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测系统的优劣决定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目前用于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评价的大多是仅能反映观测系统某一方面特征的单一属性。为此,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合观测系统中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特征、炮检距非均匀性系数等几种属性,推出观测系统综合质量因子评价方法;通过对四种常用观测系统和四种不同接收线距的OBC观测系统实例做分析,探究综合质量因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证实本文方法可定量地评价观测系统质量,从而建立起观测系统定量评价与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中,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和方位角分布等直接影响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若相邻面元内覆盖次数相同、炮检距分布不均匀,则面元内的叠加振幅就存在差异。目前对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分析多以定性分析图表示,本文在借鉴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均值、方差及加权因子概念,改进了三维观测系统炮检距均匀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改进方法分析了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还通过模型正演评估了观测系统参数对叠加成像剖面的振幅和频率均匀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炮检距均匀性与振幅或频率均匀性吻合较好,因此本文改进方法能有效分析和评价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面元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是三维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面元属性。本文用面元炮检距均匀性相关系数定量评价面元内的炮检距分布均匀程度,进而分析对造成观测系统采集脚印的影响。通过计算不同参数观测系统的面元炮检距均匀性相关系数,发现炮线距(纵向滚动距)、横向滚动距对采集脚印周期性影响较大,道间距、炮间距对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观测系统采样均匀性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资料的空间连续性、均衡性,以及对后续资料处理(叠前偏移)和综合解释至关重要。在此提出应用三维观测系统均匀性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三维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和炮检点分布均匀情况,从整体上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的资料采样均匀性差异,使三维观测系统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影响观测系统采集脚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是由观测系统炮检点分布和施工方式不均匀性而产生的,严重影响采集资料振幅保真度,从而影响采集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效果。通过应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评价技术,定量对比分析三维观测系统不同道距、激发线距、不同排列线距、不同滚动距离、不同目的层深度等对采集脚印的影响情况,揭示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和采集脚印的内在联系,为从设计源头人手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7.
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在现阶段的常规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主要针对宽方位地震数据处理的OVT (Offset Vector Tile)技术,经多年的发展与沉淀,现已处于大规模工业应用阶段;但在设计宽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时,因未充分考虑三维观测系统的OVT属性,从而影响后续OVT处理和OVT域五维地震资料解释,使最终的OVT应用效果达不到预期。文中研讨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OVT属性均匀性定量计算方法,即先从三维正交观测系统提取对应的OVT,计算各个OVT的炮检距和方位角属性,并统计每个OVT的平均炮检距和方位角,作为该OVT的标准值,求取每个OVT均方差值作为该OVT属性的评价指标;最后用全部OVT属性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及各OVT属性评价指标的均方差值定量评价观测系统的OVT属性。对应值越小,说明观测系统的OVT属性越好,对应值越大,则说明该观测系统的OVT属性越差。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震观测方式应用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笔者通过动,静校正理论计算分析,并以实际勘探资料为佐证,详细论述了三维地震观测排列片和面元属性的选择对勘探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加强室内论证,采用窄方位角排列片重复接收线观测系统,同时要使面元覆盖次数和炮检距均匀分布,将有利于提高探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胜利油田1998~1999年度两种复杂地表条件,通过研究特殊复杂区段的地表特点,提出了变观施工方法。在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设计中,面元的属性是根据地质任务要求选择的,它包含炮检距和方位角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观测系统有不同的炮检距和方位角,炮检距和方位角又取决于覆盖次数(影响炮检距分布的主要是纵向覆盖次数,而影响方位角分布的主要是横向覆盖次数),因此,本文对观测系统的纵、横向覆盖次数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叠前偏移成像效果与观测系统密切相关,明确观测系统参数变化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对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至关重要。利用复杂构造区三维物理模拟数据和实际采集的宽方位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观测系统参数的退化处理试验,分析了道密度、观测宽度、线距变化对叠前深度偏移的影响。分析表明:1)观测宽度影响构造成像效果,增加观测宽度利于提高深层构造的断点、断层、断裂下盘成像清晰度和陡倾角同相轴的连续性;2)有效道密度和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影响偏移噪声的强弱,提高道密度和炮检距的均匀性利于压制偏移噪声,提高剖面信噪比;3)接收线距影响中浅层有效道密度和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采用较小的线距获得更高的中浅层有效道密度和更均匀的采样结果,利于保证中浅层成像效果。研究认识可望为复杂构造区观测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最大炮检距对地震资料采集和成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采集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是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直接影响地震资料采集的成像效果和质量。在设计时,应基于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模拟激发、频谱分析,主要考虑动校拉伸、速度分析的精度误差、干扰波切除、反射系数稳定、多次波的压制等因素。分析论证点处的最大炮检距对地震信号成像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地质任务要求,合理设计最大炮检距。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细分面元观测系统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野外二维试验的结果,对二维常规与细分面元观测系统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对三维细分面元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细分面元观测系统会造成相邻面元内最小炮检距、方位角甚至空间波场出现剧烈的跳跃变化;细分数目越多,则跳跃性、突变性越大,对地震资料的影响越严重。对于三维细分面元观测系统也有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细分面元观测系统设计时,不仅要注意面元本身的属性,包括炮检距及方位角的均匀分布,而且要考虑相邻面元间变化,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缩小排列线距、炮排距等,尽量减小空间的变化。通常二维以二分为宜,三维以四分为宜。  相似文献   

13.
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的复杂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工区地质构造变化趋势和日的层埋深变化情况逐点、逐段设计采集参数(最大炮检距、道距、组合基距、覆盖次数等),其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考虑了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有效波和干扰波分离、反射系数稳定、有效压制多次波等因素,所设计的渐变观测系统能满足不同层次物理点位的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和反射系数的要求。南北向和东西向地震测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在该区采用渐变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单炮地震记录品质稳定,信噪比高,浅层多次波、折射波等干扰波减弱,较好地解决了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拉伸、静校正、叠加及偏移成像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倾角时差(DMO)校正在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三维观测系统某一面元内不同炮检距、不同深度和不同倾角地层进行倾角时差校正,可以得到加权DMO覆盖次数;利用倾角分解法对地下复杂地质构造的倾角进行分解,再根据偏移距和目的层深度,可以得到不同倾角地层的DMO脉冲响应。不同的观测系统对应不同的加权DMO覆盖次数和DMO脉冲响应,可以根据加权DMO覆盖次数的分布是否均匀,DMO脉冲响应是否有好的一致性,对三维观测系统进行评判。对某研究区的常规和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进行了DMO分析,结果表明,DMO校正对于判断观测系统压制采集脚印的能力以及进行观测系统设计优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双奇偶小面元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奇偶三维观测系统是国内是一种新的三维勘探方法,双奇偶三维观测系统是在单奇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炮线间炮点的相互错动而形成的,该方法与常规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相比,有炮检距和方位更加均匀及施工投入少的优点,并可通过变面元处理为资料解释提供多种剖面,该方法适于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应用,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方法可用显改善叠加剖面质量。  相似文献   

16.
唐建明  马昭军 《石油物探》2007,46(3):310-318
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勘探综合了宽方位纵波勘探和转换波勘探二者的优势,对于解决川西深层致密裂缝性气藏的勘探开发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采集设计是三维转换波地震勘探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条件下,采集到高质量多分量原始资料的技术保障。为此,首先根据储层埋藏深、岩性致密的特点,结合地质任务要求,分析了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的难点;然后通过观测系统参数的分析论证,确定了同时适合纵波勘探和转换波勘探的面元尺寸、最大和最小炮检距、接收线距、束间滚动距等;通过针对目的层深度和纵、横波速度比的观测系统模板分析,确定了观测系统的类型。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了3种观测系统方案,通过对3种方案观测系统的玫瑰图、CMP面元和CCP面元属性、最大炮检距分布等的分析,确定了适合新场地区的宽方位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并利用正演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将该观测系统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采集,获得的三分量资料波组特征清楚,同相轴连续性好,反射信息丰富;PP波剖面和PS波剖面反射层次清楚,目的层反射特征明显,构造形态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