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地农民保障模式创新研究——以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做好失地农民的保障安置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以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失地农民保障模式,以货币补偿为前提,维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关键,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以土地换股权,让被征地农民有长久的资产性收入;以促进就业、扶持创业为重点,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建立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建立面向农民的法律援助中心,便于农民寻求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2.
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进城就业缺乏竞争能力、社会保障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由此带来的是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和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化进程中苏南农民在政府"三集中" 政策下,居住与生活变迁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典型案例--江阴市石庄镇,以农民的角度详细的从社会生活、物质空间、文化素质和组织建设层面指出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农村城市化过程复杂,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分析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与要害并不在于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失掉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得到了怎样的补偿。以建构社会保障体系换取土地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方法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关注已成为新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注民生,关注土地制度改革下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新的视角,阐述了现阶段如何构建西部农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明确规划失地农民概念,分析规划失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规划失地农民就业转型机制: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远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前提,在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本地区城乡,做到城镇、工业区域相对集中,便于社会公共服务投放,有效减少失地农民;通过改变农民的就业观以及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我们身边(家中、工作场所)的电子、电器产品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源越发增加,大家周遍的电磁辐射总量已越来越多、越强。电磁辐射已无处不在,只是强度上有区别。基于较多的实测数据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本文集中展现、介绍了与我们密接相关的一些电磁辐射问题,意在让大家"近距离"、从数的角色更多、更好地识读电磁辐射。我们已生活在电磁波的汪洋大海里,对电磁辐射及危害性问题理应多了解、不能小视,科学地防范电磁辐射,不能无所谓。  相似文献   

9.
从法理学角度来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现状、受损原因进行反思,并指出我国当前应当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合理确定的土地价格、健全征收程序、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从物质贫困、权力贫困、文化贫困、资源贫困以及社会保障贫困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失地农民的现状 1.1农民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现阶段,农民的耕地面积急剧地减少,处于“种田地不够”的境地。通过对重庆市的调查可知:九龙坡区1998~2003年5月,全区征用土地大约1200hm^2。面积区位地段较好的村组已完全失去了耕地。此外,三峡移民区的失地农民(移民)大部分完全丧失了土地。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用地快速扩张,必然带来农地面积骤减,失地农民数量剧增。而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其基本生活受到影响,在生存、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3.
土地产权关系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土地征用必然损害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它配套制度,处理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持续大规模地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心村和空巢家庭,产生了留守人口问题.特别是与农户土地分散经营紧密相连的分散居住方式,既缺乏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浪费稀缺耕地资源,还不利于村民居住生活质量的提高,留守族困境难以化解.文中研究以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家庭为背景,以集聚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入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运用统计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农民居住意愿转变的主要因素与实施路径,继而得出了如下结论:加快区内农业产业化、土地资源优化和农民非农化步伐;实施政府规划和社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先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和居住生活质量提高,有效化解留守族困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现代化建设会使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规划中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必须再就业,从传统务农转变为向第一产业外的其它产业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应从长远角度出发,把培养规划失地农民作为重要的工作。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应直接有效地提高规划失地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失地农民应积极开展自主式互助教育,提高再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工业化伴生了一个特定群体——失地农民。目前的土地安置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和农民拿不到足额补偿款、缺乏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等关键问题,侵犯了失地农民福利。因此,必须考虑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培训和安置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提高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民散失土地,进入社区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对失地农民市民化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制度性缺陷,制约着失地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通过调查J社区失地农民现状,探讨社区建设中制约其市民化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土地非农化成为必然趋势。就土地非农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对现有增值收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提出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构建;主张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事关稳定大计,应以政府为主导,给予失地农民优惠政策措施,且要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农民缺乏话语权、补偿标准不合理、失地农民转移安置不到位以及以权谋私、损害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等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目前,在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普遍存在征地补偿相对较低,参加社会保障的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开发区发展起来了,失地农民的日子却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