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赤泥堆场边坡水力侵蚀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中国矿业》2006,15(11):56-58
指出赤泥堆场边坡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分析了赤泥坡面侵蚀过程,研究了坡面水力侵蚀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并就某赤泥堆场的边坡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该堆场应推广植被护坡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植物对赤泥盐离子迁移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种植条件下赤泥堆场土壤盐分组成变化,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柽柳、碱蓬、菌草、竹子、小麦和黑麦草6种植物生长3年后的土壤表层(0~20 cm)盐分组成特征,并以未种植植物的堆场赤泥为对照。结果表明,种植碱蓬、小麦、菌草和竹子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碱化度(ESP)下降了35.10%~66.65%;种植植物条件下土壤阴离子含量依次是:竹子 < 小麦 < 菌草 < 柽柳 < 碱蓬 < 黑麦草,其中竹子移栽地土壤的Cl-/SO42-比值为0.99,与对照相比,处于稳定状态;土壤中水溶态Na+占水溶态阳离子总量的比例和钠吸附比(SAR)均下降,其中竹子移栽地降幅最大,分别为23.95%和64.30%。研究结果发现,种植植物可以改善赤泥土壤环境,利于植物生长,其中竹子改良效果最佳,为植被重建过程中的土壤盐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煤炭开采造成了大量的沉陷区及废弃地,亟待进行土地复垦,而土壤改良是土地复垦的关键和基础。我国煤炭开采大多集中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经过采煤扰动后土地极度退化,自然恢复困难,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是目前土地复垦主要的研究方向。人工恢复的关键点是对土壤的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丰富微生物功能群,进而提高人工恢复的效率。综述了生物改良内涵,分析了矿区土壤改良的影响因素,植被恢复和微生物修复对土壤改良的影响,介绍了现代监测方法高光谱遥感对复垦土壤和植被的监测应用情况。总结了目前自然演替及人工演替下土壤性状的变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植被、微生物在随复垦时间延长而对土壤改良的贡献,微生物复垦新技术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以及高光谱遥感在土壤和植被的快速无损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归纳出植被恢复、微生物群落功能增强与土壤改良是相互促进的,人工复垦能加快植被恢复速率,增加土壤结构优化及养分积累,促进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以丛枝菌根真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对复垦区植物的生长发育性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是高效、低成本人工生态修复的有效手段,高光谱监测已经在土壤质量和植被长势等方面取得广泛应用,对于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坡度赤泥堆场边坡复垦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君 《矿冶》2007,16(4):89-91,57
针对烧结法的强碱性赤泥堆场的特性,找出一种可行的施工方法,对边坡进行复垦植被。利用拱形结构作为基础构架,加铺基质层,采用各种播种方法进行植被,是本试验的研究成果。它改变了赤泥堆场寸草不生的状态,使其成为绿洲。  相似文献   

5.
李小平  冷杰彬 《矿冶》2007,16(4):81-84
针对赤泥坡面碱性高、坡度大、植被难度高的特点,试验研究了适合堆场条件的植被护坡工艺技术,试验选择了耐碱、速生的草本植物,实现边坡植被覆盖度80%以上,形成了赤泥筑坝与生态护坡基本同步进行的赤泥坝体安全管理和生态恢复模式。植物护坡有效地控制了坡面水土流失,迅速营造了坝坡景观,改善了坝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平果铝赤泥堆场的边坡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平果铝赤泥堆场边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分析研究了边坡环境治理对策。试验表明,植被护坡不仅有助于边坡的稳定,而且恢复了坝区生态,是理想的护坡模式。  相似文献   

7.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碱性工业固体废弃物。传统的筑坝堆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以山东某拜耳法氧化铝厂提供的赤泥作为研究对象,开发出赤泥快速高效低成本脱碱新工艺,即利用硫酸+含钙复盐CAM对赤泥进行脱碱,并就脱碱赤泥进行了土壤化研究。结果表明,赤泥中钠含量从11.709%降至0.302%,其脱碱率高达97.42%,脱碱后的赤泥可直接应用于土壤修复、建筑材料、尾矿充填等工业用途。SEM分析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赤泥粒度从1.25 μm增加到17.5 μm,脱碱后团粒体结构变大,土壤性能优良,能够满足耐性植物的生长要求。复垦后的赤泥团粒体结构进一步变大,可加速赤泥的土壤化进程,为赤泥堆场原位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平果铝业公司赤泥的土壤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拜耳法赤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 ,研究广西平果铝堆场赤泥的土壤改良与种植。结果表明 ,有机与无机混合体改良剂对赤泥土壤改良效果良好 ,使固废物赤泥变成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基质 ,氟石膏的加量起重要作用。无机土壤改良剂虽然基本上满足了植物生长的条件 ,但对赤泥的土壤改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为助推我国有色金属矿区固废堆场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促进植物筛选、配置、联合修复技术在矿区固废堆场生态构建中的应用,对国内外有色金属矿区固废堆场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有色金属矿区固废堆场植物筛选、配置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例举有色金属矿区固废堆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实践案例,并对矿区固废堆场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赤泥堆场坝体的稳定性对赤泥尾矿库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根据赤泥堆场的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及人为因素3方面,分析了影响赤泥堆场坝体稳定性的因素,并探讨了赤泥堆场塌坝的防范措施,指出在赤泥库早期阶段,通过科学设计,可减少安全隐患;在运行过程中,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方面制定应急预案,在实施应急预案时,应及时确定赤泥坝灾害的致因环节,有效切断塌坝的灾害链。  相似文献   

11.
闫玉才  常征  符勇 《中州煤炭》2020,(10):134-138
赤泥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是赤泥不能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对国内外赤泥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介绍了赤泥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以及赤泥在除碱和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赤泥在工程领域、环保领域和提取金属元素等方面的应用,论述了赤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提出了赤泥在除碱、提取金属、建筑应用、堆存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赤泥是一种具有特殊岩土工程性质的特殊土,需土量巨大的路基工程和充填工程将成为赤泥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产生的大量赤泥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赤泥的安全处置问题,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以赤泥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实现赤泥二次资源化利用为最终目的,展开了多领域、多学科的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赤泥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废气处理等环境治理中的综合应用情况,展望了赤泥在今后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赤泥的特殊工程性能及其利用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赤泥强度低,工程上已很少应用。现研究表明,它含有18种胶结力极强的化合物,针对该特点,提出用析水、脱水和加CaO的改造对策,增强了赤泥的强度,工程性能得到显著的改善。用赤泥筑坝,坝高可增加2~3倍,还可用于地基补强、做强防渗层以及铺筑路面等。  相似文献   

14.
低温拜耳法赤泥具有颗粒细、渗透性差、胶凝成分含量低等特点,难以单独筑坝;而烧结法赤泥颗粒粗、渗透性较好且胶凝成分含量高;针对低温拜耳法赤泥难以单独筑坝的难题,提出了利用烧结法赤泥与拜耳法赤泥混合自凝干法筑坝的技术方案;测试了两种赤泥的物化性质,并根据各自特点选取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混合比例为1:9和2:8分别开展了最...  相似文献   

15.
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工艺在赤泥坝加固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工艺在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赤泥坝加固治理中的应用,重点论述其应用原理和具体工艺。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经济、节能、管理简便的加固治理赤泥坝工艺。  相似文献   

16.
塑料排水板排水固结工艺在尾矿坝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铜矿新建尾矿库地处赤湖湾,1号尾矿坝地基下卧深厚淤泥质粘土,最厚处达14m。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塑料排水板排水固结工艺处理尾矿坝软基取得了成功。与传统处理工艺相比,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工期,并避免了因软基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在深厚淤泥质土层上构建尾矿坝及其它同类工程提供了借鉴和设计经验,同时为土工合成材料在尾矿坝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实践,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余震动对上游法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游法尾矿库利用库内尾矿堆筑后期子坝,其库内尾矿在矿山生产期内长期处于欠固结状态,密实度较低,结构松散,对地震作用非常敏感,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液化区,导致坝体失稳。结合某一上游法筑坝的尾矿库工程研究项目,分析余震动对尾矿坝的稳定性影响,所得成果可以为类似尾矿坝工程抗震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