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通过价值引导和道德整合,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伦理支撑,这是和谐社会对执政党的道德期待.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突破口,将道德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执政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制度伦理是确认制度合理性、正当性的重要方面,探讨了制度伦理通过对制度的合道德性评价来制约制度的专横性和不正当性的功能,并指出了以优化社会制度的选择和安排,促进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从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立法伦理作为对法之创制活动的应然性规定,具有从"源头"上确保法治成为善治的重要意义。在向度上,立法伦理表现为所立之法应该符合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要件。而通过法之创制使价值形态的道德内蕴于法律之中,将一定的规范形态的道德转换为法律规范,则是立法伦理实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非常丰富、非常深厚的伦理意蕴,揭示、阐扬其内在的伦理意蕴,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提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其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形象;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道德氛围;创立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悖论的视角去探析底线伦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价值意义的合理性。厘清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与联系,重新定义底线伦理——底线道德,确立更加合理的道德概念。另外,对"底线"与"特征"进行反思,赋予底线伦理全新概念及内涵特征,限制底线伦理产生道德悖论的条件,对新道德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启示。将道德悖论与底线伦理结合探析,运用道德悖论的范式重塑底线伦理体系,对新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社会关系、生产实践、社会分工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制度与道德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制度中具有的伦理蕴含,通过对制度的群体性、稳定性、强制性的分析论述,论证了制度在道德建设中对人“集体观念的形式”、“道德的养成”、“扬善抑恶作用的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并结合实际进一步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制度建设中的伦理蕴含,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补充,是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科名称的伦理,其中的理字从一个实词变成了一个虚词。道德由字组演变为一个单词,含义就是德。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一是取向不同,伦理是中性词,道德是正面取向;二是大小不同,伦理不仅包括道德,也包括权利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体,儒家伦理思想是我们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虽然其赖以存在并为之服务的社会已成历史陈迹,儒家伦理的许多具体内容也因其腐朽和反动而受到人们的无情批判,但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道德实践,儒家思想家在道德的实施和伦理学规律的总结等方面无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们提倡的一些伦理原则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内容进行挖掘,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传统的乡村社会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通过对陕西乡村伦理生活的信仰基础和现实图景进行描述,揭示了诸如个体伦理的价值迷失、内生性伦理的异化、环境伦理的缺失和乡村恶道德的畸形生长等乡村伦理问题,指出陕西乡村伦理走出困境的几个亟需注意的对策,即重构乡村社会伦理的道德空间,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内核,建立伦理道德赏罚机制,强化乡村社会公共服务等。乡村社会伦理的重新构建将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装备审美是装备的实用性功能与艺术性功能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与制度机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共同作用于装备文化,是装备文化的重要构成。装备审美在愉悦人的情感、丰富人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深深地渗入人们的文化、社会生活领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并不断推动着军事装备创造力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一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伦理学领域中道德人格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道德进步。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还应融入审美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中,不断超越和升华。通过扬弃与整合,其精华不断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确立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道德基因”;国学和民族精神的复兴,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输送了“精神血液”;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培育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伦理骨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浇铸“思想灵魂”。  相似文献   

15.
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性、伦理性和艺术性 ,使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虽然这种功能有时是抽象而隐性的 ,但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作为一种隐性德育课程的校园建筑 ,和一些能够营造出独特道德教育环境或氛围的特殊建筑 ,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为自觉和明显。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崇高的政治追求,它以孔子“仁”的思想为渊源,以“性善论”和“民本思想”为基础,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人事等方面的丰富的具体内容;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它在伦理道德修养、法制与德治、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经济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网络经济时代面临的对个人隐私的挑战、网民的道德人格、信息垄断、信息污染、信息欺诈、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安全、民族文化的发展等若干伦理难题,提出了网络经济时代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并预示了网络经济伦理学将呈现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德性具有层次性是高校德育生活中的客观事实,它包括道德认知主体结构的层次性,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和道德人格的层次性。在高校德育建设中,辩证地对待道德的层次性,能够使具有不同德性的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积极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探讨利益诉求与道德自觉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打破利益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正确理解利益诉求与道德自觉的辨证关系是探讨利益诉求之下道德自觉的前提基础。要正视不同利益诉求之下的道德层次差异,增强不同利益维度逻辑架构下的道德自觉,进而建构充分反映主体利益诉求的道德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宏观经济运行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规定 ,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因此 ,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入考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伦理内涵 ,阐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有的伦理尺度 ;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伦理目标 ,探讨这些政策目标确立的伦理依据 ;研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道德机制 ,揭示伦理道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