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不但是影响建筑市场秩序、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城乡和谐等和谐社会各个方面。目前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保障劳务人员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高校用工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来自于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的影响、同工同酬落实不到位的法律风险以及人事成本的增加等方面,但劳务派遣制度自身的优越性使其在高校仍有利用空间.鉴于此,提出了科学设岗,依法合理使用临时用工;完善制度,规避法律风险;重视程序,提高证据意识以及积极尝试用工新模式,降低高校用工风险等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谈川东北劳务派遣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务派遣用工在企业员工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分析川东北西南钻井公司劳务派遣用工的基本现状入手,剖析了当前劳务派遣用工在管理上存在的难点,并就对劳务派遣用工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简化了企业用工的管理职能,使企业把重点聚焦于核心业务.但是,在目前用工紧张状况下,为用工企业招聘到合适人员,成为劳务派遣公司的重要挑战.我们在调查某劳务派遣公司招聘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劳务派遣公司的有效招聘模式即圆心招聘模式,并研究了该模式的路径、流程、效率与成本.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劳务用工现状和大学生劳务工管理模式.以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为例.阐述了电建企业劳务用工的特点,分析了使用大学生劳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劳务工问题的主要激励机制.使劳务用工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企业视角分析劳务派遣,在对劳务派遣做出界定后,比较分析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与传统用工形式的区别,客观评价企业实施劳务派遣的优势与劣势,并从用工范围界定、派遣机构选择、管理制度规范及管理体系构建等4个方面,为企业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加强劳务用工管理、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保证人力资源供需平衡,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集约化、规范化,成为供电公司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马鞍山供电公司针对员工供需失衡、劳务用工不规范的问题,通过招投标方式来规范劳务用工入口,通过有效激励、完善保障、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劳务用工的使用和培养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优化劳务用工模式,规范和完善了企业劳务用工的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油田生产单位一种重要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工已在油田生产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务派遣工在企业认同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劳务派遣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将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进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油田劳务派遣用工总量达1.3万人,部分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已成为基层生产中的主力军。要解决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问题,需建立和完善劳务派遣管理体系,稳定被派遣劳动者队伍,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劳动用工的和谐,推动油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用工主要在员工招聘过程、员工日常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务派遣公司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法律风险。要规避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风险,就要依法规范招聘劳务派遣员工,避免法律风险;规范劳务派遣员工劳动合同内容,加强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员工的直接管理;选择实力较强的派遣机构,减轻企业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1.
就业问题是江西省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之一,而三大产业是一个国家就业的根本,所以对三大产业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江西省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农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就业,但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最强,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其障碍因素,基于DPSIR框架,构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2—2020年山东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素进行识别诊断。研究表明,2012—2020年山东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向上发展,其中状态水平和影响水平9 a间连续上涨,驱动力水平、压力水平、响应水平虽有波动,但都进入了中等及以上的发展水平。现阶段影响山东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产值利润率、建筑业亏损企业比例、从业人员增长率、从业人员比例和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概念;指出劳动力配置具有自然规律,社会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两次较大失误;得出收入分配的重大差别,从根本上说是由就业岗位差别造成的;劳动力配置失误消除了,就业岗位与就业者素质相适应了,社会就和谐了。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当前我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经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公共就业服务内涵,扩大覆盖范围,打造智慧服务平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问题已给当事人、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文章就如何积极地应对失业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多条措施,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就业观念,改革就业形式;健全劳动力市场,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直接参与控制失业率的增长,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铁矿资源的日益贫乏,对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成为选矿的发展趋势。山东省某矿业公司矿石属于风化程度较高的低品位铁矿石,样品粒度为10~0mm,含水量1%~2%。根据试样的性质和风化矿分选的经验,采用干式磁选抛尾、干选粗精矿再磨再选的试验流程,获得品位为66%的精矿产品,对低品位铁矿石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IT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为社会培养出符合IT产业发展要求,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成为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呼唤。本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节能减排目标出发,利用1985~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山东省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SO2排放量的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程度的动态变化,得出了在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结论。利用2005年截面数据,对37个工业部门进行节能减排的分类研究,并将37个工业部门划分为3种类型,即低能耗—低污染工业、中能耗—中污染工业和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然后,对上述3类工业2001~2005年的能源消耗和SO2排放量进行了统计表分析,结果发现:占工业生产总值35%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消耗了61%~78%的能源、排放了90%~92%的SO2,是引起能耗总量上升和大气污染加重的首要因素;而占生产总值47%的低能耗—低污染工业,消耗了不到18%的能源,SO2的排放量也不超过4.5%,是典型的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行业。本研究为山东生态省的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社会经济有了飞速地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在对宁夏就业概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就业的问题和特点,并通过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综合探究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关系,对于宁夏以及各地级市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宁夏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人数均逐年增加,但失业人数也呈波动性升高;女性就业人数主要集中于教育、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中;宁夏第一产业劳动效率低,应迁出部分劳动力,但第二、第三产业较高的劳动效率具有进一步吸引劳动力的空间,这对解决宁夏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目标。论述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劳动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所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