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膜袋注浆桩及其加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将膜袋注浆桩应用于已通车道路桥头软基处理工程中,选用施工工艺不会影响交通,不破坏既有道路。结果表明:膜袋注浆桩对已通车道路桥头软基处理加固效果明显,注浆成桩后可有效减缓桥头路基的沉降速率,有效防止桥头跳车。  相似文献   

2.
为了快速评价维修汾平高速路基沉降桥头跳车病害,通过测量桥头最大高差评价桥头跳车严重程度,并结合探地雷达图判断路基沉降脱空情况。通过注浆前后弯沉结果评价注浆效果,最后对桥头跳车路段进行为期一年跟踪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脱空路段经过注浆后弯沉普遍降低,高聚物注浆能够快速填充桥头跳车脱空路段;注浆路段通车一年后桥头最大高差略微增加,均不存在跳车现象。由此说明高聚物注浆技术快速维修桥头跳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滨海吹填路基桥头过渡需解决沉降过大和桩间土负摩阻力等问题,因此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分析总结了堆载联合桩网复合地基工艺在滨海吹填路基桥头过渡段处理中的应用。沉降观测数据表明,堆载联合桩网复合地基处理工艺比较适合于滨海吹填路基桥头过渡处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塑料排水板和高压旋喷桩处理桥头路基的加固原理、设计方案和沉降观测成果,重点分析了两种处理方案达到的沉降速率、工后沉降、固结度等,结论表明预压期和预压荷载对于桥头地基处理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王豹 《四川建材》2019,(9):178-179
以沿海高速公路某路段注浆加固工程为依托,针对沿海地区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和一般路段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从施工工期、运营和环境的影响及路面结构扰动影响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旋喷桩和小导管注浆这三种处治方案和不同注浆材料的工程效果,提出了钢花管地聚合物注浆加固处治技术,采用静力水准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对病害处治路段沉降进行长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不均匀沉降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桥头跳车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普遍的道路危害。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桥台台背回填处会引发沉降突变。以往采取的加固措施更多的是解决表层不均匀沉降,注重控制绝对沉降,而忽视了衔接段到一般路段的平稳过渡,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研究了路桥衔接段复合地基桩基加固的效果,得到了桩长、桩间距等桩基参数对路基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土应力比的敏感性,为路桥衔接段的桩基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桥头过渡段软土路基处理是一大重点。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工程桥头路基过渡段出现沉降现象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高速公路工程桥头路基过渡段软土路基处理的措施方法,最后阐述了一些桥头过渡段软土路基加固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尹华芊 《砖瓦》2023,(12):132-134+137
以山东省潍坊市某高层框架剪力墙民用建筑独立基础加固为研究对象,综合比较各种加固方法,提出一种“人工挖孔桩+横向注浆加固”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主要分为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开挖、水平注浆孔的施工、桩承台施工、牛腿施工、人工挖孔灌注桩混凝土浇筑、沉降监测。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加固后90d内,由于地基土受到注浆扰动效应的影响,地基出现沉降值不断增加的现象,并在90d后沉降值趋于稳定收敛,地基沉降速率和最终沉降值均满足规范要求,“人工挖孔桩+横向注浆加固”起到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9.
桥头段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于深厚软土路基,桥面和路面之间常发生较大的沉降差,产生“桥头跳车”现象。浙江台州浃里陈大桥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段软土路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变桩长的方式调整桥面和路面的沉降差。采用复合地基使该桥头段的路基沉降减少了2/3,加固效果明显。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桩长,复合地基沉降沿路堤长度方向分布是均匀的。对现场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包括对路堤下桩顶和桩间土的土压力及沉降和复合地基分层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桥头路段由于不均匀沉降带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软土地基高速公路的建设,怎样使得桥头路段的地基处理方式既可以达到沉降控制的目的又可以达到节约建设经费的目的,是桥头路段软基处理的一个难点。基于某高速公路桥头路段现场沉降观测资料针对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塑料套管桩和预应力管桩处理方式,分别分析了处理深度6,8,13和27m的加固效果,结合每种处理方式在工程中的适用范围和每平方米造价,总结出一定处理深度范围内的桥头路段采用某一种处理方式能够达到加固效果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软土路基加固中,采用混凝土桩能更好地利用持力层的承载力,有效提高软土路基的稳定性。通过调整桩长、压桩力等措施,能够使桥台桩基与软土路基之间的过渡段形成协调沉降,消除桥头跳车现象。提出了设计时采用长而稀的布桩原则、适当的桩帽、改进施工工艺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挤土效应,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得到后注浆对桥梁基础沉降以及差异沉降的控制效果及沉降稳定时间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进行监测。根据对无注浆、不同桩位的桩侧注浆、桩端注浆以及桩侧和桩端联合注浆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后注浆对减小基础的总沉降、基础两侧的差异沉降以及沉降稳定时间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后压浆加固可以减小28%以上的沉降量;最理想的效果是承台下所有桩位都注浆加固;在角桩处注浆对控制沉降的效果优于边桩注浆;注浆与否不影响沉降发展趋势,均符合"变形过程指数法"这一数学模型,该模型沉降预测拟合曲线与实测值曲线吻合得很好,并且该方法对沉降趋势以及稳定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于缩短固结沉降时间,桩端注浆的效果最好。根据沉降稳定时间的预测,为下一步施工提供合适的时间点,可为类似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龚志刚  朱晓龙 《山西建筑》2008,34(3):127-128
以某高速公路1号试验典型断面为例,对水泥搅拌桩处理桥头路基的效果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得出了水泥搅拌桩能有效减少软土路基总沉降和差异沉降,搅拌桩处理路段稳定性好能提前工期的结论,从而推广水泥搅拌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该文依托杭州地铁6号线工程,建立盾构隧道近接下穿铁路路基的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有无地层加固条件下隧道施工对路基的位移变形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未采用地层加固方案时,盾构隧道下穿施工会使路基面产生沉降,路基边缘产生隆起,沉降值与隆起值分别超过了施工限值261.4%、79.2%;(2)路基面沉降及路基边缘隆起值随着盾构隧道施工增长速率不断增大;(3)先行线的地表沉降明显小于后行线地表沉降;(4)注浆加固及旋喷桩加固对铁路路基沉降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平均沉降减少了91.13%,平均隆起减少了95.73%。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桥头跳车的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应用Plaxis程序对某路段桥头引道路堤进行EPS处理后的沉降分析,来阐明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路基施工后沉降,减轻桥头跳车病害。  相似文献   

16.
莫祖盛 《云南建材》2011,(10):182-183
文章分别从桥头地基处置方法不当、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够、桥头路堤边坡防护措施不妥等方面分析了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介绍了注浆法与土工格栅组合加固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变桩长与变桩距技术在处理桥头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时,“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利用变桩长与变桩距的预制管桩复合地基技术,在桥头软基上设置过渡段,可使堆载排水固结法处理的一般路段与桥头之间的工后沉降平稳过渡,缓解了此两种工法处理路段的沉降差异,并能减小桥头段的纵坡率,利用该技术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段高速公路试验段的桥头软基处理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采用有限差分仿真法建立路桥过渡段三维数值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所建立的模型可合理预测路、桥台变形耦合特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①距台背不同位置过渡段路基面沉降均随过渡段地基处理程度的加强而减小,离台背距离越近,路基面的沉降坡度越大;②桥台沉降稳定后再填筑路基有利于减小桥台自身的水平位移及台背处的差异沉降值。填筑时应注意填筑速率,重点关注桥台及过渡段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过度的不均匀下沉,防止地基因填土堆载发生滑动破坏及路基层状几何形态的变坏所引起的路基刚度的急剧下降;③不同地基处理程度情况下路桥衔接处均存在差异沉降,因此,有必要在桥头设置搭板将路桥交界处的台阶式跳跃沉降变成斜坡式连续沉降;④过渡段路基收敛沉降值与桥台的水平位移和倾角成正相关性,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台后20m处过渡段路基收敛沉降值这一控制指标,并将台后过渡段填料的容许剪应变引入到过渡段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软土地基桥头跳车成因及注浆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伟明  杨昭宇 《山西建筑》2009,35(11):249-250
分析了软土地基桥头跳车的主要成因,探讨了注浆法加固桥头路基的机理,详细介绍了桥头跳车的注浆防治技术,归纳了压力注浆技术加固公路软土路基的优势,从而推广注浆法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对公路的沉降变形要求较高,由于桥梁基础与路基基础刚度的差异,软土地区的桥梁与路基交界处常出现桥头差异沉降过大的现象。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软土地区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产生的机理,提出采用纵坡差[△i]作为设置桥头搭板段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对江苏地区桥头过渡段变刚度地基处理后的差异沉降进行监测,建立变刚度过渡段工后差异沉降△S、最大纵坡差max[△i]与路基填高D,软土厚度H,过渡段两侧模量比n及计算时间t的关系,提出了已知路基填高、软土层厚度、压缩模量和控制差异纵坡差(0.4%)求出刚度比n,进而计算出桩间距变化,进行变刚度地基处理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