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诗人狄金森所创作以"死亡"为题材的诗歌中一直贯穿着死亡与永生这一主题,文章通过对诗人两首代表性诗歌的分析,立足狄金森生活的时代背景等多方因素,探讨诗人死亡诗歌中的"永生"信仰。  相似文献   

2.
陈与义是一位尤钟于雨的诗人,更不乏写雨的佳作,以致于后人评价他有雨就有诗,可以说"雨"是陈与义诗学成就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人心灵、情感的折射,本文选取诗人同题的七首《雨》诗为着手点,试图结合诗人感情、经历的不同来分析其中"雨"之不同。  相似文献   

3.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文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对此的观点是:诗人不可参与政治,文艺不可为政治服务。但黑塞所拒绝的只是传统的狭义的政治,他的"诗人"观提倡的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政治。在黑塞看来,诗人的特性决定了其任务是服务于人类灵魂、人类未来,而不是现实功利性事务;诗人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关。黑塞对于诗人本质、诗(诗人)与现实政治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重新阐释其文学创作的"非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评判自己的词作时自称"力争第一义",而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其他诗人作品时则采用"境界"一说.从王氏的创作来看,"第一义"的真实内涵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要体现诗人的"第一义",就要求诗人的作品做到有"境界".  相似文献   

5.
摹拟与新变是古代诗人创作的必经之路,陈衍《石遗室诗话》强调诗人真才实学,反对一味摹拟,主张诗人通过点铁成金达到以故为新的诗歌创作境界。"同光体"诗人正是在陈衍《石遗室诗话》中较为公允的诗论观照下,广学博取,交通百家,以互文方式创造出格律诗的新境界,促进了旧体诗在清末民初的再次繁盛。  相似文献   

6.
尤·波·库兹涅佐夫是当代俄罗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爱情诗继承了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费·伊·丘特切夫"杰尼西耶娃组诗"抒写"致命的爱情"的传统。论文通过比较两位诗人爱情诗在悲剧因素、主题、悲剧人物方面的异同,论证库兹涅佐夫对丘特切夫传统的继承,揭示其特色。库兹涅佐夫的诗歌在俄罗斯诗歌史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穆旦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人,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现实、人性的探询创作出了富于智性的诗,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诗人坚持的是诗歌艺术的精神立场,这种"反抗绝望"式的坚持显示了诗人穆旦人格精神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字狱”下未失掉的诗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大兴"文字狱",使得一些文人创作出现了回避现实而偏向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有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敢于批判"文字狱"的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揭露和谴责官吏对百姓的摧残,表现出了高尚的诗人品格.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之一,卡尔·桑伯格是美国作家当中继沃尔特·惠特曼之后唯一能被称为"人民的诗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师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的文体形式,沿用了长句的写作风格,以及罗列人、事和物的写作技巧,采用人民的语言创作以及诗歌里重复和平行结构的修辞手段。从而进一步使自由体诗歌更加为人民所接受,也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两位诗人的亲民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生态批评"的内涵,分析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克莱尔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诗人,虽然他不甘以诗人自居,始终视诗为余事,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却在诗歌.诗评家对黄诗虽各有褒贬,但肯定其诗的"新"是一致的.黄遵宪诗歌精心熔铸的新意境、注重再现的新体式、俗化和欧化的新语言以及散文化的新笔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新变"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考察分析元代浙江诗人杨维桢、王冕、吴师道、赵孟頫诗歌作品中的特殊韵字.联系<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韵书,分析了"他""铊""下""车""取""污""裒""大""迕"等22字在四位诗人诗歌作品中的入韵情况.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有关儿童题材的诗作,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探求诗人儿童观的核心内容:"儿童乃成人之父",这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诗人把儿童看作成年人的学习榜样,他对童年的礼赞,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其隽永的主题和"谜"一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将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格式塔心理学及格式塔意象理论的指导下,从诗歌意境和诗歌象征两个方面剖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通过对死亡意象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层次的梳理,重构诗歌中"死亡"这一格式塔意象,揭示了诗人对"死亡"深刻而又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民法史上,典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一草"的只字未提,经"二草"虽然列有专章,但与不动产质权相含混,到民国民法典将其明确的表述为用益物权为止.考察典权制度在近代的立法状况,关注其命运变化,分析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也许能为当前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朝的边塞诗寄寓着诗人建功边塞的志向和对边军将士精神的歌颂,表现了文人不同的风骨,有"战士"的高歌,有"文士"的低吟,也蕴含"思妇"的轻诉.  相似文献   

17.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是一位"始终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的诗人哲学家。他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重新恢复人格的完整和心灵的优美,同时可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力,领悟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深邃哲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北宋诗人杨朴的《莎衣》诗为引子,对"紫绶金章"与"绿蓑青笠"两种服饰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而剖析古代文人仕与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有诗人、高士、哲人之誉。就哲人而言,有认为他是道家,也有认为他是儒家,若不以"小人儒"和"假道学"的标准衡量,陶渊明则是"非儒亦非道"。  相似文献   

20.
"荒野"作为美国文学发展中的母题之一,向来被认为是文明世界之外的空间。作为"荒野代言人",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热爱山林,隐于荒野,以文学创作和亲身实践来书写荒野,思考荒野与文明的关系。从生态批评和空间理论的视角观照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荒野与文明世界,揭示了诗人是怎样从描述荒野这个文明之外的空间,到试图超越文明与荒野间的二元对立,再到构建一种"创造性地与荒野共存"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