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规划设计的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科学中的生态效应:(1)建筑设计的生态设计思潮;(2)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趋势;(3)景观建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动向最后作者提出了建筑科学中的整体生态设计的思想: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在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上的生态合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期是中国建筑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此时形成了一种融合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于一体的新的建筑理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营造学社”对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也曾有一些建筑理论方面的著作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至今尚未有人具体研究过“中国营造学社”与20世纪前期新兴的中国建筑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从文献研究、学术活动、建筑师及职员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这个学术团体对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当代日本建筑成功之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在我们今天的建筑创作中能更好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文章简单地回顾了当代日本建筑起步、探索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在各个时期、背景和经济条件下,日本新老建筑师的成功作品,得出了日本建筑之所以在当今世界范围举足轻重的根源,即日本文化特质一禅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出来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能力,也就是当代日本建筑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建筑形态的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建筑形态的有机性可以帮助建筑师更深入的理解自然、建筑及人的关系.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建筑的有机性如形态、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笔者分析了建筑形态注重有机性的意义,研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理论及作品,提出了建筑形态有机性表现的3个方面,即建筑装饰上的有机性、对有机本质的抽象表现和对有机形态的模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中的有机因素.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我国当代建筑的基本途径,而建筑的有机性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以来,解构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冲击.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建筑表皮形式的经典认知,解构主义把所谓完整、和谐的建筑整体作解构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创造一种感性的、破碎的空间和形态.以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规划展览馆为代表性建筑,展开了对解构主义建筑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的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立意的问题,立意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统领整个设计的过程,对作品的形成和整体风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设计的定位、内容、侧重、手法等都应该体现建筑的立意,当代建筑的立意具有非象征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其立意的构思类型也多种多样,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构思方法,指出建筑师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当代建筑的立意特点进行立意,形成有民族特点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创作暨生态建筑研讨会于2004年11月20~21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建筑师》编委会及山东省建设厅主办,我校建筑城规学院承办,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协办。会议由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王崇杰同志主持,党委书记薛允洲同志致欢迎辞,中国建筑工出版社总编沈元勤、山东省建设厅、教育厅万利国、宋承祥等同志分别讲话。  相似文献   

8.
高技派建筑兴起于建筑艺术多元化思潮滥觞之际,曾得到广泛认可.高技派建筑在经过对技术的纯粹化的追求后,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技派建筑师回归到对人文精神、地域性的关注上,使高技派建筑在信息技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筑中的"高技术"建筑与"生态"建筑的成长及将高技术与生态结合进行设计的几位有代表性的建筑师的设计思想的叙述,研究了由生态建筑中体现出来的技术、社会和建筑思想.提供了看待可持续建筑中高技术的社会化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名为“复兴”,实为资产阶级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萌芽,是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表达.建筑作为独特的艺术,更是保守与进步争夺的纪念碑,具有深远的生命力与象征性.文艺复兴建筑艺术史的范畴已超过年代界定,其人文精神正是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真正溯源点.  相似文献   

11.
从建筑学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了数字化技术给建筑领域中带来的发展,并指出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诸多积极因素,它不仅更新了建筑师的设计工具,而且改变了建筑师的设计思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分析了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许多建筑师对数字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数字化技术给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使各种复杂形体也得以实现,并使得当今时代建筑界面形态日新月异.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当代建筑界面形态的一些新特征,并探讨了数字时代建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建筑之常道     
本文对中国的建筑业现状进行了一针见血地剖析,提出“中国的建筑问题其实就是管理的问题;建筑师没有权力拿建筑来做实验;没有三五十年不落后的建筑;商品建筑的土壤需要施肥;好的建筑师关键是要有思想”等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褶子论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加深对建筑折叠形态的本质认识,梳理褶子论的思想渊源和主要论点,探析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的折叠设计策略。总结发现:褶子论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种折叠包裹、曲线连续的创作思路。在褶子论的启发下,当代建筑师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建筑认知和固有的形式语言,运用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折叠、建筑内外的折叠以及建筑与内部要素的折叠,构建了一种有机连续的空间设计观念,促进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根源,虚实关系是其特点之一,风水理论是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仿古建筑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现象,中国建筑师应当具有世界公民意识和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中国建筑事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全球化热潮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建筑领域在这一背景影响下也越来越国际化,以西方建筑语言为主导的外国建筑师相继在中国进行疯狂的建筑实验。城市趋同化和传统元素的流失已经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当代建筑师对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之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就是其中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今天许多建筑师使用新型建筑造型手段,不仅为建筑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也给人们带来美的精神享受。本文借助多元文化概念,引伸出了多元结构的定义,并从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建筑思潮与建筑流派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社会背景着手,分析了建筑创作在建筑艺术、建筑功能及建筑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需求下,建筑物中必然存在多种结构体系共存、共生的现实根源,进而系统阐述了多元结构在建筑创作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多元结构主从、多元结构包裹与多元结构并列,为建筑设计提供广阔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结构美学与建筑艺术表现的关系探究成为当代建筑设计思潮中所讨论的一种新趋势。从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出发,结合结构的本质及其对于艺术的作用,寻找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之间依存互动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实例进行解析,探求结构美学表现建筑艺术设计的实际意义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建筑理论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切入点,对于一些富有个性的建筑,可以通过构成体系来理解.这些个性建筑师们不仅将构成体系作为建筑造型的基础,同时,也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笔者从构成理论出发,探讨了他们在西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代表不同建筑设计思想(即极少主义、波普及生态思想)的建筑师的作品分析,并结合在我国正在发生的建筑现象,提出了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皮现象。文中对这一现象在建筑物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最后总结出了表皮建筑的几个特征,并对这一现象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急速发展已经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因此,现代建筑师应该理解、掌握并适应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突变,是我们直面社会和自然而必须做出回答的思辩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在或必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