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年收入将超过100亿美元,正式步入全球IT巨头行列。联想国际化梦想似乎在一夜间得以实现,中国IT业在全球从此站起来了,IBM也能借助中国力狙击惠普和戴尔。  相似文献   

2.
数字     
《互联网周刊》2006,(6):20-20
就在戴尔CEO罗林斯日前质疑联想”全球市场赢利前景渺茫”之后,联想迅速给予了激烈回应。”戴尔自己的业绩低于预期.其亚洲区的利润正在下滑.为开脱自己的低迷业绩.戴尔进行了一场非常拙劣的表演。”联想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称。他表示,联想在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业绩增长。  相似文献   

3.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之后,全球PC产业必定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个市场的领头羊戴尔公司却泰然自若。上周,戴尔在欧洲市场上对服务器、笔记本和台式机采取了最高达36%的降价行动。Computing杂志在甲骨文OpenWorld用户大会期间采访了戴尔创始人和主席迈克尔·戴尔。Computing:你是否对IBM卖掉PC业务感到惊讶?戴尔:作为戴尔公司,我们不高兴都不行,但并不对IBM此举感到吃惊,因为IBM已经在失去PC市场的优势和份额。而从产品线和市场来看,戴尔将继续从主要竞争对手手中夺取份额。Computing:你过去有过收购IBM PC的想法吗?戴尔:正象过去…  相似文献   

4.
联想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尘埃落定。这桩收购使联想跃居全球PC市场占有率第三的位置。不过对比戴尔和联想在全球PC市场各自所占的份额,联想要想赶上老大戴尔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日趋同质化的商用PC领域。可是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较量中,联想胜出并非没有可能,因为这是一场实力加耐力的比赛。  相似文献   

5.
新联想在并购IBM PC事业部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挖掘”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而从竞争对手那边寻找相关人才(俗称“挖墙脚”)也是行业内一贯做法。从去年开始有多位戴尔员工加盟竞争对手联想。其中,去年底戴尔悍将阿梅里奥加盟联想集团可说是大大地触动了戴尔的神经,阿梅里奥离开戴尔之后,接替他的是麦大伟。然而就在戴尔即将于8月17日发布2007财年第二季财报的前夕,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中国PC的老大,戴尔是世界PC的老大,世界老大来到中国,接下来是一个自然的疑问:联想与戴尔之战谁是赢家?因为这场战争有几点非常值得关注的点:第一,联想与戴尔都没有核心技术、但它们反而是PC的老大,这场没有核心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两种盈利模式的正面较量;第二,将IBM、  相似文献   

7.
并购IBM PC.新联想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柳传志答:“是一个使联想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的方法”。柳传志强调的是“方法”。实际上联想得到的是“效果”——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掌握IBM PC市场.现实的利益在于不仅可以拿IBM的名声为自己在世界各地鸣锣开道(刚入5月.便有联想中单美国军方采购的消息).更在于使市场占有率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8.
焦点事件     
本刊讯记者陈晓鹏、许振新报道12月8日,一条爆炸性消息从联想集团传出—联想和IBM共同宣布了一项重大协议:联想将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世界第三大PC厂商。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收购完后的联想,将把IBM举世闻名的“Think”品牌笔记本业务、联想在中国的品牌知名度、对消费和商用客户的高品质服务和支持、在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IT市场上的强大实力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遍及全球160个…  相似文献   

9.
当惠普的广告、戴尔的邮件一同冲着联想涌来的时候,也就说明联想已经真实地冲到了这些主流厂商的面前了几个士兵的小小纠纷很可能预示着世界大战的来临,PC市场的紧张状态透过一些细微事件突然显现出来。先是年初的时候,惠普广告涉嫌攻击联想,而这一次则是戴尔的邮件。戴尔美国的一名雇员在给客户的电子邮件中试图以“避免支持中国政府”为由,劝说IBM的原客户购买戴尔的产品。消息引起了舆论的纷争,戴尔在声明中将责任归于“员工个人行为”,而国内的许多媒体甚  相似文献   

10.
当蛇吞了大象之后,它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一条蛇?还是说会变成大象的模样? 本刊在今年第1期就联想并购IBM PC部门推出《“蛇吞象”新演绎》的报道时曾指出:“作为更像一家区域品牌的PC厂商却有如‘蛇吞象’般,并购了PC市场的大象——拥有全球化品牌形象以及销售网络的IBM,无疑需要很好的胃口才能消化掉”,并宣布要密切关注本次并购案的进展情况。时隔半年,联想并购IBM PC部门的历程仍然在艰难摸索中,而关于这次事件的炒作,一直都喧嚣尘上,不曾平息。  相似文献   

11.
联想NEC合璧真的只是想继续苦战低迷的PC市场?其实联想是想借助NEC的力量为其平板,移动以及云领域做下一轮准备!惠普以及戴尔常年在PC份额上蝉联了一、二位。然而,收购了IBM PC业务的联想也曾经占据了PC第三把交椅。不过好景不长,07年被Acer以勇猛的势头抢占。此后,虽然联想的份额也在不断攀升,不过依然敌不过Acer、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PC市场坐稳了龙头位置的联想集团,始终把进军海外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04年并购IBMPC业务显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商用计算领域,继承自IBM的ThinkPad、ThinkCentre系列早已声名远播,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存在推广障碍;然而在消费产品线上,联想始终没有任海外市场取得明显突破。今年年初,联想将消费PC的命名统一切换到Idea这个品牌上,  相似文献   

13.
数码新闻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12月初,联想宣布以总价19.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双方共同组建世界第三大PC厂商。这次收购行为, 是中国IT行业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投资。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 从而使得新联想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营业规模。  相似文献   

14.
C 《微型计算机》2007,(10S):92-92
惠普并购康柏、联想并购IBMPC事业部、戴尔并购Alienware……,似乎并购是实现大者恒大或是快速提高。江湖地位”的不二之选。2007年8月27日,宏暮宣布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奶牛花斑作为企业标志的美国第四大PC厂商Gateway。合并后,宏暮年营收预计将超过150亿美元,PC年出货量有望突破2000万台,从而超越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这次PC厂商并购案仅次于2004年底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PC业务的规模.预期将可于今年12月前完成所有程序。  相似文献   

15.
惠普的脚步     
尽管相对于戴尔和联想你死我活的争斗,惠普则要内敛许多,但对于戴尔来说,惠普追赶的脚步无疑更快。在戴尔、联想、惠普主演的PC三国志中,戴尔和联想的对决是最引人瞩目的两极,但假如因此忽略了惠普,那就大错特错了。据Gartner发布的2005年全球PC市场报告显示,戴尔市场占有率为16.8%,惠普以14.5%市场占有率排第二位,仅仅落后戴尔不到3个百分点。不过,PC在惠普公司的位置略显尴  相似文献   

16.
CCU新闻     
Sun在中国市场举措频频长城十年,资产增长近百倍联想鼎力相助 东芝笔记本全线出击IBM进军浦东 投资建立新公司开PC服务器先河,康柏提供免费现场服务联想、AST赠机献爱心……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新年伊始,联想两次出击进行并购,一是收购了IBM X86低端服务器,二是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市场一度还传闻联想预将收购索尼的PC业务。2014年注定是一个竞争更加白热化的年份,同时,布局更多的市场,在更大的范畴内竞争也将是2014年的主旋律。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联想的布局,不难看出其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收购摩托罗拉,布局移动纵深市场联想以29.1亿美元收购谷歌旗下摩托罗拉移动是在布局PC+战略的延伸,通过服务器抢企业市场,通过移动终端抢新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月23日,联想并购IBM x86业务的消息在企业级产品线中引起了巨大波澜。根据协议,联想以23亿美元的代价收购IBM的Systemx、Blade、FlexSystem等服务器资产以及Blade Network Technology等系统网络资产,联想企业级业务今后的走向备受外界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方正式路径     
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成就了方正,也奠定了日后方正集团的战略基础成立于1986年的方正,在其成立之初,主要依靠软件、贸易以及渠道代理等业务维持生计,同当时中关村内的四通、联想的创业模式非常类似,但是随后这几家企业的发展轨迹却迥然不同。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道路,柳传志在国内市场上将PC做到了顶峰,直到2004年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段永基执掌  相似文献   

20.
联想Vs.Acer     
柳一虹 《计算机》2001,(14):29-29
当年,施振荣亲身领军,将Acer推上华人PC龙头的宝座,力战IBM、康柏和戴尔等劲敌,赢得全球好评。今天,联想的柳伟志,挥舞着民族工业的大旗,拉出80万台电脑业绩,转眼间夺走了“华人第一PC”的桂冠,Acer VS.联想;施振荣VS.柳传志,好戏才刚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