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本质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约主义是什么?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倾向?一种艺术家理想主义的探索?还是一种美学定义或是一种哲学教育? 它可以是以上的全部,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它是一种被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作家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提及的现象──总是和“简约’或“简约主义”放在一起应用在时尚及当代艺术的理想主义运动中,成为一种思想方法。 我作为学习建筑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阿道夫·卢斯、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得罗、莱特)时,感到自己对各种事物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生活。我意识到那些现代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但如何用建筑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则完全是一个新的挑战。地处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深处的一个幽静的小湖边,一家以现代流行音乐制作为主业的公司希望将一座普通的二层小楼改造成一个亚洲最大的、设备最先进的室内录音棚和其办公场所。正如这座录音棚的名字“绿洲”一样,这里的环境幽雅宁静,恰如喧闹拥挤的都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相似文献   

3.
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能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甚至是难以表达、模糊的标准,对建筑作出判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划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这势必有助于公众对建筑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建筑的鉴赏能力,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以来,从文化热带来建筑文化的研究,从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建筑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建筑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共识,而且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建筑文化研究的对象、传统建筑文化的源与流、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等等。但从整体研究方面必然还留下一些空白,可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如何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延续进行研究,以祈在专业与社会各方面得以重视,使城市建筑文化得以宏扬与延续。 优秀的建筑(传统的与现代的)是一个城市、地区文化的结晶、瑰宝与珍品;也往往是体现该地区的历史特点、历史的见证与生命  相似文献   

5.
现有建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景岩 《山西建筑》2002,28(6):10-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现有建筑的领悟与体会,简要分析现有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延续的现象,揭示了东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从而论证出东方古代建筑的功能变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但并非是现有建筑形式变化的决定原因。  相似文献   

6.
最高双峰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是重建环境与开拓环境……从各方看这山,诸峰近高远低都不同。建筑在此山中,此山也在建筑中么?合二为一,是综合性的建筑环境。它们相反相成,缺一不可。贯通工业时代的欧洲文化,无视精神环境,且认识取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很片面,使建筑环境观至今残缺肤浅。西方工业时代重物质轻精神,重社会功利轻自然,目前在反思中开始重视环境,但积重难返,仍无视生态之外的自然环境,功利之外的社会环境,特别无视精神环境。建筑学视人的精神生活仅在于观赏建筑样式,极其陈腐。腐草不成莹的美…  相似文献   

7.
张妍 《山西建筑》2004,30(16):57-59
介绍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从理解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出发,并以后现代主义为参照,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大都市面貌及建筑的关系,指出建筑师如何保证建筑行为的适当性,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张利 《山西建筑》2004,30(9):1-2
阐述了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掌握结构技术的同时也需认识建筑艺术,指出结构工程师应增强美学意识,使结构的科学美与建筑艺术美相互结合,共创完善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9.
10.
袁元 《建筑创作》2002,(10):94-95
也许我生居北京多年,对北京建筑的印象已经变得麻木了,反观我们的四周,首都的建筑群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难让人兴奋,太多的建筑问题充斥其间,良莠不齐是现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令人沮丧的客观困难永远都会存在,抛开那些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来说,建筑空间、结构工程与建筑美学之间的脱节是北京个别建筑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也说明建筑不光需要科学技术,也同样需要美学。 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建筑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横向知识结构以及相关领域里更高的素养,从而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推向极至。不是妥协,而是用睿智在更…  相似文献   

11.
陈杰 《中外建筑》2003,1(6):67-69,20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雕塑与自然的对话,说到底还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参与,本文主要论述了人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崇拜自然、关注自然、回归自然、心系自然的原始发生,并在这发生对话过程中建筑与雕塑的创造.从而回归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  相似文献   

12.
常钟隽 《新建筑》1995,(3):32-34
现代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许多用新的技术建造的建筑蕴藏着文化的内涵,体现出建筑文化的延续,而文化对建筑技术又具有促进与制约作用,一些新的技术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文化的水平。因此,建筑技术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正是这种关系为建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城市建筑色彩是形成城市建筑美学的主要因素,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主要手段,它不但对城市建筑物的造型进行装饰,同时又对城市居民心理很有影响。例如,有的颜色可以催眠,有的颜色可以引起食欲,有的颜色令人发怒。心理学研究指出,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75%,人的精神舒畅,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色彩本身并没有温度差,有的色彩之所以会使用人感到暖,而另一些则使人感到冷,这是因为色彩和很多自然现象有一定联系,如橙、黄、红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给人似乎暖的感觉;绿、蓝、紫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海水、月夜、阴影等,似乎给人以冷的感觉。 在城市建筑中,由于色调不同(冷色或暖色,调和色和对比色),使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视觉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产生稳定和轻巧的感觉。建筑物本身着色的好坏,以及它与周围建筑色彩的协调,对城市环境和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美化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段敬阳  邓浩 《安徽建筑》2002,9(2):17-19
发展中国家正在极积开展国外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以便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伴随着技术转移的深入进行,他们却面临着如下两难选择:(1)如果继续深入开展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文化的传入,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将会受到严重冲击,结果很可能使其因产生文化异化而丧失其独立性甚至走向崩溃(德国学者F.拉普和美国学者D.波普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担忧在我国建筑理论界一直存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全国范围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现代化"的大讨论,到近些时间关于对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如果拒斥外来的技术、文化,走本土低技术路线或是机械的"中间技术"路线,结果虽然使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保持其独立性,但将会因此导致其封闭而再一次落后,或者是等距离追赶先进国家.上述"两难选择论"和"文化异化论"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建筑秩美的内容,从形式秩序、平面秩序、空间秩序和组合秩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建筑的秩序美是建筑协调变化,对比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美学已经引起关生,早在几年以前就出版了《美学与电子文化》[1]的专著。人们已经认识到高科技并不单纯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物质系统,它还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社会文化现象。高科技在为建筑提供新的运作方式的同时,也必然赋予它新的美学内涵。对此,建筑设计师与理论家应当充分确认与研究。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手段及成就。因此,技术必然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与一定时代——地域——社会相对应的动态概念。随着后工业社会降临人间,技术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之一是社会”主导技术“升阶”为“高技术”(High-Te…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新经典建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上海组织了“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在80个入围建筑中,最终由专家和市民选出了50项获奖作品。50年来,上海的建筑无论在技术和设计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设计观念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建筑色彩是指一个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的色彩,它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居住小区的色彩、商业建筑的色彩、写字楼的色彩、景观建筑的色彩、文化建筑的色彩等,形成了一个建筑色彩体系。这个色彩体系对城市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和标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建筑的意境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学才 《华中建筑》1995,13(3):14-18
传统旅游建筑历史悠久,故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文章对旅游建筑的意境内涵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