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初,在我们讨论编辑出版这期专辑的可能性时,暂定的标题是"澳大利亚当代建筑"。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一措辞可能附带着一个潜在的涵义,这个涵义似乎与我们对这个人少而广袤的国家中当今建筑现象的理解不太吻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澳大利亚建筑"和"在澳大利亚的建筑"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差别。前者暗示着一批建筑作品,它们共同分享一些明确的特点,从而使它们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建筑;而后者则强调澳大利亚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而且也是这些建筑作品出现其中的一个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2.
常钟隽 《新建筑》1997,(2):64-64
理解建筑的完整意义——评《建筑体验》常钟隽理解建筑并不等于能从某些外部特征去确定建筑物所属的风格,只看建筑物是不够的,必须去体验建筑。你必须去观察建筑是如何为特殊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又是如何与某个时代的全部观念和韵律一致的。——SE拉斯姆森伴随着人类文...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声音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我们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去理解建筑的生命和意义之所在。每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UED:请谈一下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思考? 粱井宇:我希望能够站在非建筑师的角度去想问题,并在更广阔的背景和事业下去思考绿色建筑,而不是局限在建筑师的身份。绿色不要光谈绿色建筑,我们还要尽量地去了解整个环境,或者说我们的地球作为一个生态圈,它的能源是怎么被消耗掉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从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去考虑,而不仅仅是对建筑而言。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释义学的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新建筑》2001,(2):64-66
理解不是抛弃观者的成见去追寻建筑师的原意,相反,成见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理解是在观者的现在视界与建筑的历史视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一过程以语言为媒介,我们正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建筑的。在不断更新的理解过程中,建筑语言不断表达着新的东西,构成建筑意义永无究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5)
如彼得.卒姆托在《思考建筑》中所言,光静谧地在他的建筑上抒写诗意,而这是达到真实的唯一路途。独创性、古怪性与诗意无关。空气、光线、声音与材料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它们言说自身却并不使我们惊愕。这些内容终究回归于主旨的情境。这就是卒姆托建筑的中心:它们并不是作为一种表演、为了使我们惊异而被建造,而是为那些不必"用喋喋不休去惊奇"的人而存在于此。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  相似文献   

7.
继承而不是割裂传统,是我们一贯的态度,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会面临很多困惑。最大的困惑在于,我们是否有必要在一个现代的社会中探索传统建筑的回归问题,因为当下的社会已无法也没有必要去大量地建造传统建筑。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部分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很多探索仍然停留在符号化的运用中国元素的层面上,但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不应该如此简单化,而应该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由北京集美组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北湖玖号"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停留在了符号化运用中国元素的层面上,但他们毕竟是在探索而且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有创见。所以杂志社在2006年4月30日特地邀请了京城多位有名的专家,在"北湖玖号"的建筑现场围绕在建筑领域如何表现"中国精神"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夏明 《华中建筑》2003,21(2):19-20
中国的地域性建筑是一种蕴涵着巨大创作潜力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对传统建筑的理解也应抛开形式,转向功能、意义及人们的生活空间。最后指出在中国不同城市的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建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慎谈"异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建筑遗产"异地保护"方式的由来,论述"异地保护"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指出目前对"异地保护"片面理解和错误做法的危害,并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对建筑遗产实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它们得到充分再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设计的室内随建筑而生,所以人们常说,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成果的一种再创造。就象写文章,给定一个起始段,内容如何充实,或扬,或抑,或承,或转,室内设计师都应在理解建筑的基础上去发挥,这样才能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生命力。北外出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实现从建筑室内设计到工程施工的和谐统一。这个工程为我们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个优秀的富有责任心的建设师,一个好的建筑和一个开明认真的业主,使得我们几乎在还未开始时就已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1.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5.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16.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洪鸿  王进魁  段海 《建筑》2006,(8):34-38
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最近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一级项目经理数据库,规范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管理。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迅速建立起一整套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为此,本刊将对各地建筑市场管理处的负责人进行专访。欢迎有关同志就“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转变监督管理方式”这一话题,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18.
同样使用了框架体系的中国传统木建筑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只有被还原至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得到对各自代表的建筑空间的正确解读。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框架体系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进行比较,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中所隐藏的等级观念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突出了文化背景在解读建筑传统时的决定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