不大,低含水期正韵律底水油藏和中高含水期反韵律底水油藏控水效果相对较好;夹层分布在距离油水界面较近或存在多夹层情况下开发效果好;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之间和夹层下部。不同韵律底水油藏的开发策略主要为充分利用隔夹层优化射孔,结合垂向与水平渗透率之比控制采油速度和适时实施人工夹层等减缓底水锥进速度。H油田开发实践表明,充分利用隔夹层优化射孔并部署加密水平井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及变异系数三个渗透率参数为基础,定量地表征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度,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纵向非均质性强弱对反韵律底水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上升规律及采出程度的影响,从而总结出纵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流动单元控制建立的储层模型为基础,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NH25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区。根据夹层与油水运动耦合作用,提出了4种夹层分布模式,其中无夹层模式底水快速锥进,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较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极易在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及不同物性流动单元的过渡区是剩余油富集区。正韵律储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反正复合韵律储层顶底形成"汉堡式"剩余油分布区,正反复合韵律储层中部形成"工字型"剩余油分布区。井网不完善区剩余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6.
纹层级非均质储层水淹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油田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由米到百米级的“大尺度”,转向厘米到分米级的“小尺度”,是当前高含水期油田的储层及动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此,进行了纹层级非均质储层水淹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专家知识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纹层级微沉积相模型。这个模型在分析了实际油层的沉积特点后认为,对于正韵律、反韵律等不同韵律类型的储层,都可以由多个正韵律小单元组成。应用多功能模拟器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纹层级的水驱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纹层级非均质储层水淹规律与剩余油分布的一体化研究;计算了36个方案。研究了油层韵律性(正韵律、反韵律)、层理类型(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原油粘度、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渗透率、渗透率级差、毛管压力对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得出的关于原油粘度是影响油层水淹特征最重要的因素;交错层理与斜层理水驱效果好于水平层理;沉积纹层控制剩余油的细微分布等结论,对于开采厘米级的剩余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油藏构造基础上,通过建立机理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油层网格的剩余油饱和度及最终采出程度。并以此反映不同韵律地层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驱油效率情况,从而总结出韵律对底水油藏剩余油及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渤海X油田为早期注聚油藏,纵向厚度大,非均质性强,进入双高阶段后纵向各层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稳油控水难度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早期注聚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阶段,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大,注入水会增加对模型中上部中高渗层的驱替程度,渗透率级差越大,增加幅度越大,模型顶部剩余油的富集程度越小,模型底部低渗层剩余油越富集;聚驱阶段,扩大在中高渗层的驱替程度,但对低渗层的驱替程度减弱。与水驱相比,模型上部剩余油的富集减小,模型下部剩余油的富集增加。渗透率级差主要影响模型下部低渗层剩余油富集,对于早期注聚油田,模型下部低渗层剩余油富集渗透率级差界限值为8。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渤海G油田正、反和复合韵律储层下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可靠依据,参考实际油藏属性,开展了不同韵律储层下三维非均质模型水驱油及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正韵律储层条件下,底部高渗透层水淹严重,聚合物驱后,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程度明显提高,相比于水驱,开发前期采油速度平均提高3.4倍、采收率提高22.2%,正韵律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反九点井网角井附近的低渗透层顶部,挖潜方式应以在储层顶部署水平调整井为主;在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条件下,模型纵向水驱较为均匀,聚合物驱能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相比于水驱,开发前期采油速度分别提高2.3倍和2.1倍,采收率分别提高18.5%和18.1%,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反九点井网角井附近未波及区域,挖潜方式应以部署定向调整井为主。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渤海G油田矿场试验中,所部署调整井初期产油量是周边老井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S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针对其反韵律砂岩储层及原油高粘高密度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对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如纵向渗透率级差、原油粘度、采液速度,井距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原油粘度、纵向渗透率级差主要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富集程度及见水早晚,隔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不利于下部油层动用,并回归出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为有效地实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渗透率韵律性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某海上油田多韵律、多油藏类型的特点,系统研究该油藏的渗透率韵律特征,依据测井资料、取心井及动态监测资料,将其分为7种韵律模式。对于边水油藏,不同韵律模式下剩余油分布规律各异,但共同之处在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渗透率较低部位。针对底水油藏不同韵律模式下剩余油分布特征,其挖潜策略主要是加密井网,控制液量;针对边水油藏不同韵律模式下剩余油分布特征,其挖潜策略主要是堵高补低,侧钻挖潜。  相似文献   

12.
以胜利油区某潜山油藏为例 ,考虑底水和边水 ,建立单井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具有边底水的双重介质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水运移规律 ;分析了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采油速度、打开程度等地质、工艺方面的参数对出水规律的影响 ,得到裂缝型潜山油藏含水上升主要特征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开采参数和含水率变化规律归纳得出边底水入侵的基本模式 ,为配置控水措施、改善双重介质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胜利油区某潜山油藏为例,考虑底水和边水,建立单井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具有边底水的双重介质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水运移规律;分析了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采油速度、打开程度等地质、工艺方面的参数对出水规律的影响,得到裂缝型潜山油藏含水上升主要特征;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开采参数和含水率变化规律归纳得出边底水入侵的基本模式,为配置控水措施、改善双重介质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底水正韵律油藏的特殊性,在油藏开发后期,实施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油藏挖潜困难.在对羊二庄油田一断块Ⅲ5油藏地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历史上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对断块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通过对油藏进行油水运移规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得出油藏剩余油分布结论,进一步制定了符合油藏实际情况并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治理方法,目前已实施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由于底水正韵律油藏的特殊性,在油藏开发后期,实施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油藏挖潜困难。在对羊二庄油田-断块Ⅲ5油藏地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历史上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对断块油藏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通过对油藏进行油水运移规律、底水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得出油藏剩余油分布结论,进一步制定了符合油藏实际情况并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实施的治理方法,目前已实施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夹层是影响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实践证实,由于沉积、成岩等地质作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夹层,因其成因、特点和分布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它们对油田的水驱规律的影响亦不同。基于厚油层设计的层内夹层分布理想模型,首先研究了夹层对韵律性储层注水井层内射孔位置的影响,然后以反韵律储层为对象,分别研究了夹层分布位置及范围对注采井网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厚油层层内夹层发育且存在渗透率级差时,注水井射孔时应尽量射开层内高渗透区域;对于反韵律储层,当夹层处于采油井附近区域时,夹层对水驱影响程度最小,其次是夹层位于注采井间,而夹层位于注水井附近影响程度最大,其水驱效果最差,同时随着夹层范围的扩大,水驱效果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7.
李伟  李威  闫正和  张琴  洪浩 《断块油气田》2021,28(2):253-257
油田长时间停产伴随着油水重新分异,文中建立了 一种油水运聚平衡解析模型,能快速指导该类油藏开展定量、半定量剩余油分布研究.以"势控论"为基础,从油水运移动力学关系出发,开展了底水油藏临界运移油柱高度和油水运聚平衡时间的推导,并利用机理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储层渗透率、运移距离、运聚角度是影响停产后运聚平衡时间的主要因素,海相低幅高渗底水油藏关停后动油水界面重新平衡需上百年.该模型指导陆丰A油田进行评价井点位置设计,预测剩余油柱高度与实钻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停产11 a后动油水界面仍处于未平衡状态,对老油田二次开发潜力及风险认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东地区H油田M组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开展多层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技术,对不同渗透率组合的微观剩余油和采出程度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核磁共振测试对于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响应,渗透率越大,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越靠右、峰值越高,说明可动流体越多。渗透率级差对多层水驱残余油及采出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渗透率组合岩样的残余油和采出程度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差异较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小孔隙中残余油相对值越少,采出程度相对值越大;残余油绝对值与采出程度绝对值主要分布在大孔隙中,小孔隙很少。同一渗透率级差中低渗透率岩样的残余油大于高渗透率岩样,大孔隙的开发潜力仍很大。  相似文献   

19.
以齐40块蒸汽驱为例,应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蒸汽驱基础模型,研究了各因素对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正韵律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变异系数超过0.7后采出程度和油汽比减小;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反韵律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逐渐减小;截止到蒸汽突破时,采出程度随倾角的增大逐渐减小;采出程度和油汽比随隔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无论油藏有无隔层情况下,射开下部1/3位置时,开发效果最好;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越强,开发效果越差;分层注汽级数越多,开发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水平井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水沿优势通道窜流,导致水平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大幅递减,同时对高含水后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益。以南堡陆地油田底水油藏为例,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与找水资料,分析储层物性、水平井不同狗腿位置及不同开发技术政策对含水率的影响,开展了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引入了底水出水准数的概念,揭示了不同类型水平井在均质和非均质底水油藏中的油水运动规律。对于均质油藏,标准水平井出水部位易出现在水平井跟端,有狗腿的水平井狗腿处是底水锥进的主要部位,而无狗腿处成为剩余油富集的主要部位;对于非均质油藏,底水易在高渗透率区锥进,而低渗透区则易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