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洞仙别院"作为本期"AT建筑"的品鉴项目,展现了低技策略下的智性营造.而在洞仙别院以外,刘家琨在设计中一贯的对空间策略与结构策略的权衡,对建构与空间的把控,以及对中国当代建筑结构的思考同样引人深思.本次对谈将在项目推荐人郭屹民的引导下,探寻刘家琨"现场"的技艺.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新三届”建筑学人刘家琨建筑实践20年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研讨,通过梳理他人和刘家琨本人对其人其作品的诠释,探寻其设计理念和策略的出发点,分析其代表作品,旨在从对刘家琨建筑实践的立场和策略的关注出发,反思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方振宁 《建筑知识》2011,(10):38-39
刘家琨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德绍包豪斯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私立的小型主题性博物馆,旨在收藏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佛教石刻艺术品。这是刘家琨早期作品中的名作,直到现在也是园林式博物馆中的现代经典之一,除了园内的绿化很好地保留了川西民居农家竹林的自然风貌,还有位于屋顶上的水池大都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目。鹿野苑这个名称来  相似文献   

4.
王蔚 《时代建筑》2011,(5):104-111
建筑师刘家琨的城市作品——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从"负"概念出发,以地景化的城市建筑,叠加于现有城市肌理中,创造出一处隐匿的聚落式公共空间;让观者在体会"山""水"的同时,感受景观、建筑与城市的融合。文章期望在对该项目就事论是的同时,以纵向视野旁观刘家琨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策略,探讨他在特定场域中的建筑表现。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2016,(4)
本文讨论了刘家琨新作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建筑特征及其内涵。文章分别分析了西村的城市性、具体的建筑处理手段与刘家琨以往建筑语汇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更深刻地切入现实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文章借用尼采对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两种趋向的划分,指出西村的核心特点是对现象的美化颂扬,这构成了刘家琨"处理现实"设计策略中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沈巧蕊  王琳  冯钰 《城市建筑》2023,(6):150-152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文章以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为切入点,用类型学观点分析本土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的实践案例,分别从场所空间、建筑造型及材料肌理三部分,系统全面地探讨解析其各部分的西南本地原型提取及现代转译。总结发现,刘家琨多数实践作品中的建筑类型学原型借鉴于市井民居。  相似文献   

7.
青锋 《建筑师》2007,(1):82-89
本文分析了刘家琨选择玉林南路3号11栋2单元7楼作为事务所所在地的理由,并指出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通常商业模式的拒绝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珍视。而这两点的基础是一种“现实感”。本文讨论了这种“现实感”与刘家琨部分作品的联系,并且藉此强调它对建筑实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瑞 《四川建筑》2012,32(2):48-50
通过对刘家琨作品的分析,提出"建筑对时间的回应或记录表现在建筑对事件的叙述",借用当代"建筑叙事学"的理论,从建筑对时间的回应方面来对建筑的时间维度作一定阐释。重点以刘家琨博物馆和工作室系列作品为例,从建筑叙事的角度阐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解析建筑在时间维度的内在含义与表现,并思考时间的考虑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饶小军:我们从99年(指1999年由贝森集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首届"中青年建筑师论坛")那一次"拷问"(汤桦等人把每次抱着挖出八卦内幕目的的谈话都称之为拷问)开始说,这样比较好玩。刘家琨:再之前不用说了?我们三个(汤桦、刘家琨、杨鹰)同房啊!而且汤桦和杨鹰还是上下铺。汤桦:学校这段时期可以追溯一下。同房四年,同床异梦。饶小军:同床同梦……想着同一个女孩儿。刘家琨:那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对刘家琨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的两种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敬  钟文凯 《时代建筑》2008,(1):94-103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场阅读”,邓敬基于在场的直接观感,从背景、现场内外空间、材料等多方面文章详细介绍了对刘家琨设计的四川美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建筑群做了详尽的报道和解读。 第二部分“不在场阅读”,钟文凯从对工业建筑的“再现”、个性的表达、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对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馆进行了分析,从中观察到刘家琨的这一新作品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有意识地趋向多元、复杂的变化,和一种关注点从内到外的转移。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偏离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条,反映了刘家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找“另一条路”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3.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中国式”建筑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批判性解析。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应转而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性”的问题,以产生出真正意义上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中国式”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14.
范文昀 《华中建筑》2009,27(1):89-92
该文通过混凝土材料被发现的过程及其原初的意义,探索其在建筑载体上的质料性及其设计“诗意”的表现。混凝土属性“显现”经历的过程是其性格的阐释,这种性格展示的可塑性潜力隐藏在空间的“无”和建造活动中。全文以纵向的混凝土发展为线索,展开横向的比较研究探讨其“诗意”的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15.
"无"之精神     
通过老子的段话引发出有无之间的辨证关系的探讨和思考,研究了城市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些问题,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投标文件"撤回"与"撤销"虽一字之差,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通过词义内涵、法律规定、历史渊源、法律辨析和适用情形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意义辨析,以期寻找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特点,便于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文渊坊”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常青  徐峰 《新建筑》2001,(4):46-49
以无锡“文渊坊”概念设计为例,重点讨论了当前城市改造中风土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贾子达  王宁 《住宅科技》2007,27(11):36-38
通过对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边角空间"的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城镇"边角空间"设计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并且从功能性、装饰与美化和文化景观等不同角度考虑,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边角空间"的设计利用构想,促使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余斡寒  周波 《新建筑》2012,(5):106-109
廊作为建筑类型和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将相关设计思路归纳为三种倾向,继而分析汤桦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线型元素的应用,归纳为以类型学方法展现廊在建筑、城市双重尺度上表现力的设计倾向。在对这些设计倾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廊作为明确符号意义的建筑类型,进行了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进而提出以廊为主题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并以相关的四个作品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20.
两湾理想     
黄秋平 《时代建筑》2004,(1):130-133
本文通过两湾一宅规划开发的背景和设计理想的介绍,提出了上海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的集成化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