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2.
五年计划/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规划作为市场经济的管治工具,其空间融合和政策协调的核心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的部门性分割是我国空间规划之间关系紊乱的一个制度性基础。空间规划之间的协调也因此长期受到各界的关注。在试图构建一个规划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五年计划/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关系演变与机制,并且总结了近年来地方性的空间规划协调实践。在当前政治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地方增长主义以土地为中心的发展积累模式,中央政府计划型的要素管制方式,结合规划部门的分割造就了我国空间规划在市县层面的冲突。地方规划技术和制度上的协调创新,不但无法融合市县部门割裂的规划格局,也更不能触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因此无法从根本上协调能够面向实施的部门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
作为空间资源管治的直接手段,空间规划关注的一大重点即央地事权的平衡与共治,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地区则成为平衡央地事权、集中体现央地"管控与发展"诉求的焦点。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发展阶段、空间规划体系的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央地平衡与共治的前提、重点和举措各有不同。本文选取美国波特兰大都市区、荷兰兰斯塔德、英国大伦敦地区为研究对象,探求在"地方主导""央地协商共赢""中央强控"这三种类型的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地区管控的主要做法。笔者认为,不管在中央强控还是地方主导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央地双方都致力于通过"区域统筹"和"弹性机制"等方式,在土地发展和规划事权上不断博弈,在中央强控与地方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生态地区保护,以及如何在保护中谋求地方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都市区的区域管治——地区发展中政府间的协调与管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瑞生 《城市规划》2006,30(11):82-88
通过对美国都市区管治机制的研究,总结了不同层级政府间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多种经验;分析了我国区域管治的变化和特点,认为明确财权和事权的划分是区域管治的关键,进而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与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空间规划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多数城市与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跳出城市之外来谋求城市发展。以区域空间协调、空间管制和重大设施布局为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和快速城市化时期逐渐成为上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引导地方各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区域空间开发矛盾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空间规划管理的失误贻误了缓解空间矛盾的时机,而应当通过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市域内的城乡统筹、以及空间规划资源的整合以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规划理念提出社会经济转型期面向空间矛盾的区域空间规划方法的“十个转变”,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刘艳军  李诚固 《规划师》2005,21(9):80-82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特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中国行政区划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发展问题,政府通过"经济区建设"、"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兼并方式具有负面效应,而"同城化"将逐步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新的区域管治模式,是中国区域空间管治转向的重要标志。但同城化地区管治面临管治主体层级差异、规划内容衔接失效和跨界合作激励缺乏三方面的困境,而同城化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协商来解决矛盾和实现协调成为共识达成的平台,为未来区域管治转向的重要手段。随后,本文提出从基本任务、工作框架和编制程序三方面来构建同城化规划编制的整体框架,为同城化地区规划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中国在后改革时期(post-reform)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国家空间选择形式:城市区域(city-region)管治。推动这个过程的,是中国应对经济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危机和应对城市间恶性竞争与不协调发展的需要。国家权力再中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发展城市群,使之作为相互联系的城市区域,如今这种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城市区域契合特定的规模生产的逻辑。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培育"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为了应对在区域层面存在的监管缺陷,中国在国家的精心策划下已经建立了三个机制:行政兼并、空间规划编制和区域机构建设,这些机制反映了后改革时期的管治的尺度上移。  相似文献   

10.
宋劲松  罗小虹 《城市规划》2006,30(11):51-56
介绍了近年来广东省在区域空间管治机制上进行的大量探索,认为从“区域绿地”到“政策分区”,广东省区域空间管治思路从单一到综合、从部门管理到社会共治、从地方各自为政到区域统筹协调,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新颖的地方性空间管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管治作为一种综合的协调管理模式,在各国资源环境保护与发展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管治途径解决区域开发与城镇发展中的问题。本文在讨论我国区域开发与城镇发展中管治的核心任务和合理模式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已审批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管治部分编写的典型范例的分析和《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中对管治规划编制的综合实践,探讨城镇体系规划中管治规划部分编制的技术规范性。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11)
通过梳理与比较当前我国空间规划改革探索的成果发现,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一张图"、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但地方政府多聚焦于"一张蓝图"编制。地方政府在规划编制中的角色与重心偏离在空间"一张图"上,不利于当前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地方政府空间规划应遵循"目标—战略—空间管制—政策"的设计逻辑,实现目标战略、空间整合和政策协调三部分内容的协同共生,进而成为未来城市治理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当前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的村镇混杂区问题,以佛山为例,分析在镇街主导的发展模式及集体产权的制度背景下村镇混杂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协调整合及相关政策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国家空间规划政策提出分区分级的空间管控策略框架,强调空间规划布局与配套机制政策相结合,形成体现全域空间发展特点、实施应用性较强的空间管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2)
为推进空间规划体系和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国家四部委自2014年开始推行28个市县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文章通过对此次试点的梳理与回顾,分析了试点工作中的本位主义障碍,反思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纵向脱节问题,明确要加强宏观治理与地方发展的协同,梳理中央与地方的规划事权关系;提出宏观层面的综合规划与地方层面的发展规划的协同对话机制,倡导建立宏观发展、区域协调与地方发展方面的共识,强调"三区三线"空间管控到"一张图"管理的上下传导。  相似文献   

15.
黄卓  宋劲松  杨满伦  董男 《城市规划》2007,31(12):15-19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对"一级空间管治区"的划定与管理要求,广东省建设厅正在制定《"一级空间管治区"规划指引》,本文以"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为例对"一级空间管治区"规划及实施思路进行介绍,提出了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城市各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合作的"协调规划"思路,从而编制能容纳各方利益和目标的区域性专项规划。通过就珠三角"一级空间管治区"规划的协调思路和可行的技术方法进行探讨,实现对"协调规划"的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空间规划作为市场经济的治理工具,其空间融合和政策协调的核心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部门分割的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已经逐渐不适应空间发展新的政治经济环境。空间规划间的协调也因此受到各界普遍关注。在试图构建规划管理、空间管制机制与规划协调关系的分析框架后,以S市"十一五"时期规划体制改革试点为案例,探讨我国市县规划协调面临的诸多困境。一方面,相比"十一五"前的规划编制协调,由于2000年以来部门规划趋于综合性,并都试图从部门内加强空间管制,以及S市经济快速的发展增加对土地的旺盛需求,导致了"三规"协调的环境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受到政绩考核和权力下放、财权和事权、规划审批和实施不匹配的影响,规划协调和空间管制沦为地方和中央博弈的手段。总之,地方以土地为中心的积累模式,中央政府土地指标的计划管制方式,结合规划部门管理的分割造就了S市空间规划间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7.
兰斯塔德地区作为全球典型多核心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域增长的多元化及内部空间建构的增长与保护间的长期矛盾,兰斯塔德的发展历来褒贬不一。本文着力研究兰斯塔德地区在"绿心"保护过程中建立的区域协调机制的核心及空间规划的整体理念和发展保护策略,从协调主体的建构、协调机制的演化、协调政策的更替三方面分析兰斯塔德地区区域协调的全过程与协调效果,并通过旧版规划、新版规划和展望规划的提炼,总结可供中国借鉴的空间发展与空间规划经验,实现中国的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与空间规划方法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圈"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概念以来,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上世纪中下叶冷战结束后,以若干大都市圈为主导的世界多极格局逐渐形成,快速的城市化、区域化过程使城市之间虽然空间相互隔离,但功能上的联系却愈加密切。而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使大都市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都市圈空间规划的话题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因为其不仅提供了土地发展政策规划指引,而且提供了在包括经济、社会、物质空间等方面进行区域协调的综合方法。因此探讨大都市圈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将对中国大都市圈土地、住房和交通政策的制定和区域管治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广东省化州市正处于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存在着城镇体系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完善、创新条件不够、社会事业发展不完善、乡镇和城市建设分布不合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因此,制定以引导与控制为主要功能的空间管治规划是促进化州市产业合理聚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空间管治的内容根据化州市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市域空间管治的目标,本规划将化州市域用地模式分为城镇建设区、农村开敞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四大类型,其中生…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规划实践的重心转移:从用地协调到共治规则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7,(7)
文章结合全国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参与的"多规合一"及空间规划实践,详细分析了我国空间规划实践的特征,即"一张图"是空间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空间规划的工作重心由用地协调、事权协调转向全域空间治理,当前空间规划工作面临着城市战略共识欠缺、空间规划事权重构和交叉冲突、空间治理的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对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规划共治规则,包括统筹区域和地方的发展规则、纵向传导和横向统筹的空间规则、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的公平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