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丁、槲皮素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α-淀粉酶为评价指标,探讨了芦丁和槲皮素的辅助降血糖功能。研究结果芦丁和槲皮素对α-淀粉酶抑制均呈阳性,表明芦丁和槲皮素都具有辅助降血糖的功能。芦丁溶液、槲皮素溶液和阿卡波糖对α-淀粉酶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258mg/mL、0.233mg/mL、0.095mg/mL。芦丁、槲皮素、阿卡波糖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阿卡波糖>槲皮素>芦丁。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研究各种提取方法下的3种苦荞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分别对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用α-葡萄糖苷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实验,并绘制抑制曲线,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优于阿卡波糖,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5、0.026、0.037、0.057 mg/mL。为3种提取产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手段研究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对淀粉消化酶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机制,及二者联合使用时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对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均为疏水相互作用力和以氢键为主要驱动力的竞争性抑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36 mg/mL和0.22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均为通过氢键结合的混合型抑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0 mg/mL和0.362 mg/mL。同时,二者均能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酶的活性,且只存在一个(或一类)作用位点;二者按照不同浓度比联合使用均可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产生协同抑制的作用,当二者浓度比为7∶1和3.6∶18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联合指数分别达到0.20和0.22,苦荞中黄酮对两种消化酶达到最佳协同抑制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黄酮与淀粉消化酶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对指导富含黄酮食药同源植物的加工利用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有利于促进苦荞产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研究各种不同提取方法下的苦荞黄酮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分别对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用α-淀粉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试验,并绘制抑制曲线,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苦荞水溶性黄酮、苦荞醇溶性黄酮对α-淀粉酶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095、0.086、0.10、0.202 mg/mL。本研究为三种提取产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太行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中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征,采用萃取法制得太行菊黄酮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使用体外(PNPG) 法建立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筛选模型,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分析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作用的抑制类型。太行菊不同极性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活性与黄酮的质量浓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黄酮质量分数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萃取相,且高于阿卡波糖,而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中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低于阿卡波糖。酶抑制活性乙酸乙酯(IC50=1.01 mg/mL)<正丁醇(IC50=1.25 mg/mL)<阿卡波糖(IC50=1.47 mg/mL)<残余水相(IC50=1.77 mg/mL)<石油醚(IC50=2.12 mg/mL)。酶抑制动力学研究发现,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是混合型抑制类型中竞争与非竞争关系;残余水相和石油醚相中太行菊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是竞争与反竞争的混合抑制类型。太行菊醇提物不同极性萃取相黄酮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开发成辅助降血糖的保健食品或药品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有望将太行菊醇提物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黄酮开发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月份香椿不同部位叶片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布规律和降血糖效果,2020年8~11月,从3棵香椿树中采集36个样本,φ=50%乙醇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析香椿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酶抑制动力学和荧光光谱特征。进而将不同浓度香椿叶提取物与质量分数为3%葡萄糖共暴露斑马鱼,研究在斑马鱼体内的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香椿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时间分布规律为8月、11月抑制率较高,可达99%;空间分布规律为从上层到下层抑制率依次递减,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时间和空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香椿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IC50为0.45 mg/mL,远低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5.05 mg/mL。香椿叶提取物的酶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香椿叶提取物与酶的相互作用模式属于动态荧光猝灭。当香椿叶提取物暴露浓度为4 mg/L时,斑马鱼体内血糖浓度与高糖组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为从香椿叶中大量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采样方法设计及开发一种新型降血糖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白藜芦醇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有报道称白藜芦醇有降血糖的功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血糖含量,有效防治II型糖尿病。因此,为了确定白藜芦醇的降血糖机制,研究白藜芦醇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活力,采用双倒数作图法研究白藜芦醇的酶抑制动力学,并采用对接模拟方法对白藜芦醇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非竞争性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5.047 μmol/L,抑制常数为5.743 μmol/L,明显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632.6 μmol/L);对接模拟结果表明其与α-葡萄糖苷酶有多种可能的结合模式,且都不影响阿卡波糖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因此,白藜芦醇有被开发为降糖药物的潜力,也可作为膳食补充剂发挥一定的降血糖功效。  相似文献   

8.
包瑞敏  张智  杜亚飞  高群  王彪  张志峰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6):163-168,175
以黄精总皂苷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纤维素酶添加量、果胶酶添加量、料液比、酶解pH、酶解温度以及酶解时间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探究不同浓度下黄精总皂苷的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4%、果胶酶添加量5.0%、料液比1:16 g/mL、酶解pH为5.0、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0 h,总皂苷得率4.06%。当黄精总皂苷浓度为3.000 mg/mL时,其对α-葡萄糖苷酶最高抑制率可达74%,接近于阿卡波糖(0.5 mg/mL)的82%;当黄精总皂苷浓度为2.000 mg/mL时,其对α-淀粉酶最高抑制率可达82%,超过阿卡波糖(0.5 mg/mL)的80%。本研究使用的复合酶法提高了黄精总皂苷得率并证实了其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以药桑叶为实验原料,通过集成提取工艺,获得3 种含量稳定的粗提物成分,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不同粗提物间组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研究。采用乙醇提取、柱色谱分离纯化等方法,获得桑叶中具有潜在降血糖活性的黄酮、多糖和生物碱粗提物;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评价3 种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采用CompuSyn软件对不同粗提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桑叶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抑制活性,且生物碱粗提物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多糖粗提物在高质量浓度作用下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与多糖质量浓度成正比;在本实验所使用的质量浓度与剂量配比内3 种粗提物相互组合时,黄酮+生物碱组合、多糖+生物碱组合表现为拮抗作用;黄酮+多糖组合、黄酮+多糖+生物碱组合在高质量浓度下对抑制α-葡萄糖苷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谱和酶动力学方法研究青砖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青砖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接近于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抑制浓度依次为(2.04±0.07)mg/m L和(2.00±0.03)mg/m 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显示青砖茶粗多糖的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且紫外吸收光谱实验表明青砖茶粗多糖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文章为深入开展青砖茶粗多糖降血糖活性研究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了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略弱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13.94μg/m L和623.73μg/m L;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及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902.91μg/m L和865.96μg/m L。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为非竞争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2.
对产于西藏的滇结香花选取极性大小不同的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依次进行提取;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选择活性较高的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及对高血糖模型小鼠降糖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滇结香花水提物(EMW,1 000 mg/kg)对酵母和大鼠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EMW并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EMW中高剂量(每千克体重用药量)200 mg/kg和300 mg/kg给药对小鼠高血糖模型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EMW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体内降糖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香榧的叶、茎、假种皮、种壳和种仁提取液中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的含量,及其自由基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比较香榧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间接证明其在降血糖和预防痛风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香榧不同部位提取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香榧仁和香榧叶分别含有最高的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为25.28?mg?GAE/g和1.10?mg?CE/g,而香榧茎和香榧假种皮中的黄酮含量最高(P>0.05)。生物活性分析显示,香榧仁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且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0.14?mg/mL)高于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IC50=1.29?mg/mL)。因此,香榧仁是优于香榧叶、茎、假种皮和种壳的天然抗氧化剂、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资源。  相似文献   

14.
苦荞是芦丁含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但不同的加工过程会导致芦丁降解为单糖苷结构的异槲皮素及其前体槲皮素,进而影响生物活性。本研究比较芦丁及其降解产物(槲皮素、异槲皮素)这三类含有不同糖苷结构的黄酮在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中促进葡萄糖摄取的功效差异,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苦荞与水接触会导致苦荞中的核心黄酮组分-芦丁降解为槲皮素。芦丁及其降解产物(槲皮素、异槲皮素)均能有效促进C2C1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作用顺序为: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糖苷键的增加会降低槲皮素促进骨骼肌细胞糖摄取的效果。芦丁和异槲皮素不能激活胰岛素依赖型信号通路中的IRS-1表达及AKT的磷酸化,但高浓度下(400 μmol/L),芦丁和异槲皮素可以通过非胰岛素依赖型的信号通路中的p-AMPK/p-ACC促进葡萄糖摄取作用,且异槲皮素的作用大于芦丁。槲皮素虽然抑制了IRS-1的表达及AKT的磷酸化,但槲皮素通过AMPK/ACC的磷酸化显著了促进C2C1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本研究揭示芦丁及其降解产物在细胞水平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的差异,对于充分理解苦荞黄酮降血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显齿蛇葡萄醇提物及8种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75%无水乙醇回流提取制备显齿蛇葡萄提取物,对其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之后选取显齿蛇葡萄中8种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醇提物在(0.1~1.0)mg/mL之间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338mg/mL。8种黄酮化合物均对α-葡萄糖苷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槲皮素的抑制效果最强,半抑制浓度为0.083 mg/mL,是醇提物的1/4。结论:显齿蛇葡萄醇提物与主要黄酮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显齿蛇葡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测定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并分析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化橘红柚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优于阿卡波糖,柚皮苷主要以剂量依赖性、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0.008 mg/mL,阿卡波糖的IC50为0.026 mg/mL,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性、可逆抑制,同时0.08 mg/mL浓度的柚皮苷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基于化橘红柚皮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将其进一步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薯蔓提取物降血糖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彧  高荫榆  张锡彬 《食品科学》2007,28(12):466-469
研究徐薯18和大地1号两个品种红薯茎叶多糖和黄酮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治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薯茎叶多糖和黄酮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红薯茎叶多糖和黄酮提取物具有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但均弱于阿卡波糖。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强于多糖提取物,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徐薯18红薯茎叶黄酮提取物和多糖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好于大地1号。  相似文献   

18.
黄花倒水莲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黄花倒水莲醇提物的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采用95%乙醇制备黄花倒水莲提取物,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对其进行纯化,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氯仿部位和水相部分;采用Folin-Ciocalteu法分别测定其多酚含量,采用NaNO2-Al(NO3)3法分别测定其黄酮含量;通过ABTS法、DPPH法、羟自由基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来评价黄花倒水莲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结果显示,黄花倒水莲醇提物中多酚、黄酮含量丰富,经萃取分段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多酚含量最高,可达(483.9±0.8)mg/g,石油醚部位黄酮含量最多高达(53.1±0.57)mg/g。黄花倒水莲醇提物及各萃取物均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能力。ABTS总抗氧能力显示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强,其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远高于阳性对照VC,此外其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0.064±0.013)mg/mL),其作用强度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0.867±0.032)mg/mL)。因此,黄花倒水莲各部位均有抗氧化,降血糖作用,乙酸乙酯部位最佳,可能活性成分为多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多穗柯三叶苷的抑制糖尿病关键酶活性和抗氧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穗柯中提取分离得到三叶苷,以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检测多穗柯三叶苷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脏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类型,并以芦丁为阳性对照检测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结果显示:多穗柯三叶苷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效果与阿卡波糖无明显差别,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低于阿卡波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于芦丁。表明多穗柯三叶苷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抗糖尿病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声提取不同月份准噶尔山楂叶,系统溶剂萃取其醇提物得到环己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分别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铁离子还原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准噶尔山楂叶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准噶尔山楂叶各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以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乙酸乙酯部位(28.87 mg/g)效果最佳,其对DPPH清除活性(IC_(50)=0.026 mg/m L)远强于阳性对照BHA(IC_(50)=0.996 mg/m L),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191.71 g/m L)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 044.32 g/m L)。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与其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黄酮类化合物为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