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我国现行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IEC61850通信协议和嵌入式以太网技术的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结构。介绍了IEC61850通信协议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以太网和knWorks现场总线相结合的以太网应用模式,给出了IED(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的硬件结构图。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相比,该新型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的网络带宽大大增加了,能够实现变电站的间隔层至远动控制中心的无缝通信连接。并且易于和PC机和广域网相连,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于IEC61850体系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并指出其主要的实现目标及倡导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无缝通信体系”,阐述了将NET ARM以太网控制器及收发器芯片集成到现有的智能化电气设备(IED)上的实现方案和IED直接上以太网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应用基于TCP/IP的IEC60870—5—104应用层协议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及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间实现无缝通信是当前非常实际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电气设备上的实现[刊,中]/杨刚 杨仁刚 郭喜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3).74-76 介绍了基于IEC 61850体系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并指出其主要的实现目标及倡导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无缝通信体系”,阐述了将NET+ARM以太网控制器及收发器芯片集成到现有的智能化电气设备(IED)上的实现方案和IED直接上以太网的设计思想。同时指出应用基于TCP/IP的IEC 60870—5—104应用层协议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及与调度自动化系统间实现无缝通信是当前非常实际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以太网已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变电站内网络通信数据类型,论证了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满足数据实时性的要求,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实时性的措施以及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通过对传输层协议的分析,在间隔层选择了分组广播模式作为传输模式,UDP作为嵌入式以太网的传输层协议。提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面向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并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RTPS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结合IEC61850标准,分析了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数据流的特点以及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提出应用实时发布/定购RTPS(Real Time Publish/Subscribe)模型的通信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报文传输确定性和优先级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是一个重要环节。采用Windows XP Embedded操作系统给出了一种通信管理机的设计和实现,实现了变电站与相关智能设备、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之间的网络通信。通信管理机作为远动工作站、保护管理机、通信工作站、规约转换器等角色,成功地与其他子系统一块组成了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实际运行证明,系统灵活、健壮易于维护。  相似文献   

7.
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无缝通信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无缝通信体系标准协议的选择,然后建立了过程网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未来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PNA结构,从而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通信体系。  相似文献   

8.
康春红  王照 《广东电力》2006,19(2):74-77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从中、低压变电站系统向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系统发展,对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使嵌入式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倍受关注。介绍了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现嵌入式以太网的关键技术,指出采用由Ubicom公司的IP2022以太网协议转换芯片构成的嵌入式网络单片机是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的最佳配置方案,并对这种嵌入式网络单片机的软、硬件,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嵌入式以太网是今后变电站通信网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凯 《青海电力》2007,26(Z1):11-1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网络通信节点多,数据传输流量大,对速率指标要求高,且网络的实时性、带宽和时间同步指标会因网络结构不具备要求而力不从心。文章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对该系统中如何提升数据通信质量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以CBZ-8000中采用的光纤自愈环型以太网模式为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质量的重要性,也证实了其是确保整个综自系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在变电站内增加了各种功能的微机装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以太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正逐步被集网络通信、控制、测量和保护信号于一体的网络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取代。110kV永坪变电站是延安供电局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设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本文就是结合110kV永坪变电站的改造建设工程进行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通信技术与保护测控单元强大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以太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太网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已成为趋势。正是有了这两个方面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分散分布式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应用才越来越广,同时这种系统结构要适应运行方式、负荷要求的变化,满足生产实际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无缝通信体系的研究时, 首先对无缝通信体系标准协议的选择进行分析,建立过程网络的概念, 从而提出当前和未来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PNA 结构, 在这些技术基础上, 建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无缝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2.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   总被引:47,自引:11,他引:36  
在分析现有中低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提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面向超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文中对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和传输模式这2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分组广播模式作为传输模式,UDP作为嵌入式以太网的传输层协议,所提出的方案已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选型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和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在分析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结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嵌入式以太网作为内部通信网络的实施方案 ,并对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模式和传输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化结构下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的实践,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提出一种实现变电站全站自动化的方案,应用于北京地铁1、2号线地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于分层分布式系统下的系统构成,该系统按纵向分为网络管理层、数据传输层和基础设备层。重点介绍了通信网络的构成,网络管理层基于TCP/IP的以太网络通信,采用站内103通信规约,数据传输层以通信服务器为核心,向下采集其他智能设备数据,支持任何采用103规约及采用Modbus通信规约、pro-bus通信规约或采用TCP/Modbus协议的智能设备,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以太网双网数据,通过交换机上传至监控系统及调度中心。该系统采用NDT650监控系统软件,完成地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电子式高压互感器数字接口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介绍了IEC60044-8和IEC61850中规定的电子式互感器数字输出接口的特性,并设计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模块以实现此功能。该方案采用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利用RTL8029AS实现以太网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大部分功能,并采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维护,具有设计简单、维护方便、传输速率快等优点,能够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对电子式互感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提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3种典型应用模式及其适用范围,论述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间隔层设备与站控层设备之间的通信宜采用UDP数据报传输层协议的必要性.为了将IEC 60870-5-103应用于变电站内采用以太局域网的情况,给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协议的有关定义和网络传输要求.文中所提出的通信网络及传输协议已在工程实际中大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是通信技术的实现.文章首先介绍了变电站通信的特点与要求,然后介绍了变电站主要应用的通信网络,主要有RS-422/485接口总线网、CAN现场总线网、以太网,以及变电站通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变电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变电站与操作控制中心的信息传递,最后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