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智化寺作为明正统时期的建筑,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典型范例,而智化寺最引人入胜的就是各殿堂内檐留下的大量的明代早期的建筑彩画,智化寺内现存各殿内檐的明代彩画非常典雅肃穆,是研究明代北方彩画的重要实例。本文将以智化寺建筑梁枋彩画、天花彩画和藏经橱彩画为主要对象,从用色、构图、纹饰、佛教题材等方面,阐释智化寺明代建筑彩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建筑中,平台建筑的平板挂檐上常使用彩绘进行装饰,例如园林别墅中带挂檐的亭、廊以及市肆中的铺面、店堂。平板挂檐彩画多采用“苏画”样式。常见的形式有灰色挂檐彩画、黄线苏画、片金挂檐彩画和金琢墨挂檐彩画。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内檐彩画。文章基于 2015—2017 年间的数次实地勘察和高清数字化影像采集,全面记录彩画的现状信息,辨析和梳理该殿宇内檐现存的彩画样式及壁画中建筑形象上的色彩装饰,并从纹样形制、施绘色彩两个角度总结其特征及与 《营造法式》“彩画作”相关部分的关联。并以复原性摹绘的方式,试图尽可能还原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各构件及整体彩画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智化寺彩画中构图、纹饰、色彩的基本特征,以及经橱、脊桁、藻井、天花彩画中八宝、五供、羯磨杵等纹饰与梵字的结合。同时,解读了以转轮藏和铜钟为代表的佛教器物之梵字,以及两处梵字之间的关系。智化寺彩画与佛教器物梵字的考察,不仅显示出明代藏传佛教对北京地区佛寺的影响,而且表明了彩画设计的整体性、逻辑性,其内容的多样化及其含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是明英宗皇帝崇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整体寺院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1961年智化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本文将从智化寺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智化寺古建斗栱的类型和用材形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智化寺古建的明代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是明英宗皇帝崇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整体寺院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1 961年智化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点,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本文将从智化寺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智化寺古建斗栱的类型和用材形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智化寺古建的明代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椽头彩画是建筑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代建筑的椽头彩画,图案丰富多彩,做法也多种多样。清代椽头彩画分为飞檐椽头(飞头的端面)与老檐椽头(檐椽的端面)彩画。最常见的飞檐椽头彩画一般有五六种;老檐椽头彩画有十余种。但这些图案纹样,由于它们要与不同等级的大木彩画相配运用,大木彩画的等级不同,椽头彩画做法也不同,因此便形成了椽头彩画多种变化的图案。现将清代各种椽头彩画纹样、色彩、做法以及与不同等级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明十三陵为例,通过对明代典型官式做法石牌坊及其石雕彩画的分析研究,总结性的阐述了这一时期彩画的纹饰特点及构图比例关系,并与现存明代官式木构彩画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明代官式建筑彩画各时期的基本特征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形成于清代的宝珠吉祥草彩画是官式建筑彩画类别之一,兼具满、蒙、藏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仅装饰于清代皇宫城门与帝王陵墓建筑内。北京中轴线上的端门内檐彩画属于清代宝珠吉祥草存迹,独特的方心式布局,使其成为宝珠吉祥草彩画的一个特例。宝珠吉祥草元素的形成与角色转换,见证了中国古建装饰艺术多样化的创新历程。作者从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结构布局、纹饰特征入手,将其与传统满、蒙宝珠吉祥草纹饰进行对比分析。于共性中寻找差异,梳理出宝珠吉祥草纹样演变脉络,剖析端门内檐彩画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论证了端门内檐宝珠吉祥草彩画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相似文献   

10.
段浩琦  李丽 《城市住宅》2021,28(5):95-100
汇宗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清代皇家寺院.300余年来,汇宗寺历经多次修缮,建筑上保留建寺之初绘制的官式彩画与后期修缮绘制的地方彩画,其中保留现状较完好的地方彩画主要分布在汇宗寺章嘉活佛仓院落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内檐的梁枋上,这些彩画在继承清代官式彩画形式特征基础上,融合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是研究内蒙古地方彩画的典型范例.在现场勘察基础上,对汇宗寺章嘉活佛仓建筑内檐彩画的构图、纹饰、色彩3方面艺术特征进行研究,评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智化寺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禄米仓,明正统九年(1444)宦官王振创建。其建筑座北向南,前后六重,东西三路、全盛时期占地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拥有各种房屋两百余间。智化寺前半部中轴线上的殿堂是按其宗教意义设计的。主要殿堂红墙之上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万佛阁内彩画图案为旋子彩画,盒子绘旋花。在建筑结构上,智化寺既有宋元的做法,也有清代的形制,同时还具有明朝的特征,并未限于单一规制。  相似文献   

12.
张旭  何兰 《山西建筑》2012,38(11):241-242
对东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锦州天后宫配殿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过厅檐口木雕与过厅外部斗拱彩画的特点及个性,指出该建筑装饰风格既延续了南方传统天后宫装饰特色,又具有北方清朝末期建筑装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崇圣寺是榆社县仅存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寺院隐于禅山山坳,依势而建,院落格局保存完好,现存最早为元代建筑,寺内附属文物如碑刻、彩画、壁画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自明清修缮以来,寺内建筑未曾进行过大的修葺,但由于自然风雨侵蚀和年久失修,寺内各建筑、院面及围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这些问题已危及到文物的安全。本文依据残损情况提出了具体修缮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峥嵘  万谦 《华中建筑》2012,(10):180-183
现存武当南岩的两仪殿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时所建,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极为珍贵的明代原构官式建筑。古代设计者巧妙结构,侧筑山门,其外檐廊直通元代天乙真庆宫石殿,且明间前伸出龙头香,面向金顶,这显示了中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构思,并充分反映了道教的"道法自然"。该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等方法,对两仪殿元代至明代的历史作一个完整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江南元代木构延福寺大殿构架形制中的两处重点问题,从现状重檐与歇山转角做法的存疑入手,提出虽然当今大殿为重檐厦一架形式,但早期原形制应为单檐并保留厦两架做法的推断,阐明了推断的依据,并分析了造成现状形式的成因,总结了延福寺大殿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即大殿作为早期至明代寺庙建筑过渡的重要节点,其形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建构思维的转变,并仍延续和保留部分早期做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林源 《建筑与文化》2008,(10):86-87
会仙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是一处由金、元、明各时期单体建筑组成的道教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其中主要建筑的结构做法、构件特征、外观形式等的勘察和研究,提出了会仙观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征,并对其价值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地坛,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〇年),清乾隆年间扩充改建。是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祗之所。皇祗室是地坛的重要建筑之一。皇祗内檐彩画是清中期的彩画风格,是“和玺彩画”的早期作法。与清代晚期的和玺彩画比较有一些较显著的区别。皇祗室的和玺彩画,在北京地区仅此一处,是研究和玺彩画的形成发展非常重要的史迹。  相似文献   

18.
龙兴讲寺大雄宝殿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地面木结构建筑之一,殿内梁枋彩画丰富,兼有官式和民间彩画的特征,为其他地方所不常见。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将大雄宝殿梁枋彩画式样与明清时期官式彩画进行比对,同时对不同纹样逐一探源,推断出大雄宝殿梁枋彩画的起源与变迁过程。以龙兴讲寺大雄宝殿为切入点,探究明清时期湖南地区旋子彩画由官式向民间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内乡文庙始建于元大德 8 年,其主体建筑大成殿保留有较多宋元时期建筑构造特征,是研究早期建筑遗存的重要参考,同时其建筑梁架上保留有中原地区风格的建筑彩画,也是研究地方风土彩画独特性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结合近期运用 3 维点云扫描技术对其进行的扫描成果和对室内彩画的现场调研进行梳理分析,试探讨南阳市内乡文庙主殿大成殿的建筑及其内部装饰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