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取下求上”是《墨经》概括老子实践哲学的命题。分析“取下求上”命题的产生过程,用《老子》中的大量论述来说明“取下求上”的命题可符号化为“取非A求A”,还可泛化变形为“非A则A”、“大A若非A”等多种实践哲学公式。论述老子辩证理论哲学的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老子实践哲学可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谋略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认识世界、师法造化及立意造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布颜图关于“大”的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展示了《周易》、《老子》及《庄子》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认识观与宇宙观。  相似文献   

3.
《老子河上公章句》作为《老子道德经》现存最早的注释,从“修道长生”、“治身养性”为出发点来解释《道德经》,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此书强调人的主体性,围绕“修道长生”和“治身养性”,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阐释“爱气养神”、“和气长寿”、“静以养生”等养生观,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思想和创立道教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提出的著名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战略策略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在争取独立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长期处于弱小的地位。以广义来说,弱能胜强构成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根本战略思想。(参见《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题解)特殊地说,以弱胜强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理论(以下简称“纸老虎论”)。本文探讨了老子“柔弱胜刚强”所包含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战术原则及其哲学依据。本文还探讨了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并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纸老虎论”的内容,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考察了构成毛泽东与老子以弱胜强理论的哲学基础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约十二万字,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其中,《老子》有两种写本,被分别称为甲本、乙本.《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唐兰先生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致的.……这四篇是一本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研究》).”确实,这是迄今为止,除医书《黄帝内经》外,我们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诸方面的“黄帝书”.它揭示出了“黄老之学”的内容,又同《老子》抄在一起,是研究“黄老之学”,特别是汉初“黄老之学”的入门向导.因此被学术界称为《黄老帛书》.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即《道德经》)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老子》的深奥与晦涩难懂,不仅令许多阅读者抓不住要领,甚至还让不少研究者颇感难以把握。尤其是,如何在当代对老子文本加以分析与阐释,从而使道的学说换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成为学术界与思想界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老子》的主题是道与德。老子把道规定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德则被看成是道的实现与完成,并提出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在建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提出否定原理的哲学著作。《老子》中的否定原理深含着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特质被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扬,也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思想中的否定性思维及其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有关文献,梳理了玄奘受命将《老子》翻译为梵文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影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敕令玄奘组织翻译《老子》为梵文。翻译过程中,玄奘对《老子》及佛、道二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老子》因此至印度,在思想领域对印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扼要讨论了毛泽东“两论”与李达著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社会学大纲》、李达“两论”“解说”与毛泽东“两论”原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与李达的《(矛盾论)解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李达20年代关于中国革命理论等的关系,以及毛泽东与李达各自的哲学倾向和特色、毛泽东与李达关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口号的论争、晚年毛泽东与李达的思想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生命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引发了弥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文章结合时下我国高校教职工生命状况和职业发展态势,着重发掘和整理老子生命哲学中的“贵生轻物”的人文关怀、“贵柔不争”的处世艺术、“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死而不亡”的终极超越等独特的生命智慧.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职工,应既“育人”也“育己”,把握自己的定位,顺应生命的本性,纯真而自然地让个体生命之花自由而全面地绽放.  相似文献   

12.
和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老子讲转化不讲条件”这一观点相反,叙述了《老子》中存在着的大量反例。指出尽管老子没能从中概括出诸如:“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那样带着普遍性的结论,然而《老子》中已经包含了事物的转化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观点的萌芽。研究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并详加论证了的转化的相对性问题,及其提出的转化的绝对性问题,指出毛泽东在进行了长期理论探索后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为解决此问题奠定了基础。认为当前弄清转化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室题名“微通”,谨记题释。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通”即取自“微妙玄通”之首尾。若苏子由《老子解》注云:  相似文献   

14.
王弼的著作《老子注》《老子微指例略》《周易注》《周易略例》,是刘勰使用的许多概念、术语、认识论和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二人都关注“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由此达致最为根本的“道”。二者的区别是,在王弼看来,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而“道”则更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而刘勰声称,在“隐”的写作模式中,作家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含蓄的语言,进入一个超越文字的无障碍境界。因此,《文心雕龙》中的“文”,其地位远高于王弼笔下的“言”。  相似文献   

15.
<正> 《老子》、《庄子》、《楚辞》、《诗经》、《山海经》等都是艰奥晦涩神秘难懂的上古文化典籍。前人对这些典籍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大多为注疏、考证和校释,前些年则主要是思想内容或价值的评述与争执。然而,萧兵与叶舒宪教授等不再将这些典籍视为历史的陈迹,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学的“元典”,因为“其中保存着极多的原始和原始性的社会构造,文化遗存”,在他们陆续出版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里给以现代性的诠释。特别是由于《老子》等产生于先秦的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具有很强的原始神话思维语境与特征,这就为“特别要研究初始的、蛮荒的、野性的(形象性)思维和文学诸相”的人类学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鲜活、生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老子“道”的思想对汤川科学观的影响。认为汤川把老子的思想看作是反映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提出了类似库恩“范式论”的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思想。文章认为老子的思想对汤川的影响可能给予我们认识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以某种启发和提供深入思考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人们躁动的心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喧嚣后的反思,和反思后的心态的谐和。结合老子的时代状况进行细致地剖解《老子》,从老子哲学中我们探寻到他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自然"、"无为"、"反朴"的理想人生境界是其个体心态修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虚"、"静"、"柔"。老子智慧对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心态修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要是依据《老子》的基本观点来立论,亦受《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影响。河上公的宇宙论是以元气解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化出来的,并形成了爱气养神、爱精重施;以道养生、以道御情;以德养生、身国同治;守五性,去六情,处中和之道;知足是福等丰富的养生、避祸保身思想,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为之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其含义在《老子》文本中包含了“利万物”和“不争”两个向度,但研究者对老子“无为之治”的解读易于忽略其“利万物”的一面,而凸显其“不争”的一面,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无为之治”的负面评价。“无为之治”如果离开“利万物”作为基础和价值指向,仅仅强调其“不争”的一面,其在政治上难免消极,如果将老子政治哲学中的两个向度结合起来理解,即在“利万物”的基础上以“不争”的方式处在百国之下,践行其“利万物”的宏大作为,则无疑是大国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20.
《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既然弘扬了老子的"道",那么必然也要谈"德"。在《庄子》里,庄子赋予了"德"新的含义,并描绘了他心中的"至德之人"和"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