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瞳  沈晨 《华中建筑》2015,(2):173-176
文化景观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已成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新热点。该文结合当前文化景观研究现状,将语义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从实效型设计、类比型设计、象形型设计和法则型设计四个方面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符号学解析,同时结合实例对其设计类型与特点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文化景观"含义,以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介潇寒  张昊 《室内设计》2015,(3):108-115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 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 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 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 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 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 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 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 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过程,公共产品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推进、公共财政不断地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村镇公共服务提供为抓手,建构基于农民实际需求的"生活圈"理论,阐明"生活圈"理论指导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出适合新型城镇化的村镇中心布局规划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提出中国农村地域文化景观构成的五个主要方面,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历史与信仰、传统技术与工艺、视觉形式的基础上,以类型学视角展开了初步的相关项目研究,并对应以农业多样性、村社共建、文化叙事、传统技术复兴和设计如画五大类型。通过类型分析,设计及决策相关可以深入认识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价值,帮助决策者和设计师选择项目实践的起点,指导设计方法朝着特定的方向"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17,24(7):100-107
随着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在中国遗产地普及,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特殊的保护价值以及发展潜力得到了具体描述和深度诠释。在指导遗产价值认知的过程中,文化景观作为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遗产地的保护目标和管理对象。而文化景观具备的这种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在新文化地理学崛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透过后现代的视角探析文化景观的本质与内涵—文化景观是"观看方式"和"文化实践",进而了解文化景观进行遗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准则,并总结价值解读方式:作为观看方式时,从主观阅读的角度,根据汉·鲁尔金提出的4个层面的准则(干预层、知识层、感知层、诠释层)解读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实践时,更多地从景观自身、内部出发考虑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将文化景观看作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一个动态变化的智力过程,一种关联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今、物质与非物质的方法,从根源上认知和把握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凸显。历史文化名城(村镇)是在历史长河中由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和民俗传统等相互作用、融合而成的产物,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一味地"大拆大建",只会使其发展失去了"根"与"魂"。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的保护与科学再利用已"箭在弦上"。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的核心应在于保留文化精神的内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8.
我国村镇地区向来具有强大的自然与文化潜力,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是真实而唯一的,福建的海澄“月港”区域恰是这样一个典型。文中通过对“月港”区域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挖掘与整合,从风景园林视角全面思考与探索其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可能,以避免重蹈快速城镇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以求达到未来村镇区域环境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传统场镇是巴蜀地区代表性的农村人居聚落,乡土文化资源的丰富积淀使其成为宝贵的地域遗产,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利用将有利于地区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历史景观"是较传统历史保护区更为系统的新型保护概念,强调历史城镇作为整体性文化景观遗产的平衡联动发展.在此理论视角下,本文对巴蜀传统场镇的遗产价值进行统筹梳理,建立"价值认知—保护利用"的遗产价值释放概念框架,包括研究学习、规划组织、活化更新的完整三阶段过程;并以四川元通古镇为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传统历史村镇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文化游憩为导向的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方法,提出从文化、游憩及其时空布局来进行历史文化景观发展策划与规划的理论方法,着重论述了文化、景观、游憩的三元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景观中的物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论述了其文化游憩定性、定位、文化景观的发掘及其传统文化的景观物化。  相似文献   

11.
历史村镇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视野和系统性策略。本文选取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与历史名镇连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护规划往往着眼于人工建成环境,脱离文化语境的模式化保护内容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使文化景观丧失精神纽带的作用,从而导致历史村镇在新时期的开发建设中面临雷同化、商品化的新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的自然空间与人文环境的耦合关系,梳理流域内历史文脉,提出针对连城镇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编制建议。首先,利用流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经年传承形成的社会关系,构建文化共同体村镇群;其次,打破村镇本体孤立保护的局面,建立涵盖各类历史环境要素的多元立体的保护网络;最后,村镇内部物质空间的保护应当遵循动态性、延续性、拼贴性规划理念,促进文化脉络得以更好地传承、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逐年加快.村镇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与提升.但也随之出现了村镇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村镇建设趋同等现象。本文以村镇人居环境改善为基础.加强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梳理,明确工作内容。讨论工作方法,以期最终实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特色正逐渐模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能够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城市层面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提升,以缓解其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现状。以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编制手法上提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专项规划。梳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城市绿地的复杂关系,从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3个层面,构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以城市绿地为具体物质形态,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网络的形成。基于城市整体区位形象提出全面提升方案,对保育城市文化特色有重要作用的结构性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进行重点突破,指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绿地布局和绿地主题定位,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类的方法及理念,研究分析了新疆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整体文化格局,通过人地形态、人地实践和人地关系3个角度考察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划分出了"名胜遗迹""宗教纪念""人居聚落"和"生产技艺"四大类型的文化景观,挖掘和提炼出了以草原游牧文明为主导,涵盖山地河谷游牧文化和绿洲农耕文化的2个文化景观脉络,即新疆风景名胜区山地河谷游牧和绿洲农耕文化景观的性格,从而开辟一条有助于全面认知新疆区域内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急需寻找一种新方法来更有效地保护、利用社会经济快速变迁背景下相对落后的山地地区的传统空间与文化资源。研究从先期保护和动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将预警的理论方法与村镇保护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方法建立体系化的山地传统村镇空间格局安全预警机制,从而构建一种更加全面、长效的山地传统村镇先期保护模式,推动山地传统村镇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引导山地传统村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村落自然与民族分布、民居空间形制、造型与装饰入手,诠释了广西恭城县南坪河流域传统村落"九甲风格"的景观特征。深入剖析文化景观形成原因,认为不同时期的民族迁徙是形成多民族聚居的基础;文化的空间传播促成民居空间形制的统一与差异;精神信仰上的认同导致建筑造型与装饰风格趋于一致,并有利于延续地域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纵向时间、横向空间及精神层面构建多民族聚居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拓展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传统村落出现青年外流、老屋荒废等现象。如何有效保护具有丰富资源的传统村落及文化基因,并使其能活态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台中市雾峰区光复新村的活化利用为例,通过剖析其从腾空标售发展到成为"文化景观"、"摘星创业基地"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践过程,探究文创路径,分析成功原因,为内地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著: 《风景园林》2019,26(9):132-141
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于佳  付嘉琪 《北方建筑》2021,6(1):30-34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展开,景观、规划等学科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空间转移至乡村.为解决当代村镇景观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地域文化景观角度入手,以长白山山脉深处、曾经的老三线兵工厂所在地庆阳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地域文化遗产对景观再塑的意义和特定地域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村镇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为景观地域化研究提供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小城镇尤其苏南村镇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本文从苏南村镇建设实践的问题出发,引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社区营造实践,并通过台湾的社区营造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类型成功案例,总结村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社区融合的互动介面,并结合苏南村镇的相关实践,最后提出了未来苏南村镇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