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露天采矿技术》2016,(9):101-104
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取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对以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高了矿山土地利用率,尽可能恢复矿山生产前的原有生态环境,达到矿山环境保护的效果,促进了矿区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2.
针对露天矿山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得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设计的治理方案包括边坡修整工程、场地平整工程、工业场地整理工程、挡土保水岸墙工程、排水沟工程、垫渣和覆土工程、生物工程等。研究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和矿区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降低了矿山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冶市某水泥用灰岩矿因露天开采导致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挖损及占用等地质环境问题,采用坡面削清方、台阶覆土绿化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实施高陡坡面分多级台阶削清方工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及台阶覆土绿化工程恢复植被景观,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有效治理,可为类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高峰矿区地表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和地质灾害隐患形成原因,分析了地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隐患对矿山安全生产和区域环境的影响,针对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高峰矿区地表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方案,并论述了实施治理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对高峰矿区地表实施综合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地表生态环境,改善了矿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达到了预期治理效果,向实现绿色矿山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巩义市10个乡镇241个历史遗留矿山(采点)野外调查、综合调研,全面掌握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及含水层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分析。根据位置、矿种、残留资源及周边情况等现状特征,因地制宜、分区综合治理,全域共划分为43个治理区,其中重点治理(开发式治理)区8个,一般治理区35个。针对不同治理区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工程、生态及生物技术措施,消除地质灾害,修复地形地貌、土地及植被资源,切实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矿区采空区分布状况和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地下开采引起上覆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采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成灾机理。采用多种计算分析手段对以采空区充填和高陡边坡加固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了优化与治理效果分析,提出了以井下充填法及地表高压注浆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措施。分步实施了井下采空区充填治理和地表高陡边坡综合治理工程,消除了地质灾害进一步发展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达到了改善矿区地质环境、保障矿山生产安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水土流失问题是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点问题,阐述了矿山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重点从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两方面对矿山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银海  严韬 《现代矿业》2009,25(9):125-127
对鄂西矿山的环境问题如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损坏、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及自然景观与生态破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鄂西矿山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矿山开采可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集中发育区分布面积约为4.093 3 km2,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区分布面积约为10.735 2 km2,并研究了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等影响破坏情况及相关评价。研究得出,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严重,面积1.40 km2,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面积12.61 k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11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90 km2;对土地资源影响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76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25 km2。基于此,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主要有采空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措施、含水层保护措施、土地复垦措施、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为后期矿山环境修复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针对云浮市建筑用花岗岩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灾害、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及固废排放影响环境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其对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保护矿山环境,达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目的,以促进矿山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勘察,着重对矿山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查明了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预测采矿活动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矿山开采、生产和矿山周围自然环境及人类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关中地区石灰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方案,详细阐述分析了石灰岩采矿后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技术,并以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景区周边废弃石灰岩矿山为例,分析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及当地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通过"加筋土反包分台阶回填+草籽麻袋护坡、废弃土地整修及复垦绿化、边坡整修+坡面排水+平台与坡面绿化、修建道路+路边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对药王山景区游人及当地群众的生命威胁,确保了景区安全运营,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景区周边面貌,优化、美化了景区生态和旅游环境,社会、环境效益显著,为关中地区石灰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留下了宝贵经验,也可为同类石灰岩矿区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塔山废弃矿山位于徐淮陆表海盆地,属碳酸盐岩—陆缘碎屑岩建造区,矿山开采年代较早,且不规范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可能造成崩塌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造成了原有山体生态景观和地貌形态的严重破坏。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依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治理措施的不同,将该矿区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区块,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开展爆破挖削方、机械挖削方、场地平整、修筑挡土墙、修筑排水沟、边坡及平台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以达到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目的。经过废弃露采矿山经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消除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张兴辉 《中州煤炭》2023,(1):39-44,51
针对以往矿山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采坑及矿渣堆等进行平整、复绿、稳固,通过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恢复项目区原生地貌景观,使其与周边原生地质环境相协调、美观,同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介绍了万安山周边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治理区内地质环境问题,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对地貌景观进行修整,对土地功能进行恢复,主要治理工程为采场整理与覆土工程+排水渠工程+道路工程+生物工程+人文景观工程+取土场工程+标志碑工程。研究对保护该地区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杜晖  赵维钢 《中州煤炭》2022,(12):101-105,112
矿山开采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国家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针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矿山地质及地质环境调查,分析了矿山的开采规模、地貌环境特征、环境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引发方式等因素,认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表土地的占压等。通过强化房柱式采矿、控制矿柱直径和矿房宽度、废渣充填采空区、减少爆破装药量、洒水降尘、废水沉淀等预防保护措施,拆除建构筑物、客土回覆、井口封堵、平土培肥等工程,可修复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取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矿山环境,简要论述了我国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了主要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诱发因素和治理措施,并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预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抚顺市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抚顺市矿产开发历史长,规模大,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诱发的矿山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的现状,探讨了抚顺市城区的特殊性及地质环境的特点,阐述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徐州市422个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根据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的不同,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不同,总结了不同矿种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诱发条件。结果表明:煤、铁、石膏矿开采主要引发采空区地面塌陷,露采矿山主要为崩塌、滑坡,岩盐、矿泉水的开采基本不会诱发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提出露采矿山采用工程消险、点缀覆绿、土地整治、应景改造、景观再造、地质遗迹、自然恢复和综合整治8种主要治理模式;地下矿山主要采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建设再利用、浅水种植养殖和综合利用5种模式进行治理,对切实转变徐州市矿山开采现状、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向好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晓东 《有色金属工程》2021,(4):I0005-I0005
当前,采矿技术的不断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有色金属矿山采矿效率的提高。伴随有色金属矿山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的地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采矿作业中的安全风险也增加,这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对有色金属矿山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护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矿山工程地质学》在常见矿山工程中一般性的地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对矿山的地形地质图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详细信息,对于分析及防治有色金属矿山中的边坡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履行矿山业主主体责任,对研究范围内的21个图斑进行治理,分为10个治理区进行统一治理。分析了1号、2号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并对矿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进行治理修复,通过拆除工程、危岩清理工程、坑底整平及边坡修整工程、覆土工程、绿化工程、养护工程等工程手段,基本消除治理区内因采矿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地质灾害隐患等地质环境问题,修复治理区内地形地貌景观,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最大限度地修复了因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实现了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