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反思。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理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避难场所定位、容纳量测算、功能分区、应急通道设计、设施配置、标识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3.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难场所是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全面而系统总结近年来江苏省应急避难场所推进过程中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及典型案例,凝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要求、专项设计审查要点、信息系统建设内容,期待能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与防灾避难 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城市突发灾害,经规划与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与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当前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难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救助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9月,全国第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元大都公园建立。  相似文献   

6.
蔡庚洋  贺俏毅 《规划师》2011,27(12):67-71
科学准确地预测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关键,是决定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规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资金投入和场所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杭州市在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  相似文献   

7.
赵敏  杨剑 《安徽建筑》2012,19(1):74-75
对绵阳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局,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铜陵市为例谈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安徽建筑》2010,(4):34-34,38
对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点,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出发,探讨可供规划选址的空间场所类型及必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时限和距离、功能和规模、场所和条件、设施和运行等4个方面的规划要素和内容,对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制的背景下,为了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审批管理,保障落实应急避难的功能建设内容。最后提出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布局已成为城市规划必须严守的安全底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既有规划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解析了上海市单元层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长宁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编制实践,对该层面规划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城市民众用于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文章在对国家一些典型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宿迁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和建设案例,对指导宿迁市今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之后,各地开始规划建设避难场所,但是从近年的实际效果看,仍存在很多问题。避难场所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由重视场地选址到重视内涵建设。研究构建了一套对城市现状避难场所应急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评价的方法,提出以安全性、可达性、规模容量、应急配套设施和应急管理5个方面为主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析了当前避难场所的种种不足,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避难场所应急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等单个占地面积大、容纳避难人群多的避难场所。由于街头绿地占地小,容纳人群不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造成大量可供紧急避难空间的浪费。文章通过实例来探讨街头绿地在应急避难场所中的应用,将防灾减灾功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独有的特点,提出了科学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三大原则,为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型街头绿地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临时安置百姓生活的场所。5·12汶川8.0级地震、3·11东日本9.0级地震等国内外大量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例,充分证明了应急避难场所对于做好民众的疏散安置工作,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来,我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有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为使场所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编制场所疏散安置预案是将场所设施功能与民众疏散安置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该预案的编制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15.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但其空间布局合理性与服务效果有待评估与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指标判断、GIS网络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布局的层面上,研究北京市二环内应急避难场所对于二环内社区分布的合理性与服务效果,以期判断社区居民是否能在应急避难时间要求内步行到达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并为后续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灾害危机,安全问题日益紧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日趋重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资源,兼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根据不同需求可实施不同的联动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地下车库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为例,提出地面应急避难场所与地下空间联动的原则和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汪鑫  吕萧 《中外建筑》2013,(3):42-45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向特大城市高度集聚。并且伴随快速城市化进程,全球环境逐渐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空间分布基础上,总结出武汉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进一步对武汉市各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进行分析。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形势,分析乌兰浩特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成区现状概况及上位规划,提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目标,并对城市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系统和避难设施等内容深入研究。本次专项规划的编制,对统筹城市防灾体系、提高防灾综合能力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安全前置条件  相似文献   

19.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应对的主要灾种,明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类型,剖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与需求关系及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对策和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引言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经政府规划、建设或对某些建筑物改造后,具有一定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群众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安置的室内安全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123处,其中室内场所684处,室外场所439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