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规划师》2021,37(5)
文章在回顾国内主要城市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和布局特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为实证案例,从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时代都市区创新空间的集聚规律与布局模式特征展开研究。总体而言,当前以杭州为代表的国内创新驱动型城市的创新经济集聚和空间布局已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创新要素集聚趋于网络化、簇群化;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区位选择开始分化,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偏好特征;创新类活动更强化对核心企业和机构的黏性,并围绕核心企业、机构形成了若干个创新圈;科技创新类活动由传统城市中心向外围溢出的效应明显,并由此带来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需要从适应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网络培育方面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供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国剑桥为例,采用GIS分析手段,探索12个地理区位因素对剑桥市创意产业(小型艺术创作工作室)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绿色活动空间等区位要素的重要性居于首位,而“创意阶层”和“创意城市”等理论所强调的休闲设施(如咖啡馆和小酒馆)和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则相对处于次级位置。区域交通等对于传统制遣业而言非常重要的区位要素则相对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3.
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 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空间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全球化、交通方式、政策制度等驱动要素,政府及企业的主体行为对制造业空间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工业用地矢量数据及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对1990年代以来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武汉制造业郊区化重构过程、扩展模式及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要素层-行动层-空间层”的制造业空间演化解析框架.研究表明,要素的驱动作用、主体的行为逻辑共同决定了制造业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分布格局.以上发现可为未来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引导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失业空间特征的研究通常以测度就业可达性为基础,但现行的测度方法则往往过于简单化。本论文提出一种较优的可达性测度方法,从而使研究者一方面能把就业竞争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能区分地理位置和交通模式对测度结果的影响。作者用这种改进了的方法来研究居住在波士顿内城区低收入劳动者的就业可达性。主要数据来源是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和波士顿都市区通勤时间矩阵。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尽管内城区的中心位置依然给居住在该区的低收入劳动者带来地理区位优势,但是机动车拥有状况却是可达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大部分住在内城区的低收入者都不拥有私人汽车,所以他们的空间机动性有限,其结果是他们的就业可达性普遍低。  相似文献   

5.
作为都市区域,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其区位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应选择研究与评估并重的实践型技术路线,追求城市合理集约化发展之路。应通过持续的有机增长,使都市区走向新的"有机秩序"的发展模式。依据城市整体发展的新要求,使都市区土地利用达到相对集约化的发展。注重"发展宽容性"的分析与评估,为刚性的要素分析建立可操作的管理平台,为弹性的要素评估设定可以引导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内城区的区位特征与低收入者的就业可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失业空间特征的研究通常以测度就业可达性为基础,但现行的测度方法则往往过于简单化.本论文提出一种较优的可达性测度方法,从而使研究者一方面能把就业竞争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能区分地理位置和交通模式对测度结果的影响.作者用这种改进了的方法来研究居住在波士顿内城区低收入劳动者的就业可达性.主要数据来源是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和波士顿都市区通勤时间矩阵.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尽管内城区的中心位置依然给居住在该区的低收入劳动者带来地理区位优势,但是机动车拥有状况却是可达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大部分住在内城区的低收入者都不拥有私人汽车,所以他们的空间机动性有限,其结果是他们的就业可达性普遍低.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城市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借助HistCite和CiteSpace文献科学计量软件,并结合传统文献阅读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信息通讯技术与城市互动的热点领域,梳理了信息通讯技术影响下的地理研究范式转变、信息通讯技术扩散与"数字鸿沟"、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零售全球化、电子商务、城市内外部结构及城市策略、居民时空行为演变等热点内容,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内容维度归纳了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比较,从研究深度、研究广度、研究视角、研究地域以及研究方法与数据角度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信息通讯技术与城市研究的重点方向。认为应在进一步关注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系统要素影响的基础上,强调跨学科融合,并结合中国国情,从内涵、空间特征、发展模式、动态演变、运行机理、效应评价、信息通讯技术与城市各系统要素深度融合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在实践中次中心往往难以形成,因而明晰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多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并与北京都市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上海和北京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与距高速公路距离对上海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也具有正面影响;主、次中心的空间相对位置和经济结构因素也显著影响次中心的形成,但北京和上海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北京就业次中心倾向于靠近主中心分布,服务业增长较快的空间单元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就业次中心;而上海就业次中心倾向于远离主中心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均对就业次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应并不如预期明显。  相似文献   

9.
多中心建设是现代大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多元、异质的现代多中心城市需要系统地认识其空间异质性。借助住房竞租模型视角,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广州为例探讨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发现:(1)在现代城市,区位与出行距离都能对住房租金产生影响,但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有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基于道路网络的邻近度分析能更有效地控制城市区位的空间异质性,在此前提下,通勤距离对住房租金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甚至出现作用截然相反的社区;可能由于受到出行制约,非通勤出行距离的局部影响并不显著。(3)现代多中心城市的住房竞租模型是在多种情景下发挥作用的,不同的情景组合导致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研究中发现的具有特定出行模式的社区值得注意,并应引起多中心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释意究竟是什么,对于“城市发展”这一概念,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现代城市管理学》一书中的释意比较简洁及全面。根据此书的表述,城市是一个地理、经济、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聚集的组织系统。在人类历史中,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地域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