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天力 《陕西电力》2001,29(5):64-65
1引言 根据330 kV宝马Ⅰ回送电线路的实际情况,在该线路12号~13号一档内同时跨越110 kV马千线、卧千线、两条10 kV电力线路及103电缆.加之宝马Ⅰ回13号塔位于苹果园内,施工难度相当大.施工单位提出,对于该线路的这一耐张段内的跨越档采用带电过渡软索放线的施工方案.宝马Ⅰ回送电线路12号~13号耐张段为孤立档,档距为281 m,水平档距为281 m;12号、13号塔型均为JG2(30.5),距12号塔84m处线路中心跨越110 kV马千线,交叉角为25°;距12号塔176 m处跨越110 kV卧千线,交叉角为27°;距12号塔54 m处跨越10 kV电力线,距12号塔192m处跨10 kV电力线;在220 m处交跨103电缆.  相似文献   

2.
0引言 根据广东电网规划,为满足汕头地区用电负荷的发展和华能汕头海门电厂送出的需求,需建设500kV潮南至汕头送电线路,该线路在汕头市和揭阳市交界处跨越榕江,跨江档距为1444m,两基跨江直线塔全高分别为215.5m和230.5m(为我省目前最高的跨越塔),需按大跨越设计.本文对大跨越的跨越点情况、气象条件、导地线选择和防振、塔头设计、绝缘配合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王钢  郑永平 《中国电力》2003,36(1):55-59
研究在±500kV葛南直流送电线路吉阳长江大跨越上续建±500kV三峡右岸直流送电线路跨越长江工程的可能性。研究的重点是确定续建工程的合适导线,同时讨论续建工程的挂线方式和大跨越耐张塔的塔型。  相似文献   

4.
塔头的电气设计是跨海大跨越塔关键设计之一。这里以台山110kV单回路川岛大跨越工程的大跨越直线塔塔头设计为例,介绍大跨越直线铁塔塔头尺寸确定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供送电线路大跨越设计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盛健昌 《上海电力》2007,20(1):92-93
在架线施工中会经常碰到线路交叉、跨越繁杂和施工危险的情况,而施工方案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和进度。在500kV徐行变电站220kV出线工程中,遇到了多条交叉跨越线路,对短档内跨越多条高压线路和等级公路的施工场合,采取塔与塔之间全拉防护设施的保护方案,并对施工方法做了工程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6.
500 kV台山电厂二期接入系统输电线路大跨越工程跨江塔高202.5 m,地形特殊,钢管塔组立施工难度大.针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钢管输电铁塔组立,采用座地双平臂抱杆组立钢管高塔,介绍了座地双平臂抱杆的特点、安装流程、软附着计算、吊装施工及拆卸步骤.施工经验表明,此技术可应用于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大跨越的角钢塔和钢管塔组立.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航空动力伞跨越经济作物林展放引绳方法,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作业环境复杂的施工生产任务,保护了经济作物林,提高了跨越多条220 kV及以下带电线路安全性,为今后输电线路采用航空动力伞跨越经济作物林展放引绳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在送电行业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宋孝俊 《青海电力》2006,25(1):9-12,16
500 kV天广Ⅳ回输电线路在云南、广西、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走线,跨越多处电力线路,仅110 kV及以上有42条,其中500 kV线路2条,因此架线施工的难度大大增加。然而,跨越电力线路施工方法及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得当,将成为本工程安全保障的重点,也是制约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工序。文章介绍了采用索道式跨越电力线路施工方法、选材,以及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建成并开通,摆在送变电人员面前的送电线路施工中跨越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的难题随即出现。经过我公司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沪宁高速公路开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先后三次成功地完成了三条220kV输电线路的跨越架线施工任务,展放导地线达27根之多(其中一条220kV单回路单导线线路,一条220kV单回路双分裂导线线路和一条220kV双回路双分裂导线线路)。现将此施工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500kV肇庆换流站至西江变电站送电线路工程中西江大跨越的导线架设情况,对施工过程的主要受力计算和施工特殊性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刘大平 《安徽电力》2009,26(2):35-38
针对输电线路杆塔在软土地基中的基础,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三新”试点线路建设的安排,拟在500kV庐桐一安庆变电站线路中河网、泥沼地段地基承栽力较低的塔位,采用微型桩基础代替一般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文中通过微型桩基础和一般大直径灌注桩基础、钢筋砼板式基础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出其社会经济效益并提出需近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220 kV谏泰线跨江段的防雷措施与运行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敏 《中国电力》2003,36(12):66-69
220kV谏泰线在镇江境内跨越长江,跨江段全长2338m,其中江面主跨1288m,两侧跨江塔高106m。因为主塔高、跨度大,易受雷击。由于特殊原因,从1985年开始,跨江段失去了避雷线保护。为保证线路安全运行,研制安装了保护绝缘子串的引弧间隙,并先后在锚塔和高塔上安装了避雷器。18年来,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如此之高塔,如此之大跨越,采用非避雷线方式防雷,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本文介绍了无避雷线保护的跨江段防雷措施的试验研究、现场实施和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塔输电线路弛度观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来先  王庭 《青海电力》2011,30(2):55-56,68
在750 kV乌吐哈输电线路施工中,在异长法弛度观测方法的基础上推导出高塔弛度观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工器具少、无需上塔操作的特点,文章分析了常规弛度观测方法在高塔输电线路的弊端,介绍了高塔输电线路弛度观测的2种施工安装方法及运行时弛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淮南—上海1 000 kV输变电工程全线按同杆双回钢管塔设计,钢管塔重型构件在河网泥沼地区运输存在许多困难,采取气囊和旱船是钢管塔重型构件在河网地区的可行运输方案。介绍了钢管塔重型构件河网地区的气囊和旱船运输方案及其配套机具的研制情况,以及2种运输方案的现场运输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5.
研究实施中的500kV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   总被引:20,自引:22,他引:20  
舒印彪  赵丞华 《电网技术》2002,26(4):49-51,74
介绍了研究建设500kV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目的意义,给出了三峡输变电工程工业性试验项目-政平至宜兴500kV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实施方案,并指出了推广该成果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500kV紧凑型直线塔带电作业可行性及新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型塔型结构和导线布置紧凑,塔头间隙和相间距离较常规线路小,带电操作是否符合安全工作规程是一个问题。以500 kV博墨线为例,对带电作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500 kV紧凑型直线塔开展带电作业是安全可行的。鉴于采用等电位电工从塔窗内进入强电场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建议了一个进入上相、下相导线的新方式。该方式安全可行、操作简单、所需工器具较少,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新建工程的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从新的设计条件出发推算铁塔质量,可以帮助完成杆塔选型和规划、路径比选、杆塔优化排位等,对提高概算准确性、节省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荷载更大、塔头布置形式多样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至500 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领域。采用“1 000 kV浙福线工程”及“500 kV铁塔通用设计”中不同塔型、呼高所对应的质量数据样本,建立回归分析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得到质量计算关系式。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铁塔质量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及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重覆冰区线路,则应考虑导地线脱冰跳跃时产生不平衡张力的影响,修正和补充质量计算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1000 kV交流特高压线路铁塔组立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结构尺寸大、横担长、部件大,使得特高压线路组塔施工难度加大。文章在借鉴我国500 kV和750 kV架空输电线路组塔施工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落地摇臂抱杆组塔、塔式起重机组塔等适合于特高压线路铁塔组立的方法。该方法已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9.
西永线是青海省第一条采用750 kV同塔双回路的输电线路工程,HJGU换位铁塔整体重量大,尤其是上导线横担长且重。HJGU换位铁塔上导线横担换位架的吊装是铁塔组立施工的关键,文章对铁塔换位架的吊装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750 kV输电线路所处西北地区黄土分布范围较广,750 kV线路铁塔基础承受载荷较大,为保证750kV输电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基础地基采用灰土垫层处理。文章详细介绍了750 kV输电线路施工中灰土垫层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