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考虑水平井渗流特征建立了水平井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包括生产阶段的渗流数学模型和测试阶段的流线数学模型,两个阶段的数学模型不仅都能够考虑油藏非均质性、生产历史、油水两相流、复杂井网及复杂边界等因素的影响,还能考虑水平井不同的井筒流动形态。采用流线方法求解该模型和遗传算法进行试井自动拟合解释得到油藏参数,形成了适用于中高含水期油藏的水平井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新方法。通过对反五点井网水平井典型模型的求解,结合其流线分布形态分析,得到了水平井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的压力响应特征。编制了流线数值试井解释软件,并结合油田应用实例,证明了软件及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多层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流线方法和数值试井理论,提出了多层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产和测试两个阶段的数学模型组成:生产阶段的数学模型为黑油模型;测试阶段的数学模型为流线模型,由测试井发出的每一条流线建立的数学方程联立组成。所有模型都能够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多层合采/合注、生产历史、非均质性、多相流、多井影响、层间干扰等)的影响,并采用流线方法进行求解,确保了求解速度快、稳定性好,为数值试井自动拟合解释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多层油藏典型模型的求解及其模型压力响应特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图6参24  相似文献   

3.
碱-聚合物复合驱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军  吴明录  胡航 《石油学报》2008,29(6):894-898,902
将流线法应用于碱-聚合物复合驱油藏,对生产和测试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碱-聚合物复合驱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该模型中不仅考虑了油藏非均质性、油水两相流、复杂井网、生产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还充分考虑了碱-聚合物复合驱过程中各种重要驱油机理和物化现象。采用流线方法求解该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试井自动拟合解释,得到了油藏参数,形成了适用于中、高含水期碱-聚合物复合驱油藏试井解释新方法。通过求解反五点井网碱-聚合物复合驱油藏典型模型,研究了复合驱油藏中测试井的压力响应特征。编制了流线数值试井解释软件,油田应用实例证明了软件及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生产和关井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考虑复杂因素影响的聚合物驱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两个阶段均考虑了油藏非均质性、聚合物驱、油水两相流、多井等因素的影响。该流线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最新的流线方法进行一维求解,具有更高的求解速度和稳定性,同时它比现有模型更加接近于油藏真实环境,具有更高的现场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部分射开井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及压力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部分射开井的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模型包括生产阶段的渗流数学模型和测试阶段的流线数学模型,采用流线方法和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对生产和测试阶段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部分射开井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对流线分布和压力响应特征曲线的综合分析表明,部分射开井的压力导数曲线出现两条水平直线段.研究了渗透率比、射开厚度比、射孔部位对压力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比越大,第2条径向流水平直线段出现的时间越早;射开厚度比越小,两条水平直线段的高度差越大;射开部位对压力响应的影响不大.认为渗透率比和射开厚度比对压力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是试井解释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规则污染井的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线方法和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对生产和测试阶段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不规则污染井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对压力响应特征曲线的分析表明,在测试井各方向的污染程度相同和不相同两种情况下,不同的表皮系数下压力导数曲线在径向流阶段有重合和不重合两种特征,而两种情况下的径向流动形态均不改变。编制了流线数值试井解释软件,并结合油田应用实例,证明了软件及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线数值试井方法研究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常规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所存在的不足,将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引入试井解释理论,基于油藏真实地质模型建立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多相流、多层合采、复杂井网以及生产历史等复杂影响因素的多层油藏聚合物驱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流线方法求解该模型和遗传算法进行试井参数自动拟合解释得到剩余油分布,形成了适用于中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油藏应用试井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编制了实用的流线数值试井解释软件,并在双河油田437断块进行了矿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该软件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压力恢复试井测试时间较短、压力波及范围小、解释结果不能综合反映长期生产后地层的特性等问题,建立考虑有效井径双重介质油藏的产量递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绘制新型产量递减分析样版曲线.通过实例拟合解释表明:产量递减分析法拟合解释结果与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结果较为接近,其结果更能综合反映地层的生产动态特性.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不需关井测压,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是一种非常优越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油藏酸化改造非常普遍,为对这类酸化井层进行测试资料试井解释,需要建立能真实反映油藏实际的数学模型和解释图版。通过建立钻遇溶洞和封闭外边界情形下试井模型,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得到碳酸盐岩油藏酸化井的井底压力响应曲线,并对溶洞区和地层窜流系数如何影响井底压力响应曲线进行了研究,说明建立模型可以对这类碳酸盐岩酸化井测试资料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S气井所在气藏表现为超高压低孔低渗砂岩凝析气藏特征,现场关井测试时间较短,导致未出现径向流或边界特征,采用常规试井解释方法进行不稳定试井资料的解释时呈现多解性。因此,针对该井历次测试中的压力恢复数据,对比分析"直井+有限导流+均质+矩形封闭边界"模型和"直井+有限导流+均质+平行封闭边界"模型常规试井解释的全程压力史拟合结果发现,选用"直井+有限导流+均质+矩形封闭边界"模型对历次压力恢复双对数特征曲线及压力历史拟合较好,与反褶积试井解释结果所表现出的全封闭边界特征吻合。结果表明,反褶积试井综合了多次压力恢复测试及生产数据,获取了比单次压力恢复常规试井更多、更全的边界信息,能更好地拟合整个生产历史,提高了试井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对低渗透油气藏的不稳定试井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  相似文献   

12.
应用试井方法确定蒸汽吞吐最佳焖井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 以蒸汽吞吐二区复合数学模型及推导出的该模型的解为基础 ,结合 TPS90 0 0型动态监测仪测得的压力、温度数据 ,提出一套确定最佳焖井时间的分析技术。目的 通过确定最佳焖井时间 ,提高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结果 通过建立二区模型的数学模型 ,在试井温度、压力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霍纳法和 MDH法进行分析 ,确定二区模型中蒸汽已在加热带消失 ,全冷凝成水 ,并且压力已稳定的时间即为最佳焖井时间。结论 应用该方法对曙 1- 35 A- 844井进行试井资料解释 ,解释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说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and novel technique that handles production discontinuities through a resampling of the production data, eliminating high frequency production details in a transformed domain. The technique also reduces non-monotonic behavior and results in a response more suitable for the GTTI based misfit calculations. Our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to an offshore turbidite reservoir with extensive well intervention resulting in highly detailed production responses. The static model contains more than three-hundred-thousand cells, complex sand depositional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fault structures, four pairs of injector-producers, deviated producing wells and more than 8 years of production history. Previous history matching attempts using traditional approaches had difficulties matching production response at the individual well level. With our proposed modifications to the GTTI approach,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tained on the well level match quality. Most importantly, by visualizing the streamlines and 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flow paths during history matching, we could easily identify the areas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geologic model and the production data. The calibrated geologic model and streamline trajectories provided important insight about communication within sand channels, differences in flow paths and barriers that have not been included in the previous geologic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4.
油藏水驱开发三维流线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过程中,针对简单应用井点参数的地质统计技术和粗网格化近似技术求取剩余油饱和度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用油藏水驱开发三维流线模型来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油水在运动过程中遵循连续介质力学,其在三维空间区域的每一点处只要确定若干量就能确定系统的一个状态,无穷多个点处确定的量(函数)就构成一个“场”。三维流线模型由4个量组成:压力场、速度场、流体的流动轨迹及时间和饱和度场。基本思路是先求出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压力场和流速场,然后求流线(流体的流动轨迹及时间),最后求出任一流线中任一点的剩余油饱和度值。流线模型不存在数值弥散和不稳定性,比传统的数值模拟速度快,允许节点多。用流线模型预测胜利油田莱38断块21口生产井的含水率,18口井的计算值与计量值的误差在10%以内。图4表2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