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良心主义"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的审美文化,不仅存在于早期中国电影中,也存在于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之中."良心主义"的外层体现为顺应时代的一种观念和尺度,内层则是积淀固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根基.通过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梳理,不难发现,针对中国动画的粗制滥造标签,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认同上,"良心主义"的审美观念或尺度成为了中国动画人的一种选择,而受这种内在情理结构影响所创生出的不同审美趣旨的中国动画电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本土化提供了众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无所谓善恶或是向善的,德育教育的可能就是人性具有向善性。在人性的思想中,包含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部分,理性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情感起着激励的作用。道德教育就发挥着人性中情感的作用,开发出人的同情心和仁爱心,运用良心来判断道德上的善恶。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由自爱走向仁爱,或由利己走向利他,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福利。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仍旧以灌输式道德教育为主,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应根据形势发展,在继承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开展实践道德教育,注重在具体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注重发挥教育的"双主体性"。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最终要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道德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全球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冲突愈加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核心,在融入研究生素养培育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素养培育的途径进行深刻研讨,旨在做好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信仰教育对人生及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式微的局面是一个事实。在此事实下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原因。其中,有实证主义对教育理念带来的误导,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误解,必须要对这些问题深入认识信仰教育才能更好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正义都呼唤良心,而道德对良心的呼唤针对公民;正义对良心的呼唤则针对统治者。道德与正义在目标上都有普遍性追求,一般道德规范性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而正义的统一标准则难以确定。道德与正义的实质都是一种行为选择,道德评价的主要是个体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其结果往往是隐性的;正义评价的首先是统治者行为,具有刚性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良心感、羞耻感、自尊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良心感、羞耻感、自尊感的阐述,说明了其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尤其对于初犯、偶犯的改过自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良心感、羞耻感、自尊感的阐述,说明了其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尤其对于初犯、偶犯的改过自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在为道德寻找根基的过程中,卢梭返身内求于人的自然天性,寻觅出“自爱心“、“怜悯心“、“良心“等善良情感作为道德的自然性基础,由此扩展、演化出世间的道德原则,成就人的德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客体进行透彻、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比较,能够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是在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把握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美丽中国"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的时代之美和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变发展路径,推动生态发展;健全生态制度,在制度层面保障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阐述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树立现代道德教育观,加强道德教育实效性,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转型期的社会不良情绪是社会成员"因荒而慌"的结果。这种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社会各主要阶层的生计慌、安全慌以及法治慌。止慌之策首先且主要在于国家强有力的民生建设、法治保障及以培育诚信人格为灵魂的现代公民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负强化"的道德教育是指"批评惩罚"、"纪律约束"、"挫折体验"等一些会令学生觉得"不愉快"、"不舒服"的教育方式、手段。与"正强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一样,不快的刺激教育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尤其对品行不良的学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补充。"负强化"道德教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尽力做到适时适度、整体协调,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主要是针对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化解矛盾的理念。它的目的是建构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公民自律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形成一种"小社会、大政府"的运行格局。我国当前尚缺乏形成这种格局的完备的基础,为此,理应从公共信任、市民自律、和谐关系资本诸方面开展社会培育、制度固化的途径探索,真正形成"公共理性"、"公共自觉"、"公共利益"为应然目的的社会主体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德国大学长期以来在科技道德教育方面形成的有益经验很值得中国大学借鉴。在科技道德教育的目标上,传承了德国历史上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精神,提出了培养和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发展的要求。在科技道德教育的体系上,强调了社会公共机构、大众传媒和学校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科技道德教育网络。在科技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采用“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式”等教学方法。对中国工程师培养的启示是:全社会都应当切实重视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高度重视和利用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来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要融于学校专业学习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针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分析了大学生三重道德困惑:物质商品的丰富与精神家园的贫困,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网络交往的亲密,自我认同的困惑与道德教育的薄弱。剖析了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中国大学生道德培育的新模式——延展式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18.
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时代的召唤,"工匠培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工匠培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社会认同感问题、完善价值取向和工匠培育平台等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努力推进学生实现匠人、匠技、匠艺和匠心的"四匠"结合,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颜氏家训>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认为颜之推的有关论述,初步形成了个体道德培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挑战,培育道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启迪、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