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媛  徐悦颖  田永刚 《城市建筑》2023,(14):100-102+119
文章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识别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建立片区内独特的景观基因谱系,为地域景观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路径。在对秦巴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从传统村落外在营构过程和内在文化形成两个层面,构建了双层(营构—文化)、六维、二十二类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同时基于景观基因识别四原则,定性分析梳理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景观基因特征。研究成果为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为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多元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将景观基因理论引入村落研究,建立景观基因的识别指标与路径,构建系统性、可视化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该文以“满族发源地”赫图阿拉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形态分析以及文献资料收集,对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构建选址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与文化基因图谱,并分析建筑空间的演进与影响因素,为深化学科研究和保护满族传统村落提供了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茨沟营村于201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落历史悠久、格局完整、历史遗存丰富,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运用景观基因"胞-链-形"结构分析理论,从村落景观基因形特征、街巷景观基因链特征、景观基因胞特征3个方面对茨沟营村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建构景观基因图谱,提出发展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4.
杨晴  哈静  王开 《华中建筑》2023,(1):13-17
村落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探究区域民族型村落的景观基因识别对于推进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意义重大。该文选取沈北新区9个具有代表性的锡伯族村落进行调查研究,建立了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环境基因、村庄格局基因、传统民居基因和文化基因四个方面对沈北新区锡伯族村落进行识别,为村落后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镇化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阶段,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加剧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因此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概念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新方法。通过乡村景观基因概念理解,结合乡村景观基因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特性,识别文化景观基因在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中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划分及景观控制实现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继承历史地域乡村景观基因的方法。区域划分强调的是“区域性”“文化重要性”及“相互关联性”,通过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进行综合评价及考虑。景观控制强调针对乡村景观基因识别的不同层面形态,即传统聚落景观层面、农业生产景观层面、土地利用景观层面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来控制有机更新过程中的传统乡村景观基因的变化。从乡村景观基因角度出发,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岛渔村作为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景观空间,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开发潜力。识别海岛渔村景观基因并构建其景观基因信息库,益于从整体视角实现对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东沙村为例,采用ZMET识别其景观基因,引入符号学原理,借助N级编码理论,建立其景观基因信息库,结果显示:东沙村景观基因信息库主要包括布局基因、建筑基因、环境基因、文化基因4大类包含46个单元。未来对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库的构建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可视化更新,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  相似文献   

8.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9.
尹智毅  李景奇 《城市规划》2023,(3):97-104+114
中国的农业与乡村发展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编制还没有相对明确的技术路线可循,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景观基因理论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析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新视角。首先,分析了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背景;其次从景观基因提取、图谱构建、GIS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的研究现状;最后以黄陂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其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图谱构建,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华杰 《山西建筑》2010,36(28):21-22
从空间意象、空间层次、空间序列和空间布局等层面归纳了泉州沿海村落外部空间的特点,并探讨了泉州沿海村落外部空间的演化规律,以期使人们更深层次把握泉州沿海村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及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基因承载着村落方方面面的历史,是村落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载体,在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鄂西复杂的山丘地形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村落文化,也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保存下来。以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的土家族传统村落鱼木寨为例,通过对鱼木寨景观基因的挖掘提取,总结了鱼木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聚落格局、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并提出了公共空间保护和更新的可持续性策略,为鄂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构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至今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为了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延续,本文试图把元坑历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对元坑历史文化中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进行调查,总结出元坑文化基因构建图,进而进行文化基因的梳理,从而整理出元坑古镇的景观问题,并以相应的更新方式对元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村镇经济和社会生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探索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汾河流域的古交市南头村的空间基因进行研究,提出基于空间基因识别与解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8,(6)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线路,沿线传统聚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对蜀道沿线(陕南段)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结合典型实例建立由传统建筑特征、聚落布局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等四类因子构成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结合景观基因识别原则及方法对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依据识别结果,从蜀道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传统聚落的后续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本文引入景观研究的框架,从区域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征和历史环境要素四个层面,对传统村落景观图式进行分析与提取,建立了村落景观图式体系,并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为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广府传统村落中一系列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经典景观模式,为系统研究广府传统村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域景观特征,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传统村落的景观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文章基于"景观情境-行为偏好-体验质量"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情境与游客行为偏好及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物理情境和氛围情境感知会促使游客产生积极的行为偏好,进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既要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景观、街巷等空间要素的完整性,又要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生活的真实性,以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2):42-44
现存于湘西南传统村落景观中的红色标语,是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一道独特景观,其印证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历史,见证了革命事件的发生历程,反映了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方针的实施过程。湘西南红色标语是文化遗产与红色基因的体现,是凝结的文化精神与红色路标,是我们应该保护与传承的红色文化资源。保留传统村落景观中红色标语的文化基因,可激活文明因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共生,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促进资政育人及传统村落文化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传统村落现状和发展困境的分析,以云和县坑根村为例,研究民宿旅游视角下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浅析其对历史建筑和村落肌理的修复;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复兴;村落人居环境和旅游景观更新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该村景观资源利用率、社会效益还不够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地域文化的缺失和地域景观的消亡,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域景观,从景观基因的角度,对闽南地区17个传统红砖聚落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建立了景观基因解构模型,提取了景观基因的基本信息单位——文化符号,结合闽南历史文化识别了闽南传统红砖聚落的53个景观基因,建立了景观基因谱系图。研究表明:1)文化带动景观基因的"遗传效应";2)景观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影响;3)景观基因具有时间、空间、结构等多维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