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密度空间在山地城镇中普遍存在.经对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建设高密性、要素聚集性、功能混合性和格局生态性等特征,在山地城镇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分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基本格局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过程,得出在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下,山地城镇空间往往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结构,并逐渐演变成了集核型、线型和面状高密度山地城镇空间格局;在自然、社会、技术、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高密度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探讨了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存在的功能布局单一化、过度高密度开发、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以及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等现状问题,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强化高密度开发的合理性、构建畅通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一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营造山水化的景观系统等空间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受土地资源约束,更多山地区域城市(镇)空间拓展转向"向山要地"的趋势已不容忽视。在山地区域以生态线索为依据,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特征,避免生态安全隐患,科学地开展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延安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借鉴云南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等类似的山地城镇化实践经验,以生态为导向,尝试提出了山地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具体策略;并以延安城市建设为例,结合区域生态格局要素,提出了基于小流域汇水自然特征保护的"分散式"空间布局形态、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淤池坝综合利用、"挖建填避"策略导向的建筑布局模式以及城市功能整合引导人口再分布4项具体的山地城镇空间建构模式。以期为中国山地城镇化过程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特殊地貌地理条件下的山地城镇景观,呈现小聚大散的区域城乡空间、组团式分散布局的城镇空间结构、断面形式复杂的建设立地条件等复杂性,差异性特征凸显。以山地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形态、生态、情态及业态4个方面对其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地城镇景观具有形态立体多维、生态复杂协同、情态多元共存、业态空间复合的显著特征。针对这些差异性特征,从"四态"方面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组合、生态网络、人文脉络及复合业态的系统性景观优化策略,以建构山地城镇景观的适宜技术路线,为山地城镇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4.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城市主义的影响下,以武汉市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街道活力的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兴趣点数据的分布模式、密度等空间规律,将城市街道功能划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和景观休闲型街道,同时对应街道的自身条件、周边开发情况、街道功能等要素展开回归分析,发现街道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街道周边开发强度因素显著影响街道活力的形成,街道空间的自身要素如路网密度、街道宽度等也对街道空间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镇因其复杂的自然环境特征面临着生态系统衰退、人居环境恶化等风险。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研究山地城镇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规划对生态资源定量分析不足、空间特征识别以定性判断为主等问题,文章以长沙市莲花镇为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通过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探索底线约束的山地城镇生态空间规划框架,以及基于“山—水—绿”多要素的分级管控。研究可为山地城镇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缺失的成因,指出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要素构成,包括人性化的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多样化的功能、多样化的建筑形态风格、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等,以期为塑造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骨架连接城市各空间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过去城市更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高密度、快速化、车行优先等特点,导致了街道公共空间被挤占,步行活动受到排挤,导致步行价值的流失。文章在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更新演变历程,结合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分析,借鉴具体案例总结出步行价值再生导向下的街道空间更新对策,使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项智宇 《重庆建筑》2009,8(8):17-19
通过对重庆市万盛区南桐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结合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对南桐镇中心片区风貌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力图克服现代城镇千篇一律的通病,提出了通过山、水、城的有机融合来象征重庆“巴山延绵、渝水环绕、依山筑城、沿江而居”的城市特性。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地城镇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中与人群接触频率最高的空间,其空间质量对于城市公共生活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武汉市4条历史街道当中的2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被试者所认为的对行人感受有影响的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和满意度评分,以期得到组成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文章通过分析SPSS数据发现,沿街历史建筑数量、空间体积、剖面变化率和街道长度是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山地城镇独特又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要建立适应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绿地系统;重视"绿量"指标,挖掘、塑造山地城镇特色空间.  相似文献   

11.
街道空间是人们感知小城镇、形成良好景观形象的主要空间,也是体现小城镇人文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江南古镇为研究对象,以街景现状保护为切入点,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视觉、意象维度提出对街道景观原真性保护的对策,以期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百浩  张莉 《华中建筑》2005,23(5):148-152
七里坪是在南北七里平地上形成的湖北古镇之一,因地理环境、物质集散、竹排河运、红色革命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至今。该文分析了古镇“三面河水抱平地,四围山势锁古镇”的自然空间形态、“一主四次”的街区结构和宜人的街巷空间尺度,阐述了古镇建筑类型、空间使用、结构构造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快速的城镇化、短期的建设行为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复杂空间形态认识的缺乏,导致村镇传统风貌破败、历史文脉断裂。文章以河西古镇为例,通过网络密度和空间句法等定量分析技术对其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与拓扑结构进行解析,探索其相互作用机制,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构架以街道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析当前山地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特点出发,针对山地中小城镇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总体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古镇特有的空间布局及构成与其局部环境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探究古镇环境小气候与空间特征之关系,以嵩口为例,选取包含嵩口的滨水景观、宗祠庭院、古镇街巷、古厝民居等代表性景观的2条主要游览路径,对路径上不同空间特征景观节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进行数据测量与搜集,计算其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索古镇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结果表明:环镇大樟溪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降温、增湿作用,溪步道通风情况优于坡面及人工驳岸;建筑遮阴、街巷尺度、朝向、植被与材质运用是影响街巷小气候的空间要素;而空间开敞程度和植被造成的太阳辐射差异对庭院及小广场的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 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 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 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 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 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 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 了城镇10 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 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 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 (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 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 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 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 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 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 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段忠飞 《工业建筑》2014,(Z1):190-192
山地城镇建设已经成为云南省的重大发展战略,山地城镇综合防灾是一个新的课题,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良地质灾害的影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工程的抗震设防、防洪排洪系统建设、应急避难场地和救灾通道、山地城镇灾害的监测、建立健全紧急救援机制7个方面对山地城镇综合防灾问题进行了探讨,提高山地城镇的综合防灾能力,对于降低或规避山地城镇灾害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古镇通过其历史积淀,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使其有别与普通城市,成为旅游热点。本文选择以五凤古镇为例,从空间格局分析出发,结合空间意象,对古镇整体空间、街巷空间、节点空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古镇旅游开发应加强整体景观线路规划、保留现有优势、进一步统筹老街区古镇的关系、加强纵向街道打造、打造重要景观节点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颖  崔昆仑  王欣 《华中建筑》2010,28(6):90-92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城镇中心区是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规划设计当中出现了诸如目标定位不准、空间结构失衡、功能安排不清、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该文以临海市杜桥镇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在"多角色扮演"和"多问题假设"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模式,寻找当前小城镇中心区规划设计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我国南方传统集镇中一类看似简单却是最具活力的空间——"檐下空间"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文章从交通、商业、生活、生产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在空间功能上的多样性,从营业与非营业时间描述其在时间上的多义性;并从空间的非对称性与界面的模糊性的角度探讨了檐下物质空间的"非物质化",指出檐下空间的"灰"色特征引起了街道空间与商铺空间"非对称"流动,同时也营造了传统集镇多义的生活场景和承载着传统集镇丰富多样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