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灌溉扩展和大规模节水灌溉的实施,新疆的土壤盐渍化表现出了新的问题和特征。通过模拟新疆当地的灌溉种植实践,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和集聚规律。研究表明:当下层土壤电导率高于7.5dS/m时,棉花根系向下生长缓慢,主要表现为横向扩展,并且下层土壤盐份浓度越高,根系向下层扩展的时间越迟。淡水滴灌盐土,可使上部土壤(20cm以上)逐渐脱盐;微咸水滴灌盐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会有一定增加并稳定于一定数值。微咸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盐份浓度大幅升高不容忽视。对于低盐土壤,微咸水灌溉引入的盐分主要增加深层土壤的盐份含量;对于高盐土壤,微咸水灌溉携入的盐份主要积累于20cm处。  相似文献   

2.
《南昌水专学报》2017,(1):37-41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春玉米咸水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作物生长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动态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咸水灌溉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淡水灌溉处理,且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越大;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和盐分累积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灌溉水矿化度为3 g/L的咸水灌溉土壤盐分主要累积在40~80 cm土层,而在0~40 cm土层累积量较少。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春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均逐渐下降,与淡水灌溉处理相比,3 g/L的咸水灌溉减产幅度为11.16%。该研究区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短时期采用灌溉水矿化度低于3 g/L的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盐分不会在土壤产生大量累积,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小,可以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盐分的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拟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以衡水地区为例,研究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地区地下微咸水对灌区玉米进行灌溉时,受气象因素影响,表层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较小,随土壤埋深的增加逐渐增大;含水率变化频率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呈现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在降水及灌溉水的作用下,土壤含盐量下降明显,由初始值2.39 g/kg降至1.40 g/kg;考虑地下水作用,土壤在160 cm处出现盐分富集现象;当土壤水分通量增大时,土壤接受降水补给,洗盐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合温室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了不同微咸水净化灌溉管理模式对黄瓜光合、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黄瓜的光合指标与水分利用效率均降低,但品质有所提升。混灌(微咸水与净化水1∶1)与轮灌(按次)相比,黄瓜光合速率大致相近,干物质积累增多,品质有所改善,且混灌比净化水灌溉节省处理成本50%。因此,混灌(微咸水与净化水1∶1)是该试验条件下最优的灌溉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微咸水灌溉技术与土壤水盐调控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微咸水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地下水资源更新、淡水存储和环境生态建设与保护.微咸水灌溉带入农田大量盐分,改变土壤物理和化学特征,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作物生长过程,这些是合理科学而安全利用微咸水进行农田灌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水盐调控方法研究,对于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微咸水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ArcGIS中反距离权重法分析解放闸灌域2000—2013地下水矿化度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异特征,并探索地下水含盐量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年内变化看,地下水矿化度在超过5g/L,尤其在4月地下水矿化度超过10g/L的观测井,受引黄灌溉影响最大,低于5g/L影响不大。从年际变化趋势可得:5g/L以下矿化度的地区长时间保持不变;5g/L以上的区域有个别地方矿化度在2004年以后降低;20g/L的观测井及其附近在2000—2010期间,矿化度降低。解放闸灌域从2000—2013其地下水矿化度在2004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看:2000—2013,经过综合治理,解放闸灌域的地下水矿化度在原有基础上,小于1g/L的淡水分布极其微小;2~3g/L的微咸水分布面积占比减少;4~10g/L的咸水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大于10g/L的高矿化度地区分布面积占比下降,2013年的分布与2000年的分布相比,面积减少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南昌水专学报》2017,(3):47-51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开展春玉米咸水灌溉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溉定额和灌溉水矿化度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灌溉水矿化度不同灌溉定额下,株高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少而降低;相同灌溉定额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下,春玉米株高具有较大的差异;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具有与株高类似的变化规律,重度缺水灌溉处理下,生育末期淡水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比3 g/L水处理、6 g/L水处理高出8%、20%。春玉米根长密度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少而增大。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少和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春玉米的产量逐渐降低。水盐联合胁迫作用下,3 g/L的轻度缺水灌溉处理、6 g/L的轻度缺水灌溉处理、3 g/L的重度缺水灌溉处理和6 g/L的重度缺水灌溉处理分别比淡水充分灌溉处理减产了29.8%、34.8%、37.9%和46.2%。  相似文献   

8.
咸淡混浇是将浅井微咸水和深井淡水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灌溉的一种灌溉方式,具有节水、节能、投资小、见效快等优点.文中通过对这一灌溉技术的分析与应用,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增氧灌溉可改善灌溉导致的根系缺氧胁迫,促进作物提质增产,同时也会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明确增氧灌溉下土壤N_2O与CO_2的排放特征,设置灌水量(非充分和充分灌溉)和增氧量(对照溶氧值5 mg/L和增氧溶氧值40 mg/L)2因素2水平试验,在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灌水量和增氧量对土壤深层N_2O与CO_2浓度及排放通量的影响;此外,为了研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层中温室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导温室气体增温潜势的气体种类,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层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增温潜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壤N_2O与CO_2的排放量依赖于土壤深层N_2O与CO_2的浓度;②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在5 cm与10 cm埋深的N_2O浓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在10 cm埋深的CO_2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③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与N_2O排放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CO_2排放关系不显著(P0.05);④增氧和充分灌溉处理增加了土壤N_2O与CO_2的排放通量、排放峰值及累计排放量;⑤增氧、充分灌溉处理下,5 cm和10 cm埋深处N_2O与CO_2的浓度较高;⑥增氧充分灌溉提高了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痕量灌溉不同灌水量设置对枸杞大面积种植区土壤含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选取宁夏中部干旱带枸杞大面积典型种植区,通过设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开展多年生枸杞、一年生枸杞痕量灌溉技术同多年生枸杞滴灌技术进行灌水量、土壤含水规律及产量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痕量灌溉管埋深为25 cm,痕量灌溉比滴灌能够更好地补充枸杞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缺水区大田作物滴灌灌溉制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验及分析建立了春小麦滴灌次数、滴灌定额与作物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函数关系.在春小麦—玉米间作的模式下,设计了11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33个小区.通过试验及分析,建立了春小麦—玉米间作滴灌次数与玉米产量的函数关系.运用回归分析得到了间作玉米组分的滴灌条件下产量与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的函数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并得出了两种种植模式下的滴灌的优化灌溉制度,为大面积推广大田滴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高速公路立交区桧柏滴灌节水节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滴灌条件下的灌水次数、灌溉定额和氮磷比三因素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次数4次/月、灌水定额150m3/hm2、氮磷比2.5为最优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影响膜上灌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单种玉米小畦膜上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和氮磷配比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极差法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灌水次数为4次,灌水定额为600m 3/hm 2,N/P为2.5时产量最高;分别以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为指标进行极差分析,得出——灌水定额是主要影响因素,灌水次数和氮磷比是次要影响因素,方差分析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沈晖  田军仓  李卓  沈强云 《宁夏工程技术》2007,6(3):263-267,270
为了研究玉米水平畦灌与膜上灌复合节水节肥的效果,采用正交试验法,在沙性土壤上,对复合灌水条件下的水平畦田规格、灌水定额和施肥方式3因素的最优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因素中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灌水定额、施肥方式,次要因素是水平畦田规格;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水平畦田规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加;施肥方式为缓释肥料一次穴施不培土时产量最高,其次是分次穴施不培土,一次穴施不培土时产量最低.由3因素对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水平畦田规格为0.133hm^2.灌水定额为1050m^3/hm^2.施肥方式为缓释肥料一次穴施不培土时为试验最优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家3号高速公路枣庄段中央分隔带绿化灌溉工程,试验研究了渗灌技术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灌溉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室内微孔渗管渗水性能试验和渗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渗管出流规律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给出了渗灌设计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平均流量为2.5L/h的渗管,适宜的最低水头为6m,渗管长度为50m;对于平均流量为6.0L/h的渗管,适宜的最低水头为5m,渗管长度为35m;渗管的埋深为45cm,双排布设间距为1m。  相似文献   

16.
陵甘宁盐环定扬黄灌区是由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共用工程和三省(区)专用工程两部分组成,属电力提水灌溉灌区。目前,存在着干渠泵站厂房渗积水、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盆渍化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要在该灌区内建立地下水位观测井和土壤水分量测站,为灌区的防渗、防盐渍化、防沙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模式,引导灌区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近年来,逐步寻找出一条“量测促管理,管理出效益,效益保测量”的良性循环发展路于。盐环定扬黄灌区在改进、完善和提高量测技术的同时,坚持量测技术和用水管理相结合,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初步做到了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桂林不同降雨频率与不同灌溉方式下的降雨利用、径流量分析研究表明,晚稻降雨利用率远高于早稻;早稻在"薄、浅、湿、晒"、间歇灌溉、传统灌溉模式下降雨利用率随降雨频率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晚稻节水灌溉模式下呈上凸趋势;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径流量很大,对肥料流失产生不利影响.节水灌溉模式能够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在干旱水文年份,早、晚稻间歇灌溉较其他灌溉方式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量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分析宁夏清水河泉眼山水文站年径流量受扬水灌区灌溉回归水的影响程度,以及灌溉回归水与年扬水量、灌溉面积、降水等的密切关系,采用监测断面流量法、年径流量法、年枯季径流量法、水量平衡法等,对不同年份的灌溉回归水量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以及合理性分析,确定采用年枯季径流量法比较符合实际.经回归计算法确定出三元回归方程,便于工作中确定各水平年扬水灌区的灌溉回归水量.  相似文献   

19.
典型灌溉模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尺度变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灌区水分利用效率的尺度特征以及适宜的灌溉模式,以湖北漳河灌区为背景,基于改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得到"间歇"灌溉和"薄浅湿晒"灌溉模式下不同尺度水平衡要素和作物产量分布.结果表明,2种灌溉模式下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毛入流水分生产率在小于一临界尺度时,都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当大于此临界尺度后,则处于平缓甚至有下降趋势."薄浅湿晒"模式比"间歇"模式节约灌溉水量19%左右,而灌溉水分生产率提高约1 kg/m3.因此对于漳河灌区,"薄浅湿晒"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