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黄工程隧洞内衬超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黄工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控制性工程、标志性工程和咽喉工程。工程隧洞内衬为后张法预应力环锚混凝土,与本工程类似的小浪底排沙洞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厚度为65 cm,广西天生桥引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厚度为70 cm,而本工程混凝土衬砌厚度仅为45 cm。根据穿黄工程隧洞内衬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超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符志远  张传健 《人民长江》2011,42(8):96-101
为了解决在隧洞后张预应力衬砌施工中因张拉锚索挤压衬砌环,衬砌在形成环向预压应力的同时,会产生纵向拉应力,致使衬砌有可能发生环向裂缝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为例,对穿黄隧洞预应力衬砌张拉阶段的纵向应力与张拉方案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关于张拉阶段纵向应力与张拉方案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后张预应力衬砌施工时出现的环向裂缝问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张拉方法予以解决。可供具有圆筒形轮廓的预应力工程研究张拉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形高效预应力体系具有材料强度高、结构变形小、抗裂及抗渗性能好、耐久性高等优点,在用于浅埋隧洞和隧洞衬砌情况下,综合技术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以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隧洞后张法环形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为实例,系统阐述了有关施工工艺和关键的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套先进、成熟和完整的指导性方案.  相似文献   

4.
压力隧洞衬砌后张预应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志远 《人民长江》2001,32(9):24-26
清江隔河岩电站引水隧洞是我国首例采用后张预应力衬砌的地下工程,采用洞挖施工,贴壁衬砌,后张预应力作业在洞内进行。针对这些特点,为满足工程要求,设计时曾对预应力锚索在衬砌中的布置,曲线锚索预应力计算方法,锚索锚固过程预应力分布,以及混凝土衬砌环预应力估算等作了研究,并进行了仿真结构模型试验。这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隔河岩工程和后续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采用深埋式地下超薄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施工难度大,混凝土不易振捣密实。通过对穿黄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内衬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对钢模台车实施改造以及对附着式振动器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解决了穿黄隧洞内衬混凝土浇筑难题。  相似文献   

6.
《四川水力发电》2011,(6):42-42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近日通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隧洞主体工程目前已顺利完工。穿黄河隧洞工程是穿黄河工程中的重中之重,1986年开始勘探试验洞建设,2007年12月底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3月25日穿黄隧洞全线贯通并转入衬砌施工,衬砌施工最后一仓混凝土于今年10月29日凌晨2时40分浇筑完成,标志着穿黄河隧洞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7.
针对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机械式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衬砌输水隧洞工程,采用普通解析法和弹塑性有限元2种计算方法,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衬砌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提出了有限元计算结果是合理可行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本工程线路穿越沟谷及波状台地区的多段浅埋有压隧洞,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是切实可行的.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我国有采用预应力锚索混凝土衬砌隧洞的趋势。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压力隧洞的P×D值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钢材,而且结构要满足耐久性的要求。对于有长期耐久性要求的现代工程结构来说,技术的改进和质量保证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笔者对预应力锚索混凝土衬砌隧洞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如设计标准、有粘结和无粘结锚索、混合配筋、钢材的长期抗腐蚀性能、隧洞的薄弱部位、灌浆的作用、衬砌混凝土及施工等,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王坚  李俊 《水利水电施工》2007,(2):85-85,63
本文介绍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隧洞预应力钢筋砼衬砌工程1:1仿真试验实施阶段,对预应力锚索制安中的穿索工艺进行革新、改进,使其更加完善,有效地保证现场施工顺利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隔河岩电站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采用环锚预应力技术,在施工中解决了锚索穿孔、穿束、张拉等技术难题,建立了一整套环锚预应力施工新工艺,为经济合理地进行高水头、大直径压力隧洞衬砌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南水北调工程穿黄隧洞衬砌施工期及运行期有可能对衬砌垫层渗透性造成影响的几个因素如压力、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析出物、气泡含量等进行试验研究。认为水中过高的气泡含量是造成土工织物淤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可减少衬砌垫层淤堵的复合土工材料的结构形式。该种新型的复合土工膜已在南水北调工程穿黄隧洞现场试验模型中得到成功运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水头和隧洞围岩较破碎、埋深较浅等情况,文章着重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无粘结预应筋的张拉、防腐的施工工艺。应用实践证明:采用后张法双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可以解决隧洞衬砌抗裂问题,并能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3.
盾构技术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盾构机技术和国内外发展概况,以及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及其地质情况。对泥水式盾构机应用于穿黄隧洞的施工进行了探讨。针对盾构法穿黄隧洞施工应开展的前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温世亿  张辛  马瑞  李合生 《人民长江》2016,47(10):96-99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其中穿黄隧洞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穿黄隧洞采用双层衬砌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在多变的水土压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直接关系到穿黄隧洞的运行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常供水。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工具,获取了穿黄隧洞过水面的三维信息,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形变检测/监测系统"对隧洞进行形变检测,并建立了穿黄隧洞三维数字仿真管理系统。将测绘技术应用于穿黄隧洞的运行管理,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内衬预应力锚索应力应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内衬张拉,采用弧形垫座将内衬预应力锚索导出预留槽,只用一台千斤顶实现无台座张拉,这在盾构隧洞工程中属首次应用,结构创新、工艺复杂可借鉴的资料较少。为了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完善施工工艺,确保在隧洞衬砌中成功应用,通过穿黄隧洞衬砌1∶1仿真模型试验,对内衬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应变规律、应力损失、锚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锚索与波纹管间的摩阻系数等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张拉锚固端应力总损失(包括锚具损失和锚索回缩损失)小于35%;锚具锁定后最大应力为1 044.25 MPa;预应力锚索张拉对相邻锚索的影响较小;锚索与管道间的摩阻系数在规范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无黏结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水工高压隧洞环锚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结构特性和已建工程在施工及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将锚索钢绞线由衬砌内部移至外侧表面、锚具槽由衬砌下部的双排布置改为衬砌底部的单排布置、减小衬砌厚度和锚索钢绞线根数的结构优化方案,并对结构优化依据、可行性和结构优化前后衬砌混凝土中预应力分布状态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优化方案可显著减小隧洞岩石开挖量、衬砌混凝土浇筑量和锚索无黏结钢绞线用量;在保持衬砌预压应力水平不变的基础上,环向预压应力分布更为均匀,低应力区范围显著减小;结构优化后锚具槽混凝土易于回填密实,增强了锚具保护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清江隔河岩电站压力隧洞环锚预应力衬砌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符志远  谢红兵 《人民长江》1997,28(7):19-21,24
隔河岩电站引水隧洞环锚预应力衬砌结构为国内首例,以下介绍了该工程隧洞料砌的设计情况。这一实践为大直径、高水头压力隧洞衬砌设计创造了新途径。研制成功的环锚系统已在该工程中应用,实现了无台座张拉施工。该项新技术适用于各种环形孔道预应力工程。  相似文献   

18.
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发电引水隧洞衬砌施工中 ,采用了后张拉环形预应力锚束工艺 ,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地将该项新工艺应用于大洞径、高水头有压引水隧洞衬砌结构 ,其成功的设计和施工工艺 ,对该项新结构、新工艺在我国同类型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预应力环锚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四川水力发电》2000,19(3):36-38,65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跨10号冲沟洞段,设计采用300t级后张预应力环形锚索加固洞身结构,对目前国内张拉吨位最大的本工程环锚施工的全过程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要点介绍。  相似文献   

20.
吴长征  凌霄 《人民黄河》2004,26(1):41-4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