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分析介绍了龙门镗铣床的结构特点,对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龙门镗铣床在实际使用和维修的过程中,关于滑枕镗铣头模块、套筒铣头模块、横梁模块、溜板模块、各向进给箱模块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排查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横梁蠕变变形对龙门镗铣床精度保持性的影响问题,建立了一种龙门镗铣床运动可靠性评估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横梁残余应力进行多工序连续建模仿真,并通过盲孔法测试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有效性;根据横梁导轨与滑枕座间几何误差的表征关系构建了龙门镗铣床的几何精度退化模型,利用蠕变模拟数据确定y向几何误差退化轨迹;结合机床空间位置误差模型和误差退化轨迹建立了机床运动可靠性评估模型,进而实现对服役期的龙门镗铣床运动可靠性的预测,以及对不同横梁应力状态下运动可靠性的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横梁蠕变变形导致机床运动精度可靠性呈幂律函数形式衰退,且在时效前较大应力下机床运动可靠性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作为工业生产制造的基础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装备加工领域,其主轴滑枕精度对于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意义重大。针对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滑枕因自重引起的"低头"变形问题,在进行滑枕工作受力分析和给出变形补偿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仿真设计了一套基于电液伺服比例阀的拉力补偿机构,同时基于"PLC-电液伺服比例阀"调控方案设计反馈控制系统,进而实现主轴滑枕精度的补偿和调控。实验数据表明,所提出的补偿调控方案改善了大型落地镗铣床主轴滑枕工作时的"低头"变形情况,显著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4.
大型桥式龙门加工中心的横梁部分,通过滑座安装在桥梁上作X向移动,它自身承载着作Y向移动的滑板及作Z向移动的滑枕部分。因此,横梁是保证机床加工精度的关键。横梁自重和跨度都较大,在自身的重力下会产生弯曲变形,同时还要承受来自滑板、滑枕和主轴头重量,因此,会对机床的精度产生影响。在进行横梁的生产加工以前,通过Pro/E软件建立横梁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数控龙门镗铣床中通过电气控制系统对平衡油缸的控制实现横梁平衡,从而提高数控龙门镗铣床横梁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6.
XHAE2720数控桥式定梁龙门镗铣床采用在固定横梁上配置一个交流伺服主电机的垂直滑枕式镗铣头、龙门框架移动的布局形式。它具有高刚度龙门框架和定时定量润滑系统。其主轴电机与两级机械挡变速箱直联,通过变速箱可使主轴电机的扭矩扩大并使主轴获得30~6O00r/min变速范围内的转速。滑枕前端的套筒可带动附件镗铣头实现360×1o的功能。该机床的自动换刀机构由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数控机床滑枕分离型液压平衡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集成化设计,提高了液压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液压平衡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充压。  相似文献   

8.
建立电液比例三通溢流型减压阀数学模型,应用数值分析仿真结果和样品实验结果一致,数值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液压系统的非线性问题,直观地反映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为准确选取参数,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实现设计目标,提供一种数值分析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龙门加工中心是加工大型、复杂零件的关键设备之一。按其结构可分为:定梁式、动梁式、动柱式及桥式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定梁式。如图1所示。定梁式龙门加工中心主要由底座、工作台、立柱、横梁、滑架、滑枕、滑枕平衡、X轴驱动、Y轴驱动、Z轴驱动、主轴传动、主轴组、主轴恒温冷却、排屑系统、冷却冲屑系统及刀库及机械手等部件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钢坯修磨机磨头液压压下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压下过程中采用位置、压力复合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砂轮位置扰动引起的多余惯性力,及其磨头自身重力、摩擦力和惯性力对修磨力的影响,采用三通比例减压阀开环控制压力,系统压力波动较大的问题,提出在三通比例减压阀控制压力的基础上叠加闭环控制的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对磨头压下力的精确控制,使系统在位置扰动下能够保持良好的跟随特性,满足了性能要求,利用AMESim软件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确定了控制器参数,用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并已成功应用于国产板坯修磨机上.  相似文献   

11.
平衡阀既可防止连采机截割臂非工作状态时的自动下落,也为连采机截割臂正常下降提供一定的背压。在仿真软件SimulationX中建立截割臂升降液压系统模型,分析平衡阀不同参数与其自身压差的关系,以及对液压系统的影响;在原有连采机上搭建系统试验平台,验证平衡阀对截割升降液压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平衡阀并与系统匹配,可以降低系统压力损失,为优化连采机截割臂液压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凿岩自适应控制性能,以全液压的方式实现凿岩回转推进自适应控制。通过推进联、溢流阀、负载敏感变量泵等的特殊匹配,实现推进压力液压远控;通过推进压力液压远控、平衡阀耦合两溢流阀设定值、回转压力控制平衡阀开度等技术措施,实现回转推进全液压自适应耦合控制。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及试验测试表明,该全液压自适应控制系统性能良好,可靠性高,有效提升钻进过程的岩层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起重机起升机构液压系统在空载和轻载工况下能耗损失大的问题,将一种新型负载敏感平衡阀应用在该液压系统中,达到既平稳承载下行又节能的目的。利用AMESim仿真软件,与采用普通平衡阀的液压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两液压系统分别在空载、轻载和重载工况下的能耗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轻载和空载下降工况时采用负载敏感平衡阀的液压系统的能耗比普通平衡阀的小,空载时能耗损失可减小94.7%。  相似文献   

14.
旋挖钻机钻杆升降系统作业频繁且能耗高,其卷扬系统一般采用带平衡阀的液压马达驱动,钻杆下降时在平衡阀的节流作用下钻杆大部分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为此,提出了利用带二次调节的泵/马达配合蓄能器进行钻杆下放的能量回收,同时在提升钻杆时从蓄能器释放能量的二次调节系统。建立了二次调节系统模型,采用基于主轴转速反馈的PID控制算法,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且建立了蓄能器能量回收数学模型,根据仿真的数据获得了蓄能器的能量回收率和释放率。研究表明,闭环控制系统响应迅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5.
以一种液压举升系统的平衡回路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工况,对平衡液压缸负载、平衡阀弹簧刚度及预紧力、控制阻尼孔大小等主要结构进行参数计算。运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液压平衡回路的仿真模型,设置相关仿真参数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设计了试验回路,对仿真的平衡回路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得出适当调整弹簧刚度、阻尼孔等结构参数可提高液压平衡回路工作性能,为液压平衡回路的优化设计及参数匹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船闸液压启闭机液压系统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AMESim软件搭建该液压启闭机液压平衡回路仿真模型,并对整个船闸开启过程和关闭过程中插装式平衡阀内主阀芯弹簧刚度等主要参数进行单因素仿真。利用统计学分析这些单因素参数对长江船闸液压启闭机液压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基于L25(54)正交试验,采用方差和极差分析法处理液压缸运行的压力曲线,得到选择范围内最佳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平衡阀内控制阻尼孔和主阀芯刚度等主要参数对液压缸运行压力和速度平稳性会产生重要影响,且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较优参数组合为:阻尼孔尺寸0.71 mm,主阀芯弹簧刚度402 N/mm,主阀芯弹簧预紧力60 N,单向阀芯弹簧刚度3.87 N/mm。为螺纹插装式平衡阀的设计及液压启闭机液压系统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负载敏感系统主阀瞬时启闭出现的液压冲击问题,提出在泵出口处使用防冲击阀来削减系统冲击的方法。采用AMESim建立了负载敏感液压系统防冲击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系统压力、流量、管道长度和主阀关闭时对系统的冲击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冲击与负载压力无关,与主阀关闭时间、流量和管道长度有关。主阀关闭时间大于900 ms系统压力冲击基本消失;系统冲击压力随着流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采用防冲击阀可有效削减系统冲击。  相似文献   

18.
针对落地铣镗床主轴箱平衡补偿系统故障诊断问题,首先通过主轴箱受力分析,获得滑枕伸出前、后钢丝绳受力变化规律,结合平衡补偿系统液压原理,分析得出钢丝绳前吊点液压平衡缸动作逻辑,为PLC程序逻辑修改提供依据;然后开展滑枕伸出直线度检测试验,得到不同伸出量对应的液压平衡缸电液比例阀控制电压,从而确定PLC程序非线性控制电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剪板机的主动安全性,改善剪板机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在介绍剪板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AMESim模式下建立了剪板机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插装阀阻尼孔直径和蓄能器预充压力对剪板机主液压缸和压料缸动作性能的影响,以及为了使压料缸的压紧力可控,在压料缸和油泵之间加入一个定值输出减压阀。仿真结果对剪板机液压系统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开关阀控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在负载条件下上行和下行运动特性不一致,对液压回路中平衡阀模块加以改进,使得平衡阀两端压差不受负载变化影响,从而使液压缸上下行运动特性保持一致。通过分别研究空载和加载条件下系统静、动态性能,对系统进行AMESim仿真分析和优化,以提升系统运动过程平稳性。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的系统动态响应速度快、跟随响应误差小、控制精度高,且加载后液压缸运动特性仍能保持一致,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性能,为下一步系统样机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