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门窗》2019,(13)
结合实际,对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地铁区间隧道工程涉及的内容进行阐述,其次在对盾构法施工机理分析的同时。分别从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识别、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风险管理方案实施要点。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2.
公路隧道断面尺寸一般较大,其施工过程对上部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文结合重庆市某公路隧道下穿地铁区间隧道的工程实例,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施工步序对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的影响,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对普遍性的地下隧道下穿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从地铁区间隧道尚未实施状态作为起始步序,平顶山隧道二衬施工完成作为终止步序,实现了动态施工全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3.
深孔注浆直接影响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和造价,是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结合长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自由大路站~南湖大路站区间工程,详细阐述了地铁区间隧道深孔注浆技术,施工结果表明,该深孔注浆方法是成功的,可在类似地铁地铁区间隧道深孔注浆施工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铁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遇到的问题,以某地铁盾构区间为例,从区间地层特点、盾构始发与接收加固、盾构选型及管片结构设计、立交桩基近距施工等方面对区间盾构隧道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对类似地铁盾构隧道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地铁工程项目逐步增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对于地铁工程安全施工有重要的意义.盾构法是地铁隧道工程常用工法,具有安全性高,施工效率高等优点.论文以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内容,对影响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工程工艺操作过程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工程工艺操作过...  相似文献   

6.
地铁区间隧道车站防水工程施工难度大,防排水施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是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难点和重点。结合某地铁区间隧道车站防水施工的成功实践,从结构自防水、接缝防水及附加防水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地铁区间隧道车站防水施工技术,为同类工程防水施工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
杨成 《低温建筑技术》2017,39(6):115-118
文中既从理论研究、数值分析、现场实测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结构影响研究现状,又总结了国内上跨地铁区间基坑土体加固方法。以广州地铁六号线某地铁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其上部基坑施工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上跨地铁区间的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铁隧道上方土体卸载作用,地铁区间隧道产生较大的隆起变形和较大的内力变化;(2)采用土体加固和优化基坑开挖工序等方法可以将地铁隧道的变形和内力变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结合在深圳地铁11号线区间地铁隧道上方进行的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下穿隧道明挖法施工的工程案例,主要针对明挖基坑施工中地铁区间保护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方法、降水措施以及自动化监测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归纳了地铁区间保护施工的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利民 《山西建筑》2011,37(27):100-101
以杭州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地铁隧道消防管道施工方法,分别阐述了施工工序,各关键工序施工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今后同类隧道消防管道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8)
以西安市地铁3号线延平门站附属暗挖过街通道上跨地铁区间隧道为例,采用FLAC3D对新建暗挖通道开挖施工上跨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建立三维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模型,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分析了下伏地铁区间隧道变形的变化规律,所得结论对确定拟建隧道路线可行性方案及其施工控制安全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结构沉降控制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至东大桥站区间隧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垂直密贴下穿既有2号线朝阳门站。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密贴下穿施工引起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规律,据此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进行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下穿段两沉降缝间的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为沉降控制的重点区域;区间隧道下穿施工期间,初支背后回填注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千斤顶顶升则是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的关键措施;隧道开挖初期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显著,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顶升力并加强注浆质量,确保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In Japan, K yoto City has constructed four subway tunnels that run closely each other. Problems accompanying the closely running tunnels are studied dur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ages prior to construction. A variety of monitor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stage resulted in the collection of numerous data including the load transmission between tunnels and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of thegroun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tunnel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closely running tunnel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behavior of the tunnels and the surrounding ground through such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pro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ce from the thrust of a succeeding tunnel to a preceding tunnel and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ground behavio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osely running tunnels.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HDPE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在北京地铁6号线某区间隧道中的施工与应用技术,重点介绍了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的构造、性能、防水机理,以及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及验收要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开发,多线叠交隧道形式的出现与日俱增,建设破坏程度加剧,倘若管理方法选择不当,必将对工程周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建设管理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多线叠交隧道建设复杂、环境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构建了灰色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一般性的评价步骤。结合上海地铁11号线穿越既有4号线建设工程,对该盾构隧道工程在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绿色管理方法进行灰色评价。经研究表明:上海地铁11号线穿越4号线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管理方法符合绿色管理的标准,与实际吻合,因而灰色层次分析评价法可为叠交隧道建设等半透明问题的评价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5.
地面堆载对临近既有盾构隧道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建成和运营的地铁盾构隧道越来越多,地铁沿线突发堆土(地面堆载)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地面堆载会导致下方土体产生附加沉降,使临近既有地铁隧道产生相应的附加变形和受力,严重威胁到隧道结构及地铁运营安全。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将地面堆载对临近隧道影响的研究方法归纳为:现场实测法、理论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模型试验法。对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Platform extension of the subway U6 below the historical town hall in Munich – shotcrete method combined with ground free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football stadium in Munich‐Fröttmaning made it necessary to extend the platform of the subway station U6 “Marienplatz” below the historical town hall of Munich. For this, two new tunnels for pedestrians were driven parallel to the existing subway tunnels. They were planned as shotcrete construction and driven under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 tunnels have a vertical distance of approx. 10 m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town hall. 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 was used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tunnel roof and to reduce the deformations. The freezing pipes were implemented in a smaller pilot tube lateral above the tunnels. Both the magnitude of the frost heave displacements and the settlements had to be predicted prior to undertake th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frost heave tests and FE‐compu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se results were permanently compared to measurements in order to control and ensure tolerable deformations. In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the substantial computations and results of measurement relating to the ground deformations and to the lowering of groundwater are described. Furthermore the methods for the reduction of the frost heave are explained. A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old tunnels and the new tunnels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s in tunnel constru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shotcrete method.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市地铁2号线和3号线区间隧道的盾构管片防水防腐项目、1号线既有线路防渗堵漏项目为例,介绍了高渗透改性环氧防水防腐涂料的性能以及在工程应用中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防控地表塌陷特别是海床塌陷是浅埋暗挖海底隧道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一旦发生海床塌陷,海水可能大量涌入隧道,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明确地表塌陷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和相应的控制措施是浅埋暗挖隧道包括海底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以深圳地铁一隧道施工引起的两次地表塌陷事故为工程背景,根据普氏平衡拱理论,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地表塌陷的发生机制,并结合地层条件和施工情况给出了诱发地表塌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并在隧道后续施工中得到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浅埋暗挖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进行隧道施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地表塌陷事故的发生。研究成果对浅埋暗挖城市地铁隧道和海底隧道等类似工程施工预防地表塌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少基坑开挖引起地铁隧道的位移,采用影响较小的大面积深层搅拌桩加固,但在变形要求控制十分严格的运营地铁隧道两侧进行深层搅拌桩施工会对隧道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考虑隧道等效刚度,推导出深层搅拌桩施工对邻近隧道变形的计算方法,并将上海某工程实例的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提出了控制隧道隆起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下穿工程中,新建隧道断面及施工方法种类众多、地层条件复杂、既有结构形式多样,有极其复杂的组合关系,目前尚无对既有结构力学响应的系统分析。通过北京地区13个下穿工程案例,总结了新建隧道结构形式及施工措施,明确既有地下结构变形特点,采用两阶段法分析及预测了各因素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表明:(1)新建隧道包括市政管道、地铁区间及车站,常见的施工方法有多导洞法、台阶法,洞桩托换法和中洞法,新建隧道开挖面积与施工方法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2)既有地下结构实测最大沉降概率分布符合数学期望4.89,方差16.4的正态分布。其中,新建市政管道、地铁区间和地铁车站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地下结构平均最大沉降分别为2.56,3.82,11.07 mm。(3)根据新旧隧道空间位置关系的不同,穿越工程可分为7种组合,其中,既有地下结构力学响应有V,U,W 3种模式。(4)严格控制新建隧道开挖面积,不留或少留间隔土,尽可能选择W型穿越模式,以此减小对既有地下结构的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