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对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建筑物模型的存在而直接用均布荷载代替建筑物超载,且常忽略了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基于此,以青岛土岩组合地区桩-内支撑式深基坑工程为例,模拟了土岩组合型基坑一侧存在建筑物时,建筑物超载深度的变化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远离建筑物超载作用一侧基坑的变形,建筑物的存在是有利的,建筑物超载作用深度及其距基坑边距离的变化对该侧基坑变形影响较小。对于建筑物超载作用侧的基坑变形存在一个建筑物超载作用的临界深度,当建筑物基础埋深小于该临界深度时,建筑物的存在对基坑变形不利,反之则对基坑变形有利;该临界深度与超载大小及建筑物距基坑边距离相关,随着超载数值减小以及建筑物距基坑边距离的增大,建筑物超载作用的临界深度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对不同超载深度下建筑物距基坑边距离的变化对近超载侧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以探讨建筑物超载深度变化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坑建设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和降水会对相邻建筑物和地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相邻建筑物现状进行了检测,分析基坑开挖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和基坑降水引起沉降变形,造成相邻地面出现裂缝和浅埋基础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3.
基坑开挖引起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利用大型工程软件FLAC-2D对基坑开挖时开挖深度、建筑物与基坑距离、建筑物层数等因素对周围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地铁工程的高速发展,地铁车站基坑的施工必然会对邻近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运用Midas GTS分析了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影响,绘制了建筑物基础在不同开挖次序下随基坑开挖深度的沉降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产生的变形影响不仅和距离基坑的远近、基坑的开挖深度有关,还与开挖次序有关。对于L形基坑,先开挖标准段再开挖扩大段的施工次序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东丽区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1层。基坑开挖深度达5-3m,而相邻建筑物距基坑9m,且该住宅楼基础为浅基础,人防地下室基坑的开挖将危及相邻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使用。通过对相邻建筑物的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楼的抗变形能力很差,其不均匀沉降量不能大于10mm。因此,准确分析地下室工程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及制定相应措施成为基坑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广州老城区一大型深基坑工程引起的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数据,研究了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指出基坑变形控制设计的重点应从控制最终变形值转变为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变形控制;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大小随建筑物与基坑坑边距离的远近、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及坑内是否采取加固措施等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低温建筑技术》2016,(2):122-124
近年来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变形、破坏的事故频发,该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基坑开挖对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分别对建筑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影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土岩组合地区的基坑开挖工程为例,对基坑一侧存在建筑物超载的情况,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了2种不同的超载施加方式对基坑开挖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物超载施加方式对近荷载侧的基坑开挖变形影响显著,通过均布荷载施加方式计算得到的基坑变形相对较大;建筑物超载的作用深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明显;采用建筑物模型施加超载的方式更为合理。进一步对超载施加方式影响基坑开挖变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深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具体工程为例,把基坑、支护结构及紧邻建筑物放在一个系统中,在基坑开挖前,根据设计的基坑支护方案对紧邻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然后与施工过程中实际监测的该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托工程实例,探讨桩锚支护深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变形影响。建立深基坑支护体系与紧邻建筑物三维计算模型,分析深基坑开挖引起紧邻建筑物变形特征。由分析结果可知:基坑开挖对紧邻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竖向沉降大于水平位移,且接近2倍的关系。主要影响敏感因素有建筑物与基坑距离、建筑物外荷载。对于地下建筑物,基坑深度为总深度的1/3时,水平位移变形速率大于竖向沉降,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水平位移变形速率小于竖向沉降,且水平位移趋于稳定,竖向沉降变形趋势加大。  相似文献   

11.
陈颖文 《土工基础》2009,23(4):19-22
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开挖工况下临近深基坑的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基坑和建筑物之间土体加固对变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物桩基和基坑连续墙的相互作用。认为基坑拆撑时,建筑物变形发展到最大值,而土体加固能明显减小建筑物水平位移,却对沉降影响不大。这一结论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坑支护工程日益增多,基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日趋普遍。结合某实际工程,介绍了基坑对邻近建筑物造成裂缝影响的情况及鉴定过程,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无锡地铁某基坑施工为背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分别对地墙、降水、建筑物进行监测,验证了地墙倾斜变形、基坑降水变化对基坑临近浅基础建筑物变形存在一定影响。并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反馈了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原因,采取优化多重支护方式,确保临近浅基础建筑物安全可控,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应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坑开挖伴有扰动性影响,对于周边临近既有建筑物的基坑工程,控制基坑变形及建筑物位移尤为重要。本文以深圳市南山文理学校项目深基坑开挖为例,针对深基坑异形且紧邻既有建筑物的特点,根据增大基坑阳角处侧向支撑的刚度和承载力及提高异形部位和紧邻既有建筑物部位设计安全冗余度的原则,优化了基坑支护体系,增设了多项施工变形控制措施,加密了基坑局部监测点布置。通过对基坑施工监测数据的分析证实该方案实施效果良好,并且总结了基坑设计与施工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为紧邻紧邻既有建筑物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郑州中业大厦基坑工程监测项目为例,研究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边坡围护结构的影响及对策。本工程围护结构全部采用桩锚支护结构,事实证明桩锚支护结构对本工程的坡顶变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控制效果较好,对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边坡沉降、边坡位移、锚索内力、深层水平位移及周边建筑物、道路的变形在安全范围内,支护方案、围护结构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前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项目越来越多,在已有建筑物周边的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值得重视,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确定在工程中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在工程初期设置监测观测及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与土层信息、地形地势、房屋建筑基础及基坑的阻水情况有关。根据不同的工程案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在填土层或砂层,在0.8~1.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对天然基础的建筑物变形影响最大。其中若已有建筑物在周边设置阻水设施(无水补给)时,变形较正常情况(有水补给时)要增大3~5倍。  相似文献   

17.
利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对合肥市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进行模拟,通过对不同工况下坑底隆起变形量的计算分析,得出基坑中部的隆起量明显大于支护结构周边,且坑底隆起的主要影响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的1.25倍左右。除此之外,通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测算可知,基坑开挖过程中对于周边建筑物的竖向变形影响最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做好对周边超高层建筑物的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四川建材》2016,(5):95-96
针对桩锚支护基坑,应用Flac-2D模拟分析了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开挖深度超过12 m时,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较大。随着锚杆层数的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当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小于H时,建筑物距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较大。锚杆层数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很大,其影响程度基本与建筑物距离无关。  相似文献   

19.
李佳宇  陈晨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12):2238-2246
坑角效应是基坑空间效应的具体体现之一,它对建筑物的沉降形态有显著的影响。以盘锦渤海路地下商业街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FLAC3D数值计算,研究坑角部位建筑物受基坑开挖影响的变形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坑角附近的建筑物在垂直基坑和沿基坑方向均发生不均匀沉降,表现为三维沉降状态;建筑物的存在会显著改变基坑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基础刚度对建筑物沉降影响较小,而基础埋深则会明显的影响建筑物变形;划分环境保护等级时,应考虑建筑物对位移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广州市某大型基坑工程进行了详细的基坑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在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基坑各项变形监测点的最终累计变形量均未超过报警值,整个监测过程中基坑支护变形较稳定,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量较小,处于稳定状态,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