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某企业现行的舒适性主观评价体系,在规定的试验场道路和试验工况下对同一车型的5辆试验车按照企业十点评价法进行各指标的评分,采用熵值法确定舒适性主观评价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从而确定舒适性主观综合评分。结果表明:基于客观数据的熵值法能够很好地确定汽车舒适性主观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为汽车底盘调校舒适性主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在整车开发与底盘调校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主观评价工程师水平相对落后,重要表现为对单项指标平分相对容易、整体性能打分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已有主观评价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系数.通过对传统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与FAHP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FAHP方法应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对8款车型进行主观评价试验,评车师对各车型底层指标进行主观评分,并将其与已确定的权重系数相结合,得到了操纵稳定性的总体性能评价结果.通过对各车型各指标得分及其对应权重系数的对比分析,提出车辆改进的方向,为整车开发过程中的定标、对标与底盘调校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奥  刘敏霞  李梓漩 《机械设计》2019,36(2):126-131
基于驾驶员主观偏好,对车载信息系统(In-Vehicle Information System,IVIS)显示器进行人因评价。通过采访与问卷的方式,获得驾驶员主观偏好指标与数据,应用小波技术与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构建评判矩阵,计算权重向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样本数据中典型车型——大众新速腾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基于驾驶员偏好数据建立隶属度矩阵与评价矩阵,利用秩和法得出评价结论。实例验证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VIS显示器人因模糊综合评价具有可行性,为产品设计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操纵性的理论分析和闭环仿真,研究并提出了闭环系统操纵性能模拟器试验评价方法和指标;利用吉林大学的开发型驾驶模拟器(ADSL驾驶模拟器)验证了综合评价指标与驾驶员主观评价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956,结果表明,提出的模拟器试验评价指标是合理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乘用车操纵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分别从稳态回转性、转向回正性、转向轻便性、抗侧倾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瞬态响应性6个方面筛选15个评价指标。根据各指标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实际影响程度,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实车试验获得的指标参数为实例,采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试验汽车进行操纵稳定性评价。对比国标法评价结果,并参考驾驶员主观评价,证明了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乘用车操纵稳定性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电动助力转向的转向感觉客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进行整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分别对转向轻便性、回正性、中间位置转向和移线性能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由于单个指标与驾驶员整体转向感觉评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获得互不相关的客观综合评价指标,将主观转向感觉量化为客观评价指标值,并且对客观评价指标与驾驶员主观评价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EPS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的确定便于对EPS转向感觉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定,提高设计的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舒适性现在主要采用成员主观感觉为主,客观参数测量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目前影响驾驶员舒适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方向盘振动是影响汽车舒适性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以某汽车厂某款轿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方向盘振动的问题,采用客观参数测量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仪表横梁刚度对方向盘振动的影响,通过改进前后实验数据的比较,提出解决怠速方向盘振动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车辆起步抖动问题严重影响车内人员的驾乘感受,为了对汽车起步抖动进行客观评价,从车辆起步过程的振动剧烈程度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了车身纵向抖动评价指标。为了对所提出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验证,针对某具体车型进行了实车试验,同时选取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展起步抖动主观评价,并将客观评价指标与主观评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主、客观评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验证了所提客观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主观评价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评价手段,基于实车试验各单项评价指标的驾驶员打分,提出一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将该方法对两辆样车进行评价。以三自由度汽车转向开环模型为对象,基于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理论,建立汽车操纵逆动力学模型并对两辆样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将其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比较,验证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到汽车操纵稳定性评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平直路段不同初速度下自动驾驶汽车制动强度对驾驶员舒适度的影响,采用被试内设计实验进行了实车封闭场地实验并采集9名被试驾驶员在9个子实验中的心电和主观评价数据。基于心电数据提取了心率、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和RMSSD、频域指标LF和HF,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不同运动状态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驾驶员的舒适度。结果表明:不同初速度下的制动会使心率轻微提升、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和RMSSD显著降低且这种变化不受行驶速度的调节,行驶速度和不同水平制动对频域指标LF和HF影响不显著。心率和RMSSD在不同制动水平间的变化差异不显著,SDNN的下降程度在不同制动水平间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超过-4的制动强度可能为驾驶员不舒适的临界点。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生理数据高度一致,且主观分数与SDNN的变化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使用生理数据客观量化的表征舒适度具备可行性。总体来讲,平直路段不同初速度下自动驾驶汽车制动强度会造成驾驶员舒适度降低,客观生理指标与主观评价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整车NVH性能主观评价结果更具有对比性,更贴近消费者,重新梳理整车NVH性能主观评价工况和评价项目,利用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各工况、各评价项目的权重,并拟合线性回归公式,将每个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结合其权重值合成整车NVH性能评价结果。同时利用MATLAB软件搭建NVH主观评价结果计算平台,方便后期结果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评估水润滑尾轴承的性能,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润滑尾轴承性能评估模型。从摩擦、磨损、减振、摩擦噪声性能4个维度选取6个关键参数建立评价体系,构建专家偏好系数选择模型,并基于该系数对经过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进行线性加权组合得到综合权重,选取合适隶属度函数求解模糊评价矩阵,在综合权重和模糊评价矩阵的基础上获得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不仅考虑了专家偏好主观性,还考虑了数据客观性,可实现对所有水润滑尾轴承的相对优劣评估,且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汽车变速杆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变速杆操纵舒适性评价方法,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对实验测得的操纵舒适性特征参数和主观舒适度评价构成的样本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汽车变速杆操纵舒适性评价系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汽车普及率飞速提升的时代,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外观、舒适性和经济性上了,对车辆安全性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无论是主动安全设备还是被动安全设备,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工艺提高的带动下都日趋完善,其中,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文介绍了ESC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北美FMVSS126标准中关于ESC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ESC的主观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整车制动性动态主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赟  陈真 《机械》2014,(12):31-35
主观评价在整车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迅速发现问题所在,为研发人员提供客观测量的针对点。重点介绍了动态主观评价在整车制动性开发中的应用,分别从制动效能、踏板感觉、热稳定性、直线制动稳定性、弯道制动稳定性、制动点头、制动抖动、制动噪声等八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整车制动性能动态评估的路面条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并以量化评价的方式提出整车主观评价的绝对分数法,最后结合雷达图综合描述车辆制动性能主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主观评价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在主观评价中,专家所打的分数无法避免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灰色性与模糊性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处理专家所打的分数,并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来计算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综合得分。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比较了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汽车转向操纵动态特性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专家平均打分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汽车换挡杆的操纵力反馈特性,提出主客观结合的换挡杆操控舒适性测评方法,以弥补主观评价的不足。分析汽车换挡杆操纵力反馈随操纵位移的变化特征以及驾驶者的个体差异,分别针对选挡、进挡和退挡过程提取相对力反馈极值和相对操纵刚度作为客观测评指标;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前向反馈(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从而建立面向换挡杆操纵力反馈舒适性的PSO-BP神经网络测评模型,用以表征客观指标集与主观评分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以普通轿车上应用较多的手动变速器为例,利用在操控试验中获取的48组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取得了较为准确、稳定的测评效果,能够为汽车变速器操控舒适性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