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网加热器是供热电厂的主要辅助设备,对提高电厂热效率和安全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系统设计、运行和检修等原因,热网加热器普遍存在泄露损坏现象,严重影响电厂热网首站正常运行,文中对热网加热器泄露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止措施,为防范泄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300MW直接空冷机组供热系统为例,基于矩阵分析理论建立其热力性能计算模型。根据热网供回水温度数据绘制供回水温度分布图,划分出供热初末期和高峰期两个供热阶段,分阶段分析热网供回水温度对高背压供热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供热期高背压供热方式优于传统供热方式,热网回水温度越低其性能指标越优,在保证机组安全和发电功率的情况下,热网供水温度越高其性能指标越优。  相似文献   

3.
徐文忠  杨冬  冯永华 《节能》2002,(10):22-23
讨论了换用大泵对热网热力失调状况的影响 ,并对其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热网热力失调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杰  刘宏楷 《节能》1994,(4):7-9
厂区采暖的运行调节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刘杰,刘宏楷,于军1前言厂区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是相当复杂的。正确进行热网工况分析和调节,不仅对提高供热质量至关重要,而且对节约能源、保证热网的经济运行也是一分必要的,本文就此问题拟做...  相似文献   

5.
热网加热器是热力系统供热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汽轮机的抽汽、减温减压的锅炉蒸汽或其它热源来加热热力系统中的网路回水和工业生产等用热水网路回水的加热设备。文中介绍热网加热器的主要结构选型设计、性能及参数、设计计算方法及设计要点,同时还介绍了热网加热器所配备的附件。  相似文献   

6.
集中供热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供热史还很短,热网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很低,特别是热网运行的计测和自控水平还很落后。目前,国外供热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达到了遥测、遥控、无人值守、自动监视、计算机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而我国热力管网的计测和控制绝大部分还是采  相似文献   

7.
蒸汽蓄热器装置是有效的节能设备,自从1916年瑞典的 Ruths 博士发明了蓄热器以来,在欧洲和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蓄热器不仅用来消除工业锅炉运行的负荷波动,还用来供应热力发电厂在高峰负荷时所需的蒸汽量。蒸汽蓄热器在供热系统中应用时,使锅炉运行负荷稳定,热效率提高,一般可节约燃料5%~15%;还可保障锅炉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减轻大气污染;减少运行人员的数量和减轻劳动强度;在有些行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效果十分显著。一、蒸汽蓄热器的工作原理: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网,热用户三大部分组成。蒸汽蓄热器是热源(如:锅炉)和热用户(各用汽设备)之间的一个枢纽,是在热网上增加了一个调度环节。  相似文献   

8.
就我们使用新的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GJJ34—2002)一年多的体会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定出本。本就采暖热指标,空调热、冷指标,生活热水指标的先取;采暖全年热耗量的计算;采暖供回水温度的选择;热网补给水的水质;工业用汽凝结水水质及排放标准;不锈钢设备氯根的腐蚀;采暖供热保证率;供热调节;水力计算的压力工况;热网循环水泵吸入侧压力的选择;管道敷设要求;直埋管道;阀门材质选择;对中继泵站与热力泵站的设计要求;热力站热网设备布置;对蒸汽热网热力站的设计要求;对保温的要求;对热工检测与控制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编的看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有关规范条做了介绍,并论述了热力网设计规范与火电厂设计技术规程有关条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热网运行电耗的逐步提高,使得热力行业开始认真研究降耗手段和措施,多级泵技术逐步在实践中应用并取得明显节能效果。文中分析多级泵技术原理以及在一区域热源的实际应用状况,对多级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实践数据。  相似文献   

10.
热网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强 《节能》2007,26(2):53-54
供暖行业中热网数据采集传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供暖质量,节约了人力。目前普遍采用的热网数据采集系统由热网监控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热力站的控制器、传感器、变频器及其他器件,和通讯系统等组成。本文阐述了热网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同时对热网的电话拨号和无线GPRS的数据通讯方式进行了技术上和应用上的详细对比,通过对两种通讯方式成本的比较,得出了无线GPRS通讯方式更具竞争优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热流计缺点的分析,研究了新型热管式热流计的结构尺寸和设计准则,并通过现场测试证实了此种热流计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室外温度的变化,即供热初期和供热末期室外温度较高,而供热中期室外温度较低,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对某厂区厂外和厂内两个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配置进行了改造,并且计算和测试了节电情况,认为这种供热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热管在余热锅炉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管余热锅炉设计参数的选取、热管烟气侧和放热段换热系数的计算、热管余热锅炉的结构原理以及工程上的具体应用等,对人们设计和应用热管余热锅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热管式余热锅炉的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定,给出了设计过程中热力计算环节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采用了平板型热管技术的热回收装置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北京地区冬季室外气象条件,通过变化热回收装置的迎风风速、管排数、冷/热流侧风量比等参数,对该平板型热管热回收装置的换热效率、热回收量、系统能效比以及阻力特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所得结果将对该热回收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真空隔热油管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空隔热油管是稠油注蒸汽开采的主要设施之一,其隔热性能直接影响热采效果,因此,分析隔热油管隔热层内部的传热过程,研究隔热层各种结构参数对隔热油管隔热性能的影响,对改善隔热油管隔热性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测试隔热油管视导热系数的实验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隔热层传热的物理及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隔热油管的视导热系数;研究了玻璃丝布孔隙比、隔热层层数、支撑材料导热系数以及铝箔发射率对隔热油管隔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隔热层层数宜选为4~6层之间;选用的铝箔发射率应在0.01~0.05之间;在缠绕玻璃丝布工艺中,尽量不要让玻璃丝布对角线方向受力,以确保较大的孔隙比;在隔热油管加工过程中,应尽量使玻璃丝布和铝箔保持干燥。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传热强化的基本原理和有效措施。指出,综合传热系数是换热器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是评价一个换热器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参数。要强化换热器的传热,必须同时强化空气侧和烟气侧的传热才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得到较高的综合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8.
李建辉 《节能技术》2014,(2):174-177
本文介绍了热管的基本原理,对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施,对余热理论回收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与实际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热管换热器在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回收利用效果好,降低了燃料消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9.
热管式余热锅炉应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吸收较高温度的烟气余热用来产生蒸汽,所产生的蒸汽可并入蒸汽管网(需达到管网压力),也可用于发电。热管式余热锅炉已被化工、冶金、动力等领域中应用,介绍了热管式余热锅炉在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tains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carried out in a heating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aqueous kaolin suspens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cyclical, relatively frequent loss of system functionality.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cause of the short usability time of the installation is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construction for the implemented technology, whil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and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kaolin suspensions are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It is proposed to replace the plate heat exchangers used in the installation with heat pipe exchangers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and experimental tests of a heat pipe exchanger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the described application are presented.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heat exchanger with a double pipe exchanger was performed by conducting tests in the process conditions of genuine installations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NTU for efficiency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