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红楼梦》中创作的纸上园林——贾府宅院和大观园,以及该书诗词中所蕴含的声景营造技术及声景的艺术表达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中声景的解读,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国声景文化,并可为现代声景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田园景象的描写是田园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声景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逐渐成为衡量人群环境体验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乡村景观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极佳的声景营造背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田园声景已有诸多记载。文章基于我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理想化田园环境中的声景描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形式,以空间为载体,探析其不同空间中的声景意境,总结其田园声景营造特征及可借鉴之处,为今后的声景设计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 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 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 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 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 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 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 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 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 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 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 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 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 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 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 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张婷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3,39(6):139-144
通过提取及分析宋词选(《乐府雅词》《绝妙好词》 《阳春白雪》)、宋代园记(笔者筛选整理得105篇)、宋代地 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文献中的植物香景文本,结 合其余历史文献、图像资料等,对宋代植物香景的营造材料、 营造手法、营造特征、典型香景植物及园林、审美等方面进行 研究。得出基于宋代文人群体的植物香景偏好,发现宋人喜好 的许多香景营造范式在历史上早有渊源,从文学作品方面,包 括先秦典籍、两晋隐逸山水诗、唐诗宋文等都对宋人香景审美 产生重要影响。造景形式上宋人相互仿照或沿袭前人不在少 数,但也发展了宋代的植物香景应用实践;一些新兴的带有典 型宋代文化符号的香景植物审美内涵也为宋人所挖掘,如酴醾 之“香雪”“垂架飘香”,部分园林已具有香景营建自觉意 识。另外总结宋人的香景审美理念,即宗“理”审美为主, “娱情”审美兼具。  相似文献   

13.
声景作为景观的声学属性与景观密不可分.文章揭示了景观与声景感知的关系,这对城市及景观规划中提升环境视听综合感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尺度案例中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与景观关系,从三方面归纳了声景与景观关系的要点,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关联,以及声景信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可以作为声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工具,同时强调了公众信息在声景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声景、光景和香景领域多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其中,光景学由团队负责人吴硕贤院士首次提出,并率团队深入研究。限于篇幅,仅选取2006年至今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计67篇成果,初步勾勒团队在声景、光景及香景领域的研究脉络。成果反映出团队对声景、光景和香景研究的独立思考,以及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多元景观体系的探索路径,融贯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核心的本土智慧与前沿探索。  相似文献   

15.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文献典籍中对萤光光景及其场所的形成有较为丰富的记载。萤光光景具有独特的视觉及美学特征,其场所构建常涵括由近至远的景观结构以及俯仰结合的观赏视角,遵从现代视觉景观理论的基本规律。在萤光场景的营造中,突出场地生态个性、结合声景及香景等多元自然景观的营造,强调人景互动等手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观赏体验。从人类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结合现代景观理论,重视保护及开发萤光等自然光景,对丰富及完善现代景观体系、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香景营造,而圆明园盛期的植物香景营造堪称典范。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圆明园盛期的香景植物种类进行梳理,并结合景点景名,对主要香景植物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其次依据乾隆御制诗,就香景植物的香味特征描写进行归纳与解析;最后探讨植物香景意境的生成过程,从闻香感觉、闻香感想、闻香感悟三个层面,就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典型香景意境进行探究,以期对现代植物香景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声景生态学角度,探究校园空间中声景出现频率这一客观物理量与人对声景主观感受的心理量间的关系。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对校园声景资源进行调研并测定各个区域人工声、生物声及地球物理声出现频率的客观数据,同时通过进行声景评价实验获取主观心理量数据,分别将三类声景的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曲线估计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关系模型,综合三类声景各自的关系模型得出校园空间声景评价量化模型。该模型可将校园空间中声景出现频率的客观数据转化为人对声景心理感受的主观值,近似模拟出人在校园声景环境中的主观感受。在校园景观建设与提升中,以该模型作为参考依据可为校园声景环境的营造与有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中 国人居环境科学亟需建立科学共同体,探寻基 于共性科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和技术解决方 案。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作为近年 来生态学发展较快的分支之一,以生态学基本 原理为基础,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居营建优良传 统,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 意义。首先,明确了景感生态学具有学科融合、 技术支撑与多尺度空间实践引导的基本特征, 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人感尺度的生 态特征与以人为本的景感营造。其次,解构了景 感生态学的技术方法,总结了物联网、趋善化模 型、生态信息数据系统等多种技术方法在土地 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途径。进而,探索了景感生态学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启示:生态过程与人类感知的全尺度交互;从分散到 融合的多源数据信息优化;从景观到景感的空间营造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20.
日本环境省评选出了100处香景,在解决城市恶臭问题的同时促进人们对香景的再发现与保护。整理分析了《日本香景100选》的香景要素、评选标准。在介绍《日本香景100选》中的自然香景和人文香景的同时,对气味要素在不同的用途、地域、时间上对人们感知地域、文化、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拓展阐述日本对香景的再发现过程以及实施的保护措施及部分实例。旨在通过解读《日本香景100选》中的香景学理念,应用于对香景的再发现进而改善环境问题、拓宽环境设计维度,促进香景事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