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统计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历次护岸工程经验交流会关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统计成果,统计了2002年以后湖南省和湖北省长江干流的崩岸情况,分析了崩岸统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能简单地以目前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长度已达标就判断长江的崩岸治理任务已完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岸抗冲性较差,水流冲刷力强,河床冲淤变化频繁,崩岸险情时有发生,河道治理对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与河道演变特性,分析了中下游河道崩岸与护岸工程现状、现有护岸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河道崩岸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揭示了不同类型护岸工程的破坏机理,简要介绍了河道岸坡稳定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总结了长江中下游的崩岸治理与河道整治技术,最后通过典型实例介绍了崩岸治理与河道整治技术在长江中下游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司国良 《中国水利》2009,(12):39-41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治理多年来基本采用平顺抛石护岸工程。东梁山崩岸治理试验工程采用全新的水上带锚桩钢筋框架梁护坎和水下充砂管袋软体排设计及施工流程,形成相关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经多年观测,工程效果良好,提高了护岸防护效果,保护了生态与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河道崩岸治理方法及典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江河道崩岸岸段治理现状.对抛石、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混凝土铰链排、柴排等护岸结构形式进行适应性分析,并结合典型窝崩岸段治理实例,对护岸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京河段水沙条件下,抛石结合四面六边体框架群的护岸形式对窝崩治理的促淤、减速、稳定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确保堤防安全和河势稳定,针对重点险工险段的护岸工程,到1997年止,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总长为101km,占崩岸线总长的80%,是长江堤防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第二类为治理蜿蜒型河道实施的裁弯工程,在20世纪60-70年代实施了三处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已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类为治理分汊河道实施的堵汊工程,从70年代至今,长江中下游共实施了8处堵汊工程,从上治理工程均取得了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芜湖东梁山崩岸治理工程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设计,采用了充沙模袋软体排护岸新技术,是我省在长江护岸工程中的首次应用,本文对该护岸工艺进行了概述和探讨,为该项施工技术在长江崩岸治理中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现状、需求及型式等的分析,探讨了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护岸研究.要更加重视从生态角度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与险工段河段的综合整治,同时还需开展对不同类型生态护岸防护机理、生态效应、已实施护岸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生态护岸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江调圩段砼铰链排护岸设计概况、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了砼铰链排护岸型式优点和不足,对今后实施沿江崩岸治理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两种护岸新材料的应用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铰链混凝土沉排与模袋混凝土两种护岸新材料应用技术的试验,结合长江中下游河道护岸区及附近的水流泥沙运动、护岸材料及防护体的特性,分析研究了其护岸工程的效果、破坏机理及适用条件。研究表明,柔性的铰链混凝土沉排基本能适应河床变形,扩岸效果明显好于不易变形的硬性模袋混凝土,并提出了两种材料护岸工程的优化改进措施,可供护岸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中的崩岸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和崩岸险工段现状的基础上, 对崩岸治理的原则、护岸工程型式和材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也可供其他河段的崩岸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长江安徽段崩岸实际情况,从水流、地质、河床边界条件等方面地崩岸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据以提出了护岸、弯道曲率控制以及河床边界调整等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江科学院余文畴教高、卢金友教高撰写的《长江河道崩岸与护岸》的著作已于2008年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0章,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研究,包括崩岸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崩岸研究的现状与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崩岸与防治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崩岸与河道平面变形的关系及河势控制;崩岸形态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崩岸整治新技术试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崩岸险情严重危害堤防工程,因此研究其治理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崩岸的成因及一般的整治方法,阐述了长江中下游3个崩岸治理试验工程采用的新措施、新材料及施工新工艺。试验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实践说明,将带锚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等水上护坡结构与水下模袋排体通过锚定沟连接成一个抗滑的整体是新型护岸工程设计的关键,护岸工程的排渗与稳定计算是试验工程的设计要点;采取垫土工布抛石在长江上是可行的,其经济技术指标明显好于我国以往的抛石护岸方法;岸坡上充灌再向水下拖拉铺排的施工方法解决了新技术的水下施工问题。试验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在崩岸治理中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98长江大水后,国家开展了大规模长江防洪工程建设。护岸工程作为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直接关系到已建堤防的安全,而且对控制长江多变的河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模袋混凝土在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成功应用,为河道防护、路堤边坡防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15.
王灿 《人民长江》1996,27(4):45-47
建国4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得到了很大发展,兴建实施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栽弯工程,堵汊工程,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效益,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大洪水,干流河道先后发生崩岸61处,累计岸线长40.3km,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治理加固经费严重不足,原建工程标准不高,特异水文条件的作用等因素造成的,尽管如此,从总体上分析,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在战胜1995年洪水仍发挥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利》2006,(24):5-9
"十一五"防洪建设重点工程 □大江大河治理 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加快实施平原洼地治理等3项工程建设 加强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崩岸整治及荆江河段河势控制,继续实施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建设长江中下游连江支堤以及汉江中下游等重要支流堤防工程,对长江口进行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7.
程瀛 《中国水利》2014,(3):66-66
<正>日前,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正式批复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设立"安徽省长江崩岸治理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这是该省首批获水利部批复设立的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基地位于芜湖市境内东梁山下游约1.7km处的长江边,规划建筑面积2200m2,占地6hm2。示范基地以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为依托单位,推广新型防冲护岸构筑物崩岸治理新技术——将水下护岸与水上岸坎保护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该省乃至全国江河崩岸治理新技术推广示范、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随着水沙情势的显著变化,长江中下游干流崩岸险情频发,加强崩岸治理和岸线保护是沿江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梳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游水沙情势变化、河道冲刷和崩岸情况的基础上,以2017年11月江苏省扬中市江堤崩岸为例,分析崩岸段近期河道演变特征和地勘资料,认为河槽持续冲刷下切贴岸及二元土质结构河岸是崩塌的主要原因,而2016~2017年连续大洪水加了快崩岸的发生。崩岸发生后立即实施了窝塘抢护并修筑临时挡水子堤,随后实施完成干堤复建和窝塘上下游岸线守护工程,实现了2018年成功度汛。此次崩岸的特点和原因在长江中下游较为典型,对崩岸治理与岸线保护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水下地形测图档案是长江重要的隐蔽工程档案,是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测绘研究院一项重要的测绘科研成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长江水下地形测图档案为长江流域规划、护岸工程及崩岸治理、沿江的国民经济建设、长江采砂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受河道自然调整和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水库运用对来水来沙条件改变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经受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变化,近年来局部河段河势调整有所加剧,新的崩岸险情频繁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长江堤防安全、引发局部河势调整,甚至影响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中下游崩岸应急整治工作,近5 a来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用于183处崩岸险情的汛前应急整治,总计守护岸线长度78.089 km,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长江崩岸应急整治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议明确崩岸应急整治主体责任、建立应急抢护机制、加强河道监测预警、强化崩岸治理技术研究和加快崩岸系统治理工程的实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