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电邯郸热电厂厂前区制冷机组为4台某公司1998年生产的LSLGF1000Ⅱ螺杆制冷机组,名义工况制冷量为945kW,制冷剂为R22,单台制冷剂充注量为430kg。采用卧式油分离器和满液式蒸发器,运行中油温控制在45~60℃之间。  相似文献   

2.
分析压缩机吸气回液、外置油分离器油分离效率对螺杆式空气源热泵机组压缩机油位的影响,提出改进翅片换热器分液、优化气液分离器结构、改善油分离器分离方式等改进措施,并对螺杆式空气源冷(热)水机组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改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的油位,而且能够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空调系统中旋流油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降低压力损失,本文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流体仿真研究了油分离器内部各参数对分离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参数尺寸比例,并据此制作了一款新型油分离器,安装在空调系统中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油分离器在回油工况(最低制冷剂流速)下分离效率由95.5%提高到99.0%,名义制冷工况下分离效率由97.3%提高到99.6%;名义制冷工况下压力损失由55.2 k Pa降低至23.1 k Pa;同时获得了油滴颗粒的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4.
对涡旋式压缩机内部结构及并联压缩机回油机制进行分析,以压降为指标对压缩机内部润滑油回路的流动进行理论研究,并针对油平衡管、吸气平衡管、系统润滑油充注量等对系统回油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只安装油平衡管时,除1#或3#压缩机单独运转工况,其他运行工况下压缩机油池内油位均满足设定要求;添加吸气平衡管的同时降低系统润滑油充注量,大部分工况下压缩机油池内油位不满足设定要求;减小油平衡管管径能够增加润滑油在油池间迁移的流动阻力,在大部分工况下压缩机油池内油位满足设定要求。  相似文献   

5.
多联机空调系统压缩机贮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压缩机排油量和系统回油对压缩机贮油量的影响.前者由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决定,后者主要取决于系统运行模式.系统运行模式对制冷剂流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回油效果和压缩机贮油量,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均表明制冷时回油效果较制热时好.为制定多联机回油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全新的船用制冷剂泵供液制冷系统回油方法,并将其与传统的回油方法进行比较,据此设计一种全新回油控制装置。重点介绍该装置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要点、采用该回油方法的特点及其对整个制冷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回油控制装置可实现连续地将低压侧液态制冷剂中溶解的润滑油返回至压缩机吸气口并进入油分离器,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将低压侧液态制冷剂中溶解的润滑油量稳定维持在制冷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设计负荷计算相应名义制冷工况下的制冷量,给出变频多联机选型方法。模拟奥运会“鸟巢”的空调项目,制定2套超长配管系统方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多联机设计中应该解决的制冷剂控制、回油等技术问题。测试多联机运行参数,采用焓差法计算其运行能量损失,为变频多联机超长配管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介绍舒适性离心式冷水机组被扩展为热泵应用时出现的机组失油现象,对失油原因进行分析与验证,最后以机组在非热泵运行工况下的正常参数为基准,重新设计油分离器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重新设计的油分离器回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变频热泵机组系统特点和制冷循环热传导原理设计了一种变频空调电控箱体的降温模块,该降温模块的U型散热装置与制冷剂配管接触弧度为3/4圆弧结构,接触点切线成45°斜角,放置在空调系统中出储液器到进入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管路部分,使制冷剂经过该散热装置的温度处于40℃~50℃之间最佳温度范围。在环境温度43℃、出水温度15℃的制冷工况下,通过实验分析和验证了增加该散热装置和自然冷却两种状态下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加装制冷剂散热装置机组运行时变频器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制冷剂散热装置带走,降温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对比了变频器功率发热部件温度与制冷剂进口温度之间温度差变化情况,验证了加装制冷剂散热装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CO2在冷冻冷藏系统中适宜作为低温级制冷剂与其他制冷剂组成复叠式制冷循环。建立采用螺杆式压缩机组的NH3/CO2复叠式制冷实验系统,对低温级的CO2螺杆式压缩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并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分析,给出机组制冷量、轴功率、容积效率和绝热效率等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关系。在相同工况下CO2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约是同型号氨机组的7.5~10.5倍,且在蒸发温度越低时差值越大。对NH3/CO2复叠式制冷机组和NH3单机双级压缩制冷机组的性能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在蒸发温度低于-40℃时性能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11.
论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润滑油循环率对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工作性能的影响。为了确保实验分析的准确性,测试系统采用了双油分的装置,使排气后的制冷剂和润滑油尽量完全分离,制冷剂以纯冷媒的形式再次进入压缩机的吸气。实验中采用Sanyo某型号压缩机进行测试,其结果表明润滑油循环率随着压缩机注油量的增加而增加,油循环率对压缩机的制冷量、功率、COP以及排气温度均有影响,较低的油循环率使得压缩机具有较高的制冷量和COP,同时排气温度也比较高,较高油循环率则使压缩机的制冷量和COP下降。因此一定要选择与压缩机相匹配的注油量,控制油循环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能使润滑油起到有效的润滑作用,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又能使压缩机获得最佳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EES软件对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系统中U形埋管换热器内含油制冷流动状态进剂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含油制冷剂压力沿U形埋管先缓慢增加后减少;温度沿U形埋管先增加后减少,进入过热区后急剧增加;在U形埋管上升管段中含油制冷剂不存在泡状流,以弹状流和环状流形式存在,且以环状流为主;最小回油速度随U形埋管管径的增加而增加。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实验系统能够正常回油。  相似文献   

13.
王枫  米小珍 《制冷学报》2013,34(2):33-37
提出了一种节能型活塞式制冷压缩机耐久实验系统,该系统基于“不完全冷凝,气液混合”原理,将压缩机排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工质的一部分冷凝成液体,其余不进行冷凝而直接节流变成气体,然后气、液进行混合形成饱和气体进入压缩机吸气.分析了不完全冷凝条件下,所需冷凝的工质与非冷凝工质的质量流量关系以及冷凝器的换热量,结果表明只需少量工质被冷凝,即可以满足耐久实验工况要求,因此,选用较小功率的冷凝器就可以完成较大功率压缩机耐久性测试.最后,以某型号压缩机对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该系统结构简单,不仅节约能源消耗,而且可以降低实验系统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可推广应用到其它压缩机类产品的耐久实验系统.  相似文献   

14.
对比多种低GWP制冷剂在双级压缩与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的性能差异,并分析各制冷剂用于双级离心式冷水机组时,机组性能系数COP对有效过热度、过冷度、吸排气压损和压缩比分配系数(中间压力)等主要参数变化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低压替代制冷剂的安全性更优,且理想制冷循环的COP更高,但是其在变过冷度和变吸排气压损特性方面逊于中...  相似文献   

15.
对螺杆式制冷机组运行初始阶段的油温控制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开机时过低的冷冻油温度会使其溶解制冷剂的能力增强,从而使冷冻油黏度和润滑能力降低,加速螺杆式压缩机运动部件的机械磨损。而目前使用热力膨胀阀的油冷却系统会使供油温度不断大幅波动,并超出使用范围。采用带有加热器的油气分离器,并通过PLC控制器利用PID调节方式对电子膨胀阀开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控制冷冻油温度,可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制冷剂充注量对冷藏车用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在数值模拟得到的制冷剂标准充注量的基础上,试验研究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冷凝器出口过冷度及制冷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制冷剂标准充注量适用于实际制冷机组。  相似文献   

17.
精馏是利用气液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进行分离.本文研制的精馏型油分离器结合了传统油分离器的分离原理和精馏原理,以塔内恒定压力1000 kPa、入口温度62℃、R134a和PAG的质量比为7:3的进料条件用Aspen软件进行模拟,模拟可得通过精馏过程可除去二元混合物中的润滑油.为验证该油分离器的实际可行性,搭建了测试...  相似文献   

18.
首先就回油技术对满液式和降膜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油分离技术对机组性能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制冷剂的含油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满液式机组和降膜式机组而言,利用油分离技术比单纯的回油技术更容易实现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The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of a semi-hermetic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working with propane as the refrigerant is repor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both with and without a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between the vapour suction line and the liquid line, at different settings of the expansion valve. The suction vapour superheating is shown to improve volumetric efficiency and, therefore, global compression efficiency.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by means of the high solubility of propane in the mineral oil used as the lubricant, which can cause an excessive reduction of the refrigerant-oil mixture viscosity at low suction superheating. Besid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densation on a cold spot inside the cylinder has also been considered.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empirical model by Pierre (1982) for the prediction of volumetric and global compression efficiencies is proposed for propane.  相似文献   

20.
在对已有相关测试装置设计技术的利弊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试制冷剂-润滑油互溶混合流体管内流动沸腾特性的装置,其特征是通过与制冷剂流动沸腾换热测量回路并联接入一开式的润滑油回路,从而实现灵活控制和调节实验段内润滑油量的目的.通过在压缩机出口串连接入3个油分离器进行三级油分,从而实现压缩机出口的润滑油零排放.该装置具有连续在线注油、达到稳态时间短、操作灵活、控制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