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0例垂体瘤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20例垂体瘤全切16例,大部切除4例,配合药物治疗及精心围手术期护理,患者痊愈15例,好转5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或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对于手术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疾病的治愈率。方法采用经蝶入路,为37例不同类型的垂体瘤患者进行显微切除术,并对其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和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垂体腺瘤全切除19例,大部分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简便、安全、准确性高,且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切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间治疗的大型垂体腺瘤患者36例,手术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66.7%),次全切除10例(27.8%),部分切除2例(5.6%)。28例患者随访6个月~3年,症状和内分泌学指标有所改善,肿瘤复发2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分析21例丘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胼胝体-透明膈-穹隆间入路8例,经顶枕皮质侧脑室入路10例。结果肿瘤全切10例,近全切7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症状改善15例,无明显改善4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丘脑肿瘤风险高但疗效明确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脏内平滑肌瘤病(intracardiac leiomyomatosis,ICL)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心脏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有明显心慌、胸闷、晕厥或静脉栓塞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在右房及下腔静脉发现瘤栓。其中4例有子宫肌瘤手术史,1例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单纯心房内瘤体切除,半年后病变复发,再次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经胸腹联合切口行分期根治术,一期完整切除右房及下腔静脉内所有瘤体,6~9个月后由妇产科行二期手术治疗原发病灶,随访2年,心脏及下腔静脉内均无肿瘤复发,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心脏平滑肌瘤临床发病率低,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彻底切净肿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内转移瘤手术切除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本院近3年来手术切除23例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中肉眼全切18例(78.3%),次全切3例(13%),部分切除2例(8.7%);术后19例(82.6%)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明显;3例(13%)无变化,其中2例患者术前无症状者;1例(4.4%)恶化。结论手术切除颅内转移瘤治疗有重要价值,可明确病理诊断为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及分析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间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94%),近全切2例(6%),面神经解剖保留29例(91%),3例(9%)解剖未能保留面神经。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8年收治的60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术前行查血T3、T4、TSH;甲状腺彩超、CT、放射性核素131Ⅰ扫描、颈部淋巴结活检、甲状腺肿物细针穿刺活检等,术中甲状腺冰冻切片病理检查5例,术后均做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腺瘤10例,腺瘤囊性变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3例。患侧腺叶次全切除加峡部切除43例,患侧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9例,患侧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3例,单纯甲状腺结节摘除5例。结论根据甲状腺单发结节的大小、位置、病理性质等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预防术后复发,避免遗漏恶性病灶,保证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3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粘连性肠梗阻48例,肠肿瘤31例,肠扭转1例,嵌顿疝1例,肠憩室1例,肠套叠1例。均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因晚期肿瘤久治转移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结论急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立即手术,解除梗阻或切除坏死病变,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后,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占位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术后鼻出血为该术式并发症之一。本科于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共行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202例,其中发生术后鼻出血33例。经处理均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就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临床体会。方法180例胃癌患者,135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5例性姑息性全胃切除术;经腹入路161例,胸腹联合切口入路19例;应用吻合器吻合177例,手工缝合3例。结果术后发生食道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出血1例,膈下、胸腔积液7例,经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12.1(8~16)d。结论适当的入路选择,合理正确的吻合器使用,酌情结合手工缝合重建消化道,既可提高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彻底性,又可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10月手术治疗GIST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常以腹痛、胃肠道出血、腹部肿块及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全组良性12例、交界性1例、恶性3例,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术后6~26个月死亡3例。结论对于有腹痛、胃肠道出血、腹部肿块及肠梗阻的患者,可选择胃肠镜、全胃肠道造影、B超、CT、MRI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肿瘤的大小、转移是GIST恶性的重要指标,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G E1.5T M 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 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3种检查方案,观察并对比分析3种方案对垂体微腺瘤患者的诊断意义.结果:从阳性检出率及成像显示情况可看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和延迟增强扫描,组间差异显著,(P<0.05),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GE1.5TMR动态增强扫描用于垂体微腺瘤临床诊断有重大的意义,该方法疾病检查率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转移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肺转移瘤。结果 38例随访病例中,1年生存率67%,3年生存率36%。结论肺转移瘤手术切除有可能延长生存期,且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无其他远处转移情况下,完全切除转移瘤意味着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年至2008年我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8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4例。37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24~96)个月。4例(10.8%)吻合口复发,其中2例死亡;2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0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8、26个月死亡;2例因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别于术后14、17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几种不同甲状腺腺瘤手术方式的术后临床分析。方法对本院120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各种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联系。结果腺叶切除术和经前胸壁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术后无复发,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6%,腺叶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为10%,腺瘤摘除术后复发率为15%。结论单侧甲状腺腺瘤应行腺叶切除术或经前胸壁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双侧腺瘤或腺瘤伴甲亢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应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相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文对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治疗。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3.4±19.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9±7.4)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1.2)d。一般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113.4±2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4±12.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3.4±1.1)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改良小切口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一般手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治疗和美容效果均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128例患者采用Leep宫颈锥切,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术前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随诊疗效和宫颈塑形情况结果。结果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平均时间6.5min,出血量10.2mL,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CINⅠ,CINⅡ,CINⅢ,与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CINⅠ,CINⅡ,CINⅢ呈正相关关系(rs=0.74,P<0.01),125例宫颈塑形满意113例(90.4%)。结论Leep切除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切除物可送病检,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等特点,患者易接受,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瘤的在MR图像上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垂体转移瘤患者的MR影像表现,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6岁。结果垂体转移瘤在MR图像上表现为垂体内占位,位于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病灶呈浸润生长,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于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4例病灶内部发生坏死囊变,至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时转移灶呈明显强化表现。结论垂体转移瘤在MR图像上有一定特点,MR检查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收入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治疗,胃楔形切除13例,近端半胃切除16例,远端半胃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联合肝转移结节切除2例。9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其中包括2例肝脏转移患者并术后辅以局部介入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15例CD117阳性14例,93.3%为阳性。随访2~28个月,4例死亡,其余33例患者均尚健在。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的各种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有肝脏转移的GIST,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术后辅以甲磺酸依马替尼,联合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