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是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与融合共享标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方法论体系,亟待对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的技术目标、技术原则与关键技术流程等进行深入研究。从分析智能化煤矿高级阶段目标实现进程中数据归类与编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出发,阐明了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的实质: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是对智能化煤矿信息世界的认识和构建,对智能化煤矿意识世界的优化和映射,以及对智能化煤矿物理世界的改造和描述。从总体战略目标、经营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3个层面分析了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的目标要求: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要推动煤炭企业商业模式重塑,改变价值创造驱动模式,聚焦关键价值活动,实现智能化煤矿数据的科学组织。提出了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需要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唯一性、有效性的基本原则。给出了智能化煤矿数据归类与编码基本思路:智能化煤矿宜采用“基准-扩展”两阶段的数据归类思路,即第1阶段采用“业务域-数据域-对象-属性-数据元”的逻辑顺序确定智能化煤矿数据的归类基准,第2阶段采用“智能应用体系-智能业务系统-系统功能-数据资源”的逻辑顺序进行数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化煤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质量低、数据治理体系缺乏、数据赋能不够充分等问题,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大数据治理的基本需求,研究了智能化煤矿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处理、数据资产规划、数据共享交换等关键技术。结合小保当煤矿数据治理现场实践情况,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体系的智能化煤矿大数据治理总体技术架构,该架构功能与智能化煤矿大数据治理的基本需求相对应,向下实现多源异构感知数据的接入、集成和融合,向上为各种煤矿智能化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服务,中间沉淀煤矿各类业务指标、模型算法,形成煤矿重要的数据资产。基于不同的数据接入协议,通过数据接入存储服务统一接入煤矿各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服务实现数据加工,提升数据质量;采用分层治理架构将数据转换为体系化的分层数据资产;通过数据共享服务将数据资产以标准接口的方式提供给其他系统使用,实现数据价值落地。从煤矿单系统应用、矿井级应用和公司级系统应用全方面展示智能化煤矿数据治理成果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实践应用情况,智能化煤矿大数据经过统一的数据治理之后,能够实现数据的融合应用,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质量,形成煤矿独有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数据中台是智能煤矿建设的数据底座,是煤矿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提出了包含数据汇聚、数据开发、数据存储、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服务等的智能煤矿数据中台建设思路;设计了智能煤矿数据中台架构,分析了数据中台的数据标准规范、大数据基础支撑、数据汇聚、数据开发、数据资源池、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服务、运维保障等功能模块;探讨了建设智能煤矿数据中台过程中高并发低时延数据处理、数据分级分类存储、数据治理、基于大数据的煤矿灾害风险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表明,智能煤矿数据中台实现了数据汇聚、数据开发,以及各类感知数据、基础数据、管理数据的分级分类存储、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建模、模型训练、数据服务等,使得煤矿多源异构数据从数据资源变为数据资产,可提供基于大数据的调度决策、灾害风险分析、设备健康诊断、预防性维护等应用,解决了煤矿信息孤岛严重、数据难集成、智能化分析水平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据价值优化提升是数据治理的终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本文将应有数据这个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全集作为治理的具体对象和输出成果加以解析和构建。为了解析和构建应有数据体系,本文从治理对象出发,提出应有数据体系治理力度是应有数据体系与实有数据体系之间差异的综合性描述,并发现其差异越大,治理力度也会越大。本文同时通过构建电网企业应有数据体系,探索了具有推广性的数据治理新思路,运用时间与空间展开方法,阐述了数据细胞构建策略,表明了有关数据体系构建与治理同步实施的宏微观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作为理论研究,由基础理论点出发,得出若干结论,肯定了运营要素架构在数据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论述了三网三流九宫集作为电网企业应有数据体系构建的基础,可以充分镜像业务体系,克服系统割裂弊端,奠定数据分析知识发现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创新促进了数据的业务化。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业务支撑到业务创新、从商业智能到决策指引,数据与业务相伴相生,大数据环境下的机遇与风险共存。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数据治理理论、方法和新的应用需求分析,提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治理框架,包含数据治理目标、治理保障、治理域和治理方法论等。并分析大数据治理框架的应用,对组织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务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数多源、标准不一、质量不高等数据问题,对标数字孪生水务建设目标,为提升水务数据对业务管理的支撑能力,结合深圳市水务管理实际及信息化建设现状,从目标制定、框架搭建、路径研究、治理成果4个方面探索水务数据治理的方法思路,通过制定数据标准规范、搭建一体化数据治理平台、融合城市数字底座、建立数据与业务双轮驱动机制的具体步骤,初步建成深圳市水务数字底座1.0版,服务各类水务业务场景,对外提供统一资源共享服务,形成一套水务行业数据治理方法论与实践案例,为同类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电脑》2022,(1):122-124
本文以高校数据中心为例,从数据治理及数据应用两个维度介绍了数据中台在整个数字校园框架中的功能及位置。笔者以高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为导向,设计了数据中台治理体系架构,分析数据资产化过程中挖掘数据资产的重要性,实现高校数据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并将有价值的数据无缝接入数据中台,清晰转换生成数据仓库,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8.
建设智慧城市可有效提升城市治理与运行能力、打破城市发展困境。为探索如何基于物理-数字空间交融中的时空大数据提供面向城市管理的智能服务,该文在解析多源、多维、异构时空大数据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多源时空大数据透明融合框架。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文进一步提出“城市信息单元”的概念作为构建物理-数字空间交融的数据组织基础,首先,对多源、多维、异构时空大数据进行主动汇集、语义解析,完成地理知识时空构建,依据唯一数据编码,将数据信息映射至城市信息单元;然后,建立数据匹配模型和关联模型,搭建数据透明融合框架,结合多源异构数据要素匹配技术,构建时空数据透明融合规则库;最后,在众多融合方法的支持下,实现城市实体与时空多源时空数据的透明融合。借助城市信息单元与数据编码,实现城市实体与时空大数据动态融合方法体系,进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构建数字治理体系需要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先行。数据治理可视为数字治理的基础,属于数字治理的资源和技术层面。—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对于现行的国际治理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互联网公司垄断问题、金融数字业务的监管问题、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问题、新兴技术的管控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大数据和AI带来的伦理问题等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0.
从剖析航空装备测试技术体系、综合保障测试技术及智能测试保障技术的概念出发,明确了航空装备测试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分类方法,构建了初步的航空装备测试技术体系架构,分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测试保障技术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为未来构建完善的航空装备测试技术体系及测试保障技术智能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与交换,实现政务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政务数据转换和重用,最终构建政务一体化.基于电子政务5大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参考模型(data reference model,DRM)和数据集成方式论述数据调度规范标准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种政务系统数据调度框架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指导政务数据资源的规划和实施,已成功应用于某直辖市某区数据调度中心系统.  相似文献   

12.
水库相关数据对多项水利业务应用支撑作用显著,是水利行业重要的基础数据。为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共享和挖掘水库基础数据的价值,以水库数据治理为研究对象,以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台为理论指导,融合水库基础、工程督察、水情等信息数据,构建以基础层、明细层、专题层、应用层为框架的数据资源体系,并同步开展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和数据服务工作。在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智能融合应用,完成水库标签画像、语音智能问答、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质量控制等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的水利数据治理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政务大数据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蕴藏着难以估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在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政务大数据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从外部攻击、内部泄露、技术漏洞、管理缺陷四个角度分析了政府数据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安全挑战;聚焦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销毁”六个阶段,构建了管理、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的政务大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颖 《现代计算机》2023,(19):48-51+56
数字经济背景下艺术品数字资产化逐渐成为趋势,探讨艺术大数据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数据治理的原则、框架和艺术品多维元模型,同时针对艺术数据治理过程中数据处理和存储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数字孪生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在煤矿电网中的应用优势:以同步实体运行状态、数字化模拟运行2种手段来辅助煤矿电网的运行管理,具有数据驱动、实时更新、同步反馈的特点。提出了由煤矿电网物理实体层、煤矿电网数字孪生模型层、用户管理服务层、数据交流层组成的煤矿电网数字孪生体系基本架构,从物理实体、数字孪生模型2个方面探索了煤矿电网数字孪生体系运行模式。介绍了建立煤矿电网数字孪生体系的关键技术:煤矿电网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智能数据采集、基于5G的智能通信、数字孪生智能数据库、数字孪生设备智能管理平台。给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煤矿电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状态评估、煤矿电网故障定位和保护、煤矿电网智能监控、煤矿井下线路智能巡检。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煤矿电网中,对煤矿电网的状态和运行进行动态仿真建模,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今规模庞大的煤矿电网相对地面电网更高的运行要求,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推进煤矿电网的智能化进程,实现数据资源高效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催生了跨境数据流动的集聚化,在数据价值愈发凸显之时,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亦遭受挑战、面临风险。跨境数据流动需要加强数据国际治理,亦需要推动构建国际合作新秩序、新桥梁。文章以厘清跨境数据流动的理论为逻辑前提,从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法律规制的现存困境,包括多重管辖权冲突加剧无秩序状态,缺乏兼容统一框架致使规制碎片化,各国规制目的不同导致政策差异化以及面临着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瓶颈。以国际治理视域,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规制方案,包括数据主权共治、加强双边及多边合作、推动数字自由贸易区以及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和监管,以期助力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的实质化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文章介绍了数字矿山的概念和发展目标,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数字矿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基于3DGIS技术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为核心内容的数字矿山建设框架,简要介绍了实现数字矿山需要研究的信息规范和接口标准、设备智能化、高速传输网络、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3DGIS平台、三维建模算法、基础数据专业化分析处理、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对我国煤矿数字矿山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朵云+一张融合网+三级平台+N个应用模块"的智能化煤矿建设总体技术架构,分析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构建思路,形成技术架构统一、功能模块有增减、硬件参数有差异的智能化煤矿统一采购、统一建设、综合运维模式。系统分析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存在的认识与理念不统一、智能化发展不平衡、5G应用场景不成熟、"透明地质"技术保障支撑能力不足、采掘失衡与掘支失衡、对复杂条件适应性差、智能化巨系统兼容协同困难、井上下智能机器人发展不成熟、管理与人才储备不足、投入保障不足等10个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人才体系创新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要开展的科技攻关方向,提出了构建智能绿色煤炭产业新体系的发展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矿山智能化建设存在接口协议不统一、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导致矿山数据融合共享难度大,难以实现智能化矿山高质量发展。分析指出矿山智能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共享标准;按照核心规范、应用规范、运维规范,设计了智能化矿山通信接口与协议技术体系;提出了智能化矿山通信接口与协议模型,定义了该模型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构建了智能化矿山设备模型,对通信接口进行形式化描述;将智能化矿山数据分为感知数据、文本数据和音视频数据,定义了3种数据的报文结构;根据目前矿山设备、技术应用情况和发展方向,将智能矿山数据采集方式分为设备直接采集、协议转换采集、系统中转采集,给出了3种数据采集方式的适用场景,并描述了感知数据、文本数据、音视频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过程。智能化矿山通信接口与协议技术规范全域覆盖矿山数据融合通信的整个过程,旨在为智能化矿山数据采集、传输、融合、共享提供统一的接口方式和通信协议规范,实现矿山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20.
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在数字经济时代中愈发明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创造经济价值的新动能。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可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增进我国数据消费群体共同福祉、为相关领域科学决策奠定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性,是数据跨境流动治理的天然试验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安全有序跨境流动过程中,面对数据要素权属界定尚不明确、流通渠道有待畅通、安全监管仍需加强等困境时,只有加快构建数据要素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加强数据要素安全保障,才可以有效实现数据要素的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在信息化时代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