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汶川地震与日本兵库县南部等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等灾害的考察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现代城市灾害的新特点与新规律,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灾害新特点,如灾害的复杂性、多样性、广域性以及扩散性和连锁性等。结合对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的发展与应用状况的分析和建国以来城市设施机能状况和灾害特征的分析,从城市减灾对策研究、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加强城市防灾工作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城市防灾规划的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例如:1)逐步建立以区域防灾梯级公园、小学防灾据点、社区防灾据点为主体的防灾网状新体系,将防灾规划系统化;2)实施防灾梯级公园建设新体系、建设多功能防灾避难场所,将防灾公园体系化;3)提高单体抗震能力、完善小学防灾据点与社区防灾据点功能;4)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宣传、提高公民防灾意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与重构, 水环境安全、适灾空间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等 内容成为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热点,对空间规 划与风险管理提出持续不断的调整与学习、有 效适应灾害等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应对洪涝灾 害的规划趋势,围绕洪水资源、洪泛土地与社 会行动方面,梳理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学习与资 源管理、洪泛区的情景模拟与用地管制、管理 体系优化与社区治理等国际规划经验。在此基 础上,面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流域专项、省 级层面、市县层面,分别提出洪涝情景模拟与 淹没范围划定、生态单元规划与重大防洪设施 布局、国土承灾风险等级划分与功能管控、绿 色空间适灾配置、项目选址避灾引导、分阶段 社区应灾体系构建等洪涝适应性策略,形成国 土空间安全语境下的洪涝适应性规划框架。以 期强化各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间的纵向传 导与横向衔接,为开展适应洪涝灾害的规划实 践工作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针对目前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对南京市新街口周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以期获得典型的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现状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背景,并结合相关理论资料,从居民构成、交往空间、住区安全性等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可行性建议,作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山地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城市生活对通讯、交通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住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堪忧,亟待对住区防灾空间体系进行完善.研究分析了山地自然灾害的特征和住区防灾空间体系建立的难点,总结出避难场所面积不足、疏散通道不畅、生命线系统脆弱等问题,结合住区立体开发的趋势,利用地下空间的抗毁特性,构建立体式防灾空间体系,即通过各项防灾功能的立体叠加,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防灾体系,强调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并提出该体系的规划策略,即整合防灾要素,建立分层利用的竖向结构,组织立体式救灾通道系统,以共同沟形式构建抗毁性强的生命线系统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 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 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 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 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 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 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 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 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 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 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 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 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 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聚居区火灾、治安和公共卫生等衍生灾害的致灾因子与致灾机理的分析,从防灾体制、灾害预警、空间防灾和民众防灾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防控策略。以聚居区的特征与需要为基点,不但提出城市空间防灾优化策略,更强调建立聚居区综合防灾体制、灾害监管预警体系、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等非工程性措施,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聚居区衍生灾害的产生与蔓延,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国家,但我国防灾减灾事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灾害对策体系,在灾后重建及应对方面也比较缺乏经验。因此,借鉴他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进而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该文针对我国防灾体系的不足,对日本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内容、避难空间设计、传统木构建筑的防灾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及宣传普及工作等方面进行总结,为加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的到来使得城市高密度地区出现生命线工程承灾力不足、疏散空间缺乏等现象,城市公共安全受到严峻考验。文章从综合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应用3s技术(RS、GPS、GIS),对天津市的相关灾种与所需保障设施进行分析,对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和防治,以做到科学防灾减灾,提升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防灾减灾政策的发展,指出当前阶段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等技术仍有欠缺,信息化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薄弱,并缺少综合化、集成化与系统化的防灾减灾科技平台建设。为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在系统研究城市建设多灾害防御技术基础上,构建"单体建筑防灾设计—区域防灾分析—统一管控平台"三个层次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技术理论体系,完善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了从单体建筑到城市不同维度的灾害分析与处置决策支持,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雪艳 《华中建筑》2007,25(12):77-80,131
如何评价和分析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结合我国城市住区景观建设特点,可从功能性、经济性、历史人文特征和景观维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功能性又分基础生存需求、审美度、社区感三方面内容.本文将"人--动物--植物"的共生互动关系作为住区景观评价的一个重点,并将住区生态性融入住区基础生存需求及社区感营造的功能作用,视良性生态环境为住区基础需求,将社区概念扩大至"人-动物-植物"的共享家园.据此,文中列出一系列住区景观评价标准和参照表格,对于开展城市居住区的景观分析评价工作及我国城市住区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城市住区设计是当今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城市生活倡导的主题。文章通过对瑞典斯德哥尔摩新阿斯塔法特住区国际建筑竞赛获奖方案进行解析,从城市一致性与可持续开发、都市混合与新旧并置、识别性强的公共空间等方面阐述了瑞典在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创新理念和策略,同时结合新阿斯塔法特住区竞赛获奖案例,归纳和总结出对我国城镇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特性和各灾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明确了地下空间防护体系的功能、建设原则、布局、结构、并对其网络化防护效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效率与品质,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形态对城市住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TOD理论与我国城市住区规划现状相结合,从土地使用策略、交通模式、社区场所感三个方面研究TOD对城市住区规划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4.
赵东昊  耿虹 《规划师》2020,(5):103-108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世界各地,现代交通技术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也为传染性疾病的肆虐提供了温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由于病原体人际传播能力较强和发生在节庆期间等特点而对我国城市发展、人们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对传统城市防灾规划内容进行解读,指出其存在防范灾种数量不足、对城市承灾体考虑不全面和内容缺乏统领协调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防灾规划复合化体系建构的新思考,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3个层面提出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城市未来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立题背景人类防灾减灾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外在城市防灾备灾,应急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芝加哥在1871年火灾后就考虑建设具有抗火灾能力的公园系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此规划方法与思想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校园因历史原因具有人群密度高、区域内功能划分混乱的特点,这使其成为当今城市各项防灾体系中较为脆弱的一环.文章以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为基础,以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建设、功能分区、人群行为和疏散路径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实地调研和GIS数据平台,对校园防灾规划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的防灾规划提出改进意见,提出"环绕式避难场"的高校防灾规划构想,提升地震灾后校内人员的避难效率,提升我国校园防灾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现象,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需要通过加强居住区的规划管理,房地产的引导、控制,社区的建设服务等措施,对住区的空间分异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灾害事件的频发加速了我国防灾事业的发展,社区防灾是全社会防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社区防灾事业起步较晚,体系尚不成熟,国内外也鲜有从社区防灾与治理体系整合的创新角度而进行的相关研究,国际经验表明:依托社区治理多主体协同体系发展社区防灾,能够以较低的组织管理成本获得高效的防灾管理体系。因此本文从社区治理与社区防灾多主体体系整合出发,首先对比研究国内外社区防灾与治理整合的优秀案例,提炼其关键特征;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在这两方面的本土化实践,发现我国社区防灾和治理体系缺乏多主体协同机制、脱离;最终结合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建设缺陷,提出了"体系共建、全民共识、经验共享、智慧共生"的四大整合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社区治理与防灾多主体协同体系的实践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立题背景 人类防灾减灾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外在城市防灾备灾,应急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芝加哥在1871年火灾后就考虑建设具有抗火灾能力的公园系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此规划方法与思想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多次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使其充分重视城市应急避难空间规划和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其在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规定城市公园必须具备防灾功能,1978年创立了防灾公园制度,在公园内部补充备灾设施,并在各大城市建立完善的临时——区域——广域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综合防灾安全,探讨了我国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与相应层面重点解决的内容。通过对国内外综合防灾规划实践的调研与分析,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与编制体系现状,将综合防灾规划分为防灾战略研究、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规划、综合防灾专项规划以及单灾种防灾规划4个过程,并重点针对总体规划中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